布里斯班|穿過時間的縫隙(plus)
all photos by myself
上一次到這座城市來居然是七年前的事了,為了拾起記憶,翻看寫過的文章,沒想到居然是一篇現在看來如此「潦草」的遊記。
我是怎麼說服自己,這樣就能推送的,布里斯班 | 穿過時間的縫隙,果然不同階段的心境大不相同。
忽然想到現在AI都有續寫和擴寫的功能,於是試想著,反正是一個地方,假如就把它擴寫一下會如何,再於是就有了標題「升級版」的想法,然後索性啟動人工智慧的純人工部分,怎麼寫都行。
本來以為,那麼多年過去了,南岸公園還是那個南岸公園,摩天輪還是那個摩天輪,這部分相同的地方是可以省略的。
一直以來,對於摩天輪也是仰望的視角,這次之前,我還不知道布里斯班河上,有個23樓層高的sky deck,打著俯瞰城市風光的旗號,甚至可以將摩天輪壓在雲層和河岸之間。
澳洲一旦進入雨季,就是這麼厚重的雲,也有可能前腳還滂沱大雨,後腳就明媚彩虹,我們原本計劃的拜倫灣南行,也因為那裡持續降雨,改成了北上陽光海岸。
再說回來,它的夜景也夠不上璀璨耀眼,即使有摩天輪的加持,在諸多城市中仍不算佼佼,總有種「土味」,這倒很符合「布村」的昵稱。
就像原文中所說,到達布里斯班,或是從布里斯班出發,都能讓人覺得人生明亮起來。
在推出這次的陽光海岸之旅之前,我想回顧和補充一下上次的「潦草」,可是翻看半天,也許黃金海岸真的只有一條黃金般的海岸線,再說不出其他什麼來了。
畢竟無法成為「衝浪者天堂」里的衝浪者,所以對於這條海岸的好感僅限於名字吧,我倒是非常喜歡當初在這裏收集到的紀念品,是一個木製的帆板,上面寫著GOLD COAST,像黃金的似的。
而且我一度以為,我只去過這一次布里斯班,卻忘了在那一年後,我還出發去過東邊,那個叫摩頓島的沙島,以及天閣露瑪度假村。
那好像是我人生最低谷的時期,所以我大概不太願意記得,現在想來是好朋友同我一起飛的,說是帶我散心,去滑沙,去喂海豚。
雖然這就是七年前的事了,但我仍然記得,看到海豚在清澈的水裡游弋,是「治愈」這個詞的真正詮釋。
坐船從布里斯本港出發,陽光海風已經治好了一半,再換船來到海豚成群的海域,靜靜等待與她們的邂逅。
當海豚躍出水面的那一刻,還是忍不住發出驚喜的讚歎,她們游近,尾鰭晃動著水波,有一種令人平靜的魔力,和難以名狀的美好。
夕陽下的碼頭卻有些破碎的傷感了,好在還可以在岸邊和鵜鶘玩耍,學著它搖搖擺擺地走路,被它突然張開的大嘴幫子嚇一大跳。
然後這次,來到了一路向北的陽光海岸。
早晨到達的熱帶雨林有個很長的名字,叫Mary Cairncross Scenic Reserve,距離布里斯班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匆匆洗了個肺,來不及去探究裏面的植物和生物。
潮濕又泥濘的叢林小路,被茂密植被間隙中透進來的陽光,照出一些斑駁,合著小身體卻有大能量的鳥叫聲,還原了森林的原始生態。
瞥了一眼臨近的幾個火山頭,談不上美,更談不上震撼,便下山去到了瑞士小鎮。
但與其說叫小鎮,不如貼切地講就是一條街,和荷蘭羊角村的感覺很像,據說當時確實就是許多歐洲人的民居,後來改為各式各樣的小店,門庭若市,逐漸就變成了人們的下午茶勝地。
當然,這裏不僅有「十步一間」的咖啡店,還有充滿文藝氣息的古董店,藏在木屋背後的二手舊書店,還有閣樓上的畫室,傳來畫筆摩挲紙張的聲音。
而街的盡頭有家禮品店,門口擺了一隻巨大的考拉,房頂上自動泡泡機吹出五彩斑斕的泡泡,任誰都會駐足停留,擁抱這一刻。
那既然是陽光海岸,肯定不能少了擁抱大海的環節,然而每每寫到大海,我卻好像總不知道怎樣去具體地形容,海灘很相似,但每一片海又不一樣,自由很相似,但每一次擁抱也不同。
我還是習慣地要去踩一踩海水,主打一個「來都來了」。
許多孩子躺在沙子里刨沙捏泥,大人們則感受著海浪的撲涌,連海鷗都是不怕人的樣子,甚至懶得飛,在沙灘上鳥鳥祟祟地走路。
和早上的國家公園一樣,這片叫noosa的地方也是國家公園的一部分,除了有供人們度假的main beach主海灘,還有沿著海岸線的山道,可以跑步、聽海,或帶著滑板找一處合適的地方就下海。
當然了,一生要出片的中國女人,無所謂哪片山哪片海,只要相機打開,她們就擁有了全世界。
與布里斯班的交集就是這些了,不知當初為何起了這個題目,現在看來煞好。
我好像是偷偷地鑽進了時間的縫隙,扒拉著探出腦袋,撿著過去,望著現在,串聯起幾次的腳步,走出一個平行又立體的記憶空間。
謝謝布里斯班,也謝謝夾在工作、飛行、生活這條縫隙里的,還在旅行的、寫作的我自己。
————Most of all, it’s worth it at the moment.————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空姐不空,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