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留學生劇痛7天在澳尋醫無果! 回武漢72小時成功獲救! 國家醫保局提醒: 不要忘記續繳國內醫保! 不影響應屆生身份和落戶
從「痛」到「救」:留學生小卜的跨國就醫之旅
在異國他鄉求學的日子里,留學生們不僅要面對學業的壓力,還要應對突如其來的健康挑戰。
近日,一位在澳大利亞留學的中國學生小卜的經歷引發了廣泛關注。她在澳洲多家醫院求診未果,最終選擇回國接受治療,才得以確診並康復。
這一事件不僅揭示了海外醫療體系與國內的差異,也引發了關於留學生醫療保障的深思。
一、從澳洲求醫無果到國內迅速確診
小卜是悉尼某大學的大四學生,某天夜晚突感腹部劇痛,疼痛從右下腹蔓延至背部,甚至無法直立行走。
她緊急前往附近醫院急診,但醫生僅給予止痛藥,未能明確診斷。
隨後一周內,她輾轉三家醫院,接受了多次檢查,診斷結果在「疑似闌尾炎」和「婦科急症」之間反覆,病情卻日益加重。
在病痛和不確定中煎熬七天後,小卜決定回國求醫。
抵達武漢后,她立即前往漢口醫院,醫生迅速安排檢查並組織多科室會診,最終確診為輸卵管扭轉伴不完全性腸梗阻、盆腔粘連及胸膜炎。
從入院到手術再到康復,僅用不到72小時。她感慨道:「是祖國的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二、為何留學生更傾向於回國就醫?
小卜的經歷並非個例。許多在澳洲的中國留學生在面對健康問題時,常常選擇回國治療。
這背後有多重原因:醫療體系差異:澳洲的醫療體系以預約製為主,急診響應時間較長,且初級醫生的診斷許可權有限,導致複雜病情難以及時確診。
語言與文化障礙:醫療術語複雜,加之文化差異,留學生在溝通上可能存在困難,影響診療效果。 醫療費用與保險限制:儘管留學生需購買海外學生健康保險(OSHC),但保險覆蓋範圍有限,部分檢查和治療需自費,經濟負擔較重。
心理因素:在陌生環境中,留學生更渴望熟悉的醫療體系和親人的陪伴,回國就醫成為心理上的安慰。
三、國內醫保對留學生的重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和家長選擇「曲線救國」——回國就醫。
但是,這也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回國看病,你有醫保用嗎? 留學生該不該續繳國內醫保?
這個問題,最近在社交媒體上被討論得很熱。
很多家長都有這個疑問:孩子常年在國外待著,一年也就回國一兩次,還有必要每年交幾百塊錢的國內醫保嗎?
國家醫保局的回答是:不僅可以交,而且很有必要交!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規定: 可參保:在境外學習、工作、生活的中國公民,仍可按規定參加居民醫保或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職工醫保。
參保優勢:每年繳納幾百元,便可在回國期間享受醫保報銷,避免因斷保導致的待遇等待期。
連續參保激勵:連續參保人員在大病保險支付限額等方面享有優惠政策。
參保方式便捷:留學生可通過家人代繳或線上平台繳納醫保,手續簡便。
並對大家最關心的幾大問題,一一進行了回答:
根據《指導意見》,自2025年起,除新生兒等特殊群體外,對未在居民醫保集中參保期內參保或未連續參保的人員,設置參保后固定待遇等待期3個月;其中,未連續參保的,每多斷保1年,原則上在固定待遇等待期基礎上增加變動待遇等待期1個月。連續斷繳4年及以上的,修復后固定待遇等待期和變動待遇等待期之和原則上不少於6個月。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