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不「中」了?澳洲高薪家庭也活成了月光族
年入30萬,卻存不下錢;
月薪過萬,卻買不起安心。
在高利率與高生活成本夾擊下,
澳洲的「中產」標籤正變得越來越尷尬。
到底誰才是真正的中產?
當努力無法換來穩穩的生活,
我們是否也該重新定義「富裕」與「體面」?
01當30萬年薪也變成月光族:你以為的中產,早已被現實打臉
上個財年結束,這個高利率、低消費的年份讓太多澳洲人終於明白:
錢,不是賺得越多越好用,
而是花起來越來越難下手。
尤其是那個曾經代表穩定、體面、有保障的「中產階級」——如今在澳洲社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環。
不信你看看Reddit,一個標題為「年收入十萬澳元,我算中產嗎?」的帖子,點燃了成千上萬條留言。
有說30萬都不夠花的,也有說五萬已經過得很舒服的。這讓許多華人家庭也開始自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中產?
我們先從數據出發。根據澳洲統計局(ABS)2024年資料,全職員工的年收入中位數為67,600澳元。根據經濟學上對「中產階級」的定義——
收入介於中位數75%~200%之間的群體
這也就意味著在50,700—~135,200澳元
年收入範圍內的,才算中產
超過135,200澳元?恭喜你,已經是名義上的「中上階層」;低於50,700?那麼你就是金字塔底層的一部分。
可是——這樣的分界線真的有意義嗎?
看看一個網友的真實回應:
「我和我老婆加起來一年賺30萬澳元,養兩個孩子,住在悉尼近郊,但我們根本存不到錢。別說投資了,連度假都得掂量好幾次。」
來,我們幫他算一筆賬:稅後收入:約21.6萬澳元(根據現行個人所得稅率,分別扣稅8萬)
房貸支出:若購買近郊250萬澳元的獨立屋,只付20%首付,剩下的200萬貸款年利率6.12%,每月供款為12,146澳元,一年要還近14.6萬
學費支出:兩個孩子若都念私校,每人每年約2.5萬澳元,一年就是5萬
只剩下的2萬塊要支撐什麼?車貸、水電煤、保險、醫療費、吃穿日用……連額外買雙鞋都要捏著算。
看著明明是高收入,卻活得像「窮忙族」,這樣的中產家庭在今天的澳洲,越來越多。他們或許開著不錯的車,住著體面的房子,但其實背後是沉重的貸款和極限邊緣的現金流。
他們沒時間喘息,沒精力轉行,更沒有餘力談什麼生活品質。
也因此,「消費降級」成為了去年澳洲最流行的社會現象:越來越多華人開始購買9.9澳元的便當盒飯
廉價中國電動車BYD銷量飆升
郊區和小城市成為年輕家庭的新選擇,人口不再往市中心擠,而是轉向外圍尋找生活的「可負擔感」。
當「中產」不再富有,當「努力」不再保證穩定,更多澳洲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財務狀況和生活方式:與其死撐面子,不如誠實過日子。
02當RM Williams與BYD擦肩而過:澳洲中上階層的「新標籤」,你中了幾項?
雖然收入是中產的核心衡量標準,但在現實生活中,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中上階層」的方式遠比這複雜。
近日,Reddit上數百名用戶分享了自己眼中「中上階層的典型特徵」,其中不少條件聽起來令人莞爾,卻又有幾分寫實。
讓我們來盤點這份讓澳洲華人媽媽們熱烈討論的清單:
擁有一艘船,但幾乎從未使用過
三雙或以上的RM Williams
每年兩個孩子的私校學費總額,相當於一台特斯拉的價格
年輕家庭在沒父母幫助下,獨立買下城市中位數價格的住宅
每年固定全家出國度假一次
在David Jones、Myer等百貨公司日常消費
家中配有Aesop香皂、戶外廚房與內建製冰機的冰箱
假日開LandCruiser,一家人穿著Country Road去咖啡館吃早午餐
太太背著Gucci,先生戴著勞力士,孩子穿Mini Rodini
餐廳點菜不看價錢,不會在意6澳元的可樂
擁有度假屋或投資房
這些特徵固然帶點誇張,但背後呈現的是一個社會事實:
在澳洲,
中上階層的本質不是「能賺多少錢」,
而是「能不能不焦慮地花錢」。
當你不需要每一筆開支都要算計當你能在孩子生病時,不猶豫地請長假照顧當你能在餐廳點想吃的,而不是挑便宜的當你在家有保潔、有園丁、有足夠空間讓孩子玩耍
這,就是「真正的富裕」。
與之相對的是一群看似收入頗高的「隱形中產焦慮者」:
他們為了面子咬牙供房,
為了孩子硬撐私校,
為了朋友圈的認同,
強撐著度假和高消費!
但其實每天都在為下一次賬單憂心忡忡,處於一種「資產看起來豐厚,現金卻極度匱乏」的財務壓力中。
這也難怪,澳洲越來越多華人選擇「逆向思考」:不再死磕市區高房價,轉向郊區或次中心尋找平衡;不再為私校而戰,而是選擇學區公立學校與家庭品質共存。
不再追求表面光鮮,而是真正活得「可持續」。
一位住在墨爾本外圍的華人媽媽就說得很直白:「以前我總羡慕開歐洲車、假日出國的朋友圈;但現在我開BYD、帶娃去公園野餐,反而感覺輕鬆又幸福。」
03小編結語
2025年的澳洲,讓太多人開始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幸福」。
中產,曾經是努力后的標誌,現在卻變成了焦慮的代名詞。也許,與其拚命追求虛構的中產幻象,我們更該關心的是——自己的財務是否健康、生活是否有餘裕、孩子是否快樂、家庭是否穩定。
畢竟,無論RM Williams穿幾雙、船開幾次,回到家那頓飯是否自在,才是生活真正的標準。在這場關於身份與財富的辯論中,也許我們都該承認:中產從來不是身份,它只是一種選擇生活方式的能力——而這份能力,本就該屬於每一個腳踏實地過日子的人。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