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中國,根本活不下去!」澳洲企業家集體「倒戈」

2025年07月07日 1:28

,長久以來都回蕩著 「支持製造」 的激昂呼聲,這一情懷深深紮根於民眾與企業心間。然而,現實的經濟浪潮正無情地衝擊著這份美好的願景。

近期,有不少家公開坦言:倘若失去的製造業支持,他們的企業將難以維繫,「沒有中國,我們根本活不下去」!

這一論斷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商業困境與無奈抉擇?

01

澳本土生產血虧 ,中國成 「救命稻草」

在澳洲 「支持本土製造」 的聲浪之中,No. 22 Home 家居品牌的創始人 Alexandra Pappas 卻道出了殘酷的真相:如果堅持在澳洲本土生產產品,企業將面臨無利潤甚至虧損的絕境,血虧幅度可能高達 300%!

她無奈地表示,想要企業 「活」 下去,中國製造幾乎是唯一的選擇。

經她的團隊精細核算,在中國生產產品的成本,平均僅為澳洲本土製造的三分之一。尤其在開發新系列玻璃器皿時,來自澳洲本地製造商的報價,高得令人咋舌,遠遠超出了中國工廠的報價。

她不禁感嘆:「我們也想支持本地製造,但現實告訴我們,堅持澳洲製造,無疑是在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

此前, 因一個中國製造的購物袋引發熱議,大批澳洲消費者呼籲支持本土品牌,要求將袋子換成澳洲製造。

但 Pappas 認為,澳洲消費者雖然嘴上常說更喜歡本地製造,但當產品價格因產地而大幅上漲時,真正願意買單的人少之又少。

她舉例說,他們與希臘一家工廠合作的限量系列,生產成本是主線產品的四倍,因此該系列只能走高端路線銷售。

「如果我們一味迎合『澳洲製造』情懷,價格翻倍,消費者還會買賬嗎?我們不敢輕易嘗試這個答案。」

這種成本上的巨大反差並非個例。

澳大利亞的製造業近年來處境艱難,其占 GDP 的比重僅為 5.7%,與此同時,人工成本卻在全球居高不下,平均年薪突破 10 萬

高昂的人力成本,再加上供應鏈的不完善,使得本土生產的成本急劇攀升,讓眾多企業不堪重負。

就拿汽車工業來說,澳洲曾全力扶持本土車企霍頓,可最終還是因成本過高、技術跟不上時代步伐,而不得不關門停產。

據統計,在澳洲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要比在海外高出 3750 澳元,如此巨大的成本差距,使得製造業在亞洲製造業的強大衝擊下,毫無招架之力。

除了成本優勢,中國製造的品質也讓 Pappas 讚不絕口。

她合作的中國工廠擁有世界級的生產能力和工藝水準,在大規模陶瓷製造方面,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人才儲備。

儘管 「中國製造」 仍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但 Pappas 堅信,「低品質」 等於 「中國製造」 的觀念早已過時。

她強調:「中國工廠里的工匠技術精湛,很多國際高端品牌都選擇在這裏生產。有時候,品質、效率、可持續性和規模化生產,這些優勢只能在中國找到。」

02

中國製造是 「唯一出路」

30 歲的 Tina Grasso,作為內衣品牌 ChouChou intimates 的創始人,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她最初也期望能在澳洲本地生產內衣,但現實卻給了她沉重的打擊。她發現,澳洲根本找不到一家合適的工廠能夠承擔規模化生產的任務,即便有,也無法滿足內衣製作所涉及的大量專業工序的要求。

Grasso 無奈地表示:「內衣製作需要大量專業設備和技術人員,澳洲在這方面極度匱乏,甚至連能做的工廠都寥寥無幾。本地生產成本比中國高出至少 60%-70%,一旦換算到零售價,產品將完全失去市場競爭力。」

起初,Grasso 對 「中國製造」 也心存疑慮。為了確保產品質量,她特地前往中國實地考察。經過深入了解,她確認合作的工廠具備認證資質,生產過程透明且道德合規。

她欣慰地說:「我們合作的供應商非常專業,他們了解我們產品的技術要求,也能支持我們的長期發展目標。」

儘管 Grasso 可以用 「質量更好」「性價比高」 等理由為選擇中國製造辯護,但她也深知,許多澳洲消費者和同行仍對 「中國製造」 帶有偏見,認為 「中國產=廉價貨」。但她堅持認為,產品在哪裡製造並非最重要,關鍵是如何製造以及與誰合作。

她感慨道:「正是中國製造的靈活性和規模能力,才讓我們得以在維持品質的同時,繼續講好品牌故事,投資環保工藝,並讓消費者能以合理價格買到真正好的產品。」

這一現象深刻反映出澳洲製造業深層次的技術斷層問題。

長期以來,澳大利亞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過度依賴礦業(占 GDP 的 14.3%)和服務業(占近 70%),導致製造業發展滯后,僅能在食品、金屬加工等技術含量較低的領域勉強維持。

此外,消費者對價格的高度敏感,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困境。

的數據清晰地顯示,巧克力、冰淇淋等非生活必需品,價格每上漲 1%,其銷量便會大幅下跌 6.5-7.4%,而麵包、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彈性則幾乎為零。

這就意味著,企業若為了滿足 「澳洲製造」 的情懷而提高產品售價,那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將迅速喪失競爭力,陷入經營困境。

03

中國製造優勢凸顯,澳企紛紛 「倒戈」

現如今,從家居用品到內衣,從日常消費品到工業產品,中國製造在澳洲市場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越來越多的澳洲企業主意識到,中國製造不僅具有成本優勢,更在品質、技術和規模生產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

綜合來看,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但工業體系並不完善的國家,其經濟嚴重依賴礦產、農業和服務業,本土製造業相對薄弱。在重型機械、高鐵、工程機械、卡車、柴油發電機組等領域,澳洲幾乎完全依賴進口。

而中國製造近年來在質量上大幅提升,成本優勢依然顯著,這使得中國工業品在澳洲市場極具吸引力。

以中國重汽的汕德卡(SITRAK)為例,其在耐久性和燃油經濟性上已可與歐洲品牌相媲美,然而售價卻通常比沃爾沃、斯堪尼亞等歐洲品牌低 30%-40%。三一重工的挖掘機在全球市場份額甚至超過了卡特彼勒。

在澳洲這樣一個對價格敏感,尤其是礦業、農業客戶對成本控制極為嚴格的市場,中國產品的性價比優勢不言而喻。

此外,中國製造的產品品類更加齊全。

澳洲採購商們發現,雖然在一些東南亞國家也能採購到部分產品,價格或許還略低於中國,但產品品類不夠豐富,難以找到品質滿意的產品。

而在中國,只要明確產品類型和級別,就能迅速得到相應的產品,極大地節省了採購時間和精力。

同時,中國大多數品牌的產品品質更有保證。澳大利亞消費者注重品牌,傾向於認定某些品牌進行採購。

與中國品牌相比,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的公司在產品品質的穩定性上稍顯遜色。中國品牌長期保持的品質如一,讓澳大利亞消費者形成了消費傾向,更願意選擇他們認可的中國品牌商品。

04

打破刻板印象,中國製造未來可期

儘管中國製造在澳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都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製造 = 低端」 的刻板印象仍在部分人心中存在。

然而,這種偏見正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中國製造的不斷進步而逐漸被打破。

目前,中國製造業的工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高達 30%,已然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家電領域,海爾、美的、格力等品牌在歐美、亞太等地區市場份額顯著,冰箱、洗衣機、空調的全球市場份額已超過 50%。

掃地機器人、洗地機、割草機器人等智能清潔電器成為海外消費者的熱門選擇,科沃斯、石頭、追覓等中國品牌的產品在歐美市場廣受歡迎,部分國家的市場佔有率已超過 30%。

在玩具領域,中國連續多年保持全球最大玩具生產國、出口國地位,多個中國玩具品牌憑藉創新的外觀設計和強大的功能,從對接市場逐漸邁向引領市場,受歡迎程度大幅提高。

中國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的崛起更是令人矚目,在技術和外觀設計上不斷突破創新,引領了全球智能手機的發展潮流。

如今,在 TikTok 等社交媒體平台上,眾多展示中國工廠生產過程的視頻廣泛傳播,徹底顛覆了西方消費者對中國製造業的傳統印象。

例如,Lululemon 瑜伽褲在中國的代工成本僅為 5 美元,而在美國市場的售價卻高達 100 美元;中國工廠在精密珠寶拋光、新材料測試等方面所展現出的高超技藝,更是有力地打破了 「低端代工」 的刻板標籤。

正如 Grasso 所說:「重要的並非產品的製造地,而是產品的製造過程和與之合作的對象。」

對於澳洲企業而言,在情懷與現實之間,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理性突圍。

畢竟,企業需要生存和發展,而消費者在高喊情懷的同時,往往更在意產品的價格和品質。中國製造為澳洲企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選擇,幫助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總之,澳洲企業選擇與中國製造合作,並非是對本土的 「背叛」,而是基於市場規律的理性生存策略。這場發生在製造業領域的博弈,歸根結底,是中澳兩國經濟高度互補性的必然結果。

澳大利亞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其鐵礦石、鋰礦等礦產資源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而中國強大的製造業產能和龐大的消費市場,恰好能夠充分發揮澳大利亞資源的價值。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 15 年穩居澳洲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在 2023 年,雙邊貿易額更是突破了 3000 億澳元,其中製造業產品的佔比超過了 60%。

不得不說,中國製造在全球市場中的地位愈發重要,也愈發不可或缺。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發現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