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元組,為什麼成不了騰訊?

2025年07月09日 15:25

「你必須擁有一套系統,才能持續贏得比賽。」——查理·芒格

互聯網史上,位元組跳動幾乎是唯一能與騰訊、阿里正面對抗的超級巨頭:它擁有中國最強的推薦演算法、最激進的產品打法、最豐富的 App 矩陣。抖音、今日頭條、TikTok、番茄小說、西瓜視頻、剪映、懂車帝……幾乎每個都能撐起一家獨角獸。

這些年看下來,位元組的成長毫無疑問令人敬佩:爆款頻出、全球擴張、商業化能力強。

但坦白說,在我心裏,它始終不是我心中騰訊的替代品。詳見我的上一篇騰訊,為什麼是這個時代最慢的贏家?

不是因為它沒上市,也不是收入、估值不夠——從戰術層面看,位元組非常優秀,已經是中國最強的互聯網公司。

但它始終缺少一套真正穩定、可複利的「系統能力」。它更像是一家強產品公司,而不是基礎設施型公司。

這,就是我作為投資人最在意的地方。

NO.1

騰訊慢,位元組快,但長跑的贏家不是靠「爆發力」

位元組跳動的公司使命是:「激發創造,豐富生活」。作為中國互聯網歷史上最具爆發力的公司之一,位元組踩中了三大時代紅利:1. 移動互聯網紅利末期:依託4G普及與短視頻興起,抖音快速完成用戶下沉,改寫內容消費格局。

2. 內容演算法紅利:憑藉興趣推薦機制,位元組跳動重塑了「殺時間」的主流路徑,取代了搜索與社交的傳統入口。

3. AI與出海雙輪驅動:TikTok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內容平台,結合CapCut與電商閉環,撬動國際市場新格局。

從產品突圍到模式出海,位元組的爆發,正是時代催生的樣本之一。

相比之下,騰訊的高增長期集中在2010-2020年間,是移動社交+遊戲+支付體系紅利的收穫期。

騰訊與位元組不是同一個時代的公司,張一鳴「位元組是 Google,騰訊是Microsoft」的說法在圈內廣為引用。

從收入維度看:位元組跳動vs騰訊近三年營收對比(2022–2024)

位元組跳動

觀察點:(數據來源為公開報道及騰訊年報)。

· 2022年是關鍵分水嶺,位元組收入首次超過騰訊。海外收入增至160億美元,主要來自TikTok,也包括視頻遊戲和企業軟體等其他國際業務。

· 2023年位元組在電商、廣告、TikTok等多點爆發,拉開差距。營收增長離不開TikTok國外電商業務和廣告收入的貢獻。

· 2024年位元組跳動2024年首次突破「萬億」大關,同比增長29%,其國際業務收入約佔總營收的 25%,全球化步伐加速。

位元組的反超,是一個時代更替下的必然現象。但這,並不意味著它的地基比騰訊更堅固。

附:位元組跳動 vs 騰訊 2024 年營收結構對比

核心解讀:(數據來源The information及騰訊年報)

位元組跳動

· 首次突破萬億營收規模(11314 億),增長勢頭強勁。

· 海外貢獻亮眼:海外收入佔比近四分之一,TikTok在實現 1600 億營收(滲透率 51%)。

· 利潤率承壓:儘管總利潤仍達 2409 億,但凈利率從 26% 降至 21%,或因電商補貼、出海投入等成本上升。

· 收入結構更偏向「內容變現」:直播打賞、電商傭金和廣告組成主要利潤來源,平台屬性更偏「流量生意」。

騰訊

· 總營收 6603 億,雖不及位元組跳動,但業務更為均衡且利潤質量優異。

· 凈利潤同比暴漲(+66%),凈利率 Non-IFRS 達 34%,表現出高效的盈利能力。

· 核心收入來自增值服務(尤其本土遊戲)和金融科技,穩健耐打。

· 海外收入仍較弱,雖然國際遊戲略有增長(+9%),但整體全球化戰略尚未形成強規模閉環。

NO.2

騰訊的三道護城河:關係網路+支付系統+時間複利

騰訊的體系之所以難以複製,有三個核心底座:1 .熟人社交網路(最強粘性)

和QQ構建了中國最大的「強關係圖譜」。

微信不是工具,它是中國人「數字生活的身份證」。

位元組靠演算法「推薦你喜歡誰」,騰訊靠社交「連接你認識誰」。

這是「人」與「流量」之間的根本差異。

2.支付與遊戲閉環(最強變現)

微信支付 + 遊戲,是騰訊的黃金現金流體系。

微信支付深入線下商戶、個人、B端、政府端,是一種「基礎設施級滲透」。而位元組的支付體系剛剛起步,仍缺少信任閉環與用戶沉澱。

位元組當年曾試圖撼動騰訊的兩大根基:社交和遊戲。「多閃」「飛聊」先後推出,意在挑戰微信,最終無疾而終;2018年起重金投入遊戲業務,累計投入超700億元,2023年大規模裁撤,宣告失敗。

這兩塊正是騰訊最穩的利潤來源。只要社交和遊戲不失守,騰訊的千億利潤基本盤就難以撼動。位元組雖強於內容與流量,但尚未觸及騰訊的護城河。

3.投資+系統構建(最強時間複利)

騰訊通過「不干預運營」的投資策略,已布局 1,300多家優質企業,涵蓋遊戲(Epic、Supercell、Riot)、電商(京東、美團、拼多多、快手、小紅書)、科技出行(蔚來)等多個賽道。這些公司不僅獲得資金支持,還深度接入微信、小程序、企業微信、微信支付等生態矩陣,實現強協同。騰訊通過「投資+連接+生態賦能」,打造了一個「平台中的平台」,每次投資不僅押注未來趨勢,更是對自身體系的延伸與強化。其「低干預、高協同」的風格,使其更像伯克希爾哈撒韋:既取得長期財務回報,又構建出一個穿越周期、自我增值的超級平台系統。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財報披露,截至3月31日,騰訊持有的已上市公司股權市值為 6534 億元,非上市公司則為 3379 億元人民幣。

NO.3

位元組是流量選手,不是系統構建者

位元組擁有頂尖的產品能力和流量運營效率,但它的結構更像一座座「高樓」而非城市系統:· 內容產品矩陣割裂,入口分散

· 用戶關係為弱連接,留存性差

· 缺乏支付閉環,難以打通C端+B端

· 海量產品缺乏統一平台和中台支持

它是一個高度「戰術型組織」,產品衝刺能力強,爆款製造力強,但長期依賴演算法和創意而非結構協同。

NO.4

組織力的對比:位元組集權vs騰訊分封

TikTok在美國的成功,本質是位元組一個大腦調動全球資源扁平化管理的結果,而騰訊採用的事業群(Business Unit, 簡稱 BU)為核心的組織架構很難快速整合資源應對突發風口。

NO.5

位元組 vs 騰訊:系統性對照表

NO.6

別只看增速,還要看系統構建力

資本市場的最大誤區是:只看收入、看增長,不看系統能力。

· 位元組代表的是「短期效率最大化」模型:爆款、流量、分發、爆發

· 騰訊代表的是「長期複利最大化」模型:連接、生態、時間、協同

這就像短跑和馬拉松長跑的區別:短跑考爆發力,馬拉松長跳靠系統能量管理。

NO.5

成為系統型思維的投資者

在資本市場,短期看爆發力,長期看系統能力。

真正優秀的投資者不會只看一家公司的利潤增長,而是會深入追問:· 它的商業模式能否穿越周期?

位元組目前依賴的是廣告、電商與內容變現模式,這些高度依賴流量、演算法和宏觀經濟環境。雖然短期爆發力強,但在經濟周期下行、監管趨嚴或用戶遷移時,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更何況演算法和算力還要持續燒錢。

· 它的底層系統是否穩固可靠?

騰訊以「社交+支付+小程序+雲+投資」為系統閉環,而位元組的系統構建仍顯「鬆散」。

· 它是否具備持續創造現金流的護城河?

廣告業務收入雖高,但高度依賴用戶留存與投放意願,不具備穩定續航性;

電商變現雖然成長快,但位元組的物流、支付、供應鏈能力仍受限;海外市場尤其 TikTok 面臨政策與地緣挑戰存在不確定性風險。

· 它的組織機制能否支持長期創新與進化?

位元組以「激進增長」「高執行力」聞名,但近年來出現:高層動蕩(包括原豆包大模型負責人被辭退。遊戲、電商等部門人事頻繁調整);裁撤邊緣業務(如Pico、遊戲、教育);海外組織協調難度加大(中美高管權責不清)需要持續關注。

重視歷史業績是投資的重要起點,但在快速變化的行業中,這遠遠不夠。

我發現,在變化劇烈的領域:如科技、電商、新零售、小額金融等,企業的過往表現不足以預測未來。諾基亞曾是一家優秀的公司,但在行業劇變面前失去了立足之地。

因此,我刻意規避這類「高變化-高不確定性」的行業,不是因為它們不賺錢,而是因為我無法建立清晰可驗證的評估框架。

位元組就是這樣的例子:它是一家偉大的公司,擁有極致流量和產品爆發力,但未能構建騰訊那樣強大的平台協同系統,在缺乏護城河的賽道里,爆款不能帶來複利,流量也未必轉化為現金流沉澱。

正因如此,我更願意堅持在「慢行業」中尋找「快公司」。

我不會因為它的爆款產品、強大演算法就盲目追高;也不會因為它的不確定性完全放棄關注。

看清這些,才能看見企業的未來。

我始終相信:偉大的投資,不是預測未來,而是理解當下。

回到投資者的角度,這場較量的價值遠遠不止在「誰贏誰輸」,而是在提醒我:更願意投資哪類公司?

• 是依靠爆款、演算法和流量紅利撐起估值的公司?

• 還是具備長期系統構建力,能夠穿越周期的企業?

寫在最後:每一次寫下這些思考,都是我與時間對話的方式。

投資對我來說,不是為了贏過誰,而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也理解自己。這條路不容易,孤獨時也會懷疑也會犯錯,但我始終相信:與時間為伍,和清醒者同行,是值得堅持的慢路。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至善者不息Jason,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