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已經顯示出將要失敗的跡象

2018年01月28日 5:08

一家外國智囊機構的顯示,迄今為止,絕大多數中國”計劃的企業都來自中國, 只有11%是外國。有海外國學者表示,中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已經顯示出將要失敗的跡象,近來一系列由於參与方資金不足或國際政治上的考慮而取消。 

英國《時報》1月25日的報道說,中國政府在向世界推出“一帶一路”時曾承諾,該計劃將構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但美國智庫“與國際研究中心”最近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在努力向整個歐亞大陸推進“一帶一路”之際與別國分享有關基建合同和資金,僅僅是一個附加概念。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研究顯示,中國在34個亞歐已出資建設的交通基建項目的中,89%是中國企業,只有11%的承建商來自其它國家。

這種差別對北京用來推動其“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調構成了挑戰。 “一帶一路”計劃是 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標誌性政策,旨在世界上70多個國家建造基礎設施並贏得朋友。

去年10月,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發表講話時也曾承諾,中國與世界的接觸將是開放和包容的,目的是構建一個“命運共同體”。他還強調了“一帶一路”對中國塑造與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截然不同的新型國際發展方面的核心作用。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重新連接亞洲項目”主任喬納森-希爾曼(Jonathan Hillman) 指出,研究顯示,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關於“一帶一路”的動聽言語與實際情況之間存在差別。儘管中共官方就“一帶一路”的開放性高調宣揚,但該計劃首先是以中國本身的利益為中心。

希爾曼進一步指出,除非該計劃顯示出其它國家可以參与的更多機會,否則許多已經參与的國家將開始反思當初為何加入了該倡議,而尚未加入的國家將不會加入。

在英國一家金融諮詢公司任顧問的吳克剛表示,“一帶一路”計劃的願望的確是為了讓很多國家的公司參与:

“‘一帶一路’計劃的目的就是讓各國的公司都參加其基礎建設工程,讓各國都出錢。”

《金融時報》的報道說,數據顯示,由兩家西方主導的多邊發展銀行,“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歐亞項目,在授予合同方面更為均勻。這與“一帶一路”的中國出資項目壓倒性地照顧中國承建商形成了對比。

另據美聯社1月11日一則有關“一帶一路”計劃的報道,該計劃近來在一系列國家遭受了由地緣政治或財經問題而引發的挫折。從巴基斯坦、坦尚尼亞到匈牙利等,多項“一帶一路”工程近來被取消,就是因為許多有關國家擔憂,中國試圖通過這些項目對他們加以控制。

被取消的中國“一帶一路”工程包括尼泊爾當局去年11月取消的、價值250億美元的“甘達基”水電項目工程,因為它違反了該國要求多重招標的法規;歐盟正在調查,匈牙利讓中國獲取修建一條通往塞爾維亞的高速鐵路的工程,是否違反了該組織有關競爭招標的法規;去年11月,由於財經問題,中國在緬甸修建一個價值30億美元石油加工廠的計劃被取消。

旅美中國學者謝選俊表示,“一帶一路”計劃不會實現中國政府原本的遠大計劃,因為歐美國家和日本不大願意加入,而其它願意加入的國家都比較窮:

“‘一帶一路’計劃最初的想法就是為了把中國國內的過剩產能轉移到國外去,因此歐美日的公司不願意參加,因為該計劃對它們並沒有好處。而那些‘一帶一路’計劃的受益者目前都是窮國,它們沒有錢。最近在巴基斯坦的一項計劃就因為它沒錢而取消了。因此,中國要想通過‘一帶一路’在全球搞基礎建設的夢想只能等一百年後再實現。”

美聯社的報道說,自“一帶一路”計劃於2013年公布以來,無論是國際經濟環境或地緣政治衝突均有諸多不確定因素。中國要將“一帶一路”計劃落實在現實中並獲得參与國家的認同,顯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