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是最典型的上山下鄉運動受益者(高新)
習近平曾在陝西梁家河「上山下鄉」,度過7年知青插隊歲月。(Public Domain)
今年一月,胡錦濤之子,現浙江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在由中共浙江省委主管主辦的雜誌《今日浙江》上發表的文章中曾呼籲引導工商資本、鄉賢和新青年「上山下鄉」,吸引各類生產要素加快向鄉村流動、在鄉村整合,促進鄉村「二次開發」,實現鄉村蝶變振興……
兩個月後,共青團中央發出了一份有關組織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建功行動的通知。總部設在北京的多維新聞網日前就此新聞刊登的綜合報道文章《中國共青團罕見發文促青年「上山下鄉」》介紹說:中國共青團中央北京時間3月22日下發一份紅頭文件,要求該國境內所有群團機構組織青年下鄉建功行動。 這場被稱為新時期「上山下鄉」的行動旨在為培養一支三農青年工作隊伍,加速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共青團要求要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思想)在青年入腦入心見行動。 通知顯示,此次行動主要為「培育本土人才興鄉、 服務在外人才返鄉、 動員社會人才下鄉」。
多維的這篇報道文章認為,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共權威機構近來少有的公開要求青年下鄉的舉動。 此前有關「上山下鄉」引發熱議的話題是北京大學常務副書記于鴻君一項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建議。
多維文章中提到的這位於鴻君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現任北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兼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他于去年七月公開發表的《建議國家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中聲稱,啟動”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可以一舉多得,體現突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政治效益和文化效益。可以使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有效鍛煉人才隊伍,也可以有效緩解農村人才缺乏等問題……
作為北京大學的黨委常務副書記,于鴻君他的這篇文章是專為討論大學畢業生就業出路而做。他認為當今中國面臨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全國共有860萬大學畢業生等待就業,同時,2000多萬失業農民工同樣需要就業,但是今年(指2018年)全年新增城鎮就業崗位只有900萬。如果大學生得不到充分就業,不僅是家庭的重大損失,也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也會影響到社會的正常運行,所以他建議,選招200萬大學生到農村任教師、醫護人員、農業技術員、公共服務人員和”村官”,也可以安排大學生到農業產業化企業工作。每人同時聯繫一戶村民,幫助其脫貧致富。他稱,每批大學生下鄉期限可安排2年,期滿可以返回重新參加畢業分配……
經歷當年「上山下鄉」運動的人都還記得,當時的一項硬性政策就是所有下鄉插隊知青都必須在農村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至少兩年時間,才有資格被招工,招生,招兵或者招干。所以于鴻君這裏的大學生下鄉兩年期滿可以返城「重新參加畢業分配」是百分之百的「文革」中毛澤東發動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政策條文的翻版。
而這位北京大學的于書記也並不諱言他的「新時期上山下鄉工程」與五十年前的毛澤東的「上山下鄉運動「的關聯性,在接受採訪時坦誠當年毛澤東發動的”上山下鄉”是利大於弊,所以不應該全部否定。他聲稱當年的「這個」運動客觀上形成雙向互動式教育,他們(知識青年)也改變了農民,如生育觀念、衛生習慣等,甚至能夠改變農民子弟的命運”;如果把那場運動”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看,放在國家、民族發展的大格局中來看,則是十分有益的,至少可以說利大於弊”;”上山下鄉讓青年了解了中國的基本國情,為後來回城有所作為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于鴻君的如上說法,毫無疑問是號准了當今聖上習近平的政治脈搏,精準詮釋了習近平的「梁河家河的大學問「。因為他非常明白習近平是當年的那場上山下鄉運動中少數受益者中最典型的代表。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回陝北光宗耀祖時對身邊的妻女說:「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的影響是相當深的,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
去年某月的中共中央理論刊物《求是》曾刊專文介紹說:《梁家河》一書是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的真實記錄。習近平在梁家河學到的「大學問」,就是他在這裏找到了民族的根與魂,就是人民立場,就是與人民同甘共苦、奮發進取的血肉聯繫。梁家河七年的知青歲月,是習近平與民同甘共苦、辛勤勞作、捨生忘死、開拓創造的過程,是他生髮對老百姓熱愛和奉獻精神的過程,也是他形成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觀的過程。」 用毛澤東當年的話說就是「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2015年中國內地一個叫王成信的發表了《習近平成為領導人是毛主席號召知青下鄉的最大成果》的文章,王成信指出:「大家都知道:在十八大的七大常委裏面,有四個都是毛主席當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城市知識青年。他們分別是總書記習近平、總理李克強、人大常委會主任張德江、負責紀檢委和政法委工作的王岐山。他們都是在當年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積極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在經歷了農村生活的艱苦磨練以後,有的是被農民們推薦上了大學——比如習近平和張德江;有的是在七七年恢復高考時考上去的——比如李克強和王岐山。」(這裏需要修正的是,王岐山也是被推薦上大學的。)
王成信的文章中說:可是不管怎麼說,他們都有在農村插隊鍛煉的一個生活經歷,正因為有了這個經歷,他們才成為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而這個浩浩蕩蕩的偉大運動是有著高瞻遠矚的目光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來的。可以這樣說:假如毛主席沒有讓城市的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收一下再教育,他們四個人就都不可能會在十八大進入中央政治局成為政治局常委,七大常委將是另外一些人,中國的歷史就要改寫。
按照習近平的公開簡歷,他到陝西梁家插隊的初始時間是1969年1月,離開那裡的時間是1975年10月,滿打滿算是六年十個月。湊了一個整,便有了這所謂」七年梁家河歲月「的官方正式說法,習近平自己也親口說過「當年同我們農民兄弟朝夕相處的那二千四百多個日日夜」。
但習近平當上總書記之後說這話時顯然是忘記了2000年他還在福建任職時接受記者採訪親口說出的如下 一段話:在上山下鄉時,我年齡小,又是被形勢所迫下去的,沒有長期觀念,別人下去天天上山幹活,我卻很隨意,老百姓對我印象很不好。幾個月後我回到北京又被關進「學習班」,半年後被放出來,見到我老革命的姨父和姨姨,他們說現在城市也不容易,你們在這兒(北京)幹什麼?天天讓人家當作流竄人口?當時在國慶節經常要清理「倒流」人口,但清理完后,又不讓我們回去,先關在派出所,一進去就四、五個月。而且關進去不是讓你白坐著,還要讓你干重體力活,海淀街一帶的下水管,都是我們埋的…….
習近平這裏說的「國慶節「,應該是1969年的國慶節。計算一下,習近平在1969年年中左右從陝北流放地「倒流」回家的,這「流竄「回京后的兩次被」專政「時間相加已經是十一個月,也就是說他是在1970年年初至年中期間才又被迫返回陝西梁家河。就算這兩次被「專政」之間在北京見到自己姨父的過程只有一天,忽略不計,那麼6年零10個月減去十一個月,他習近平真正的」知青歲月「事實上還不滿六年。
更需要強調的是,習近平當北京返回梁家河之後不久,也許是返回梁家河之前,他的老革命的姨父姨母已經向他透了1970年六月中共中央轉發的《關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報告指出:經過三年來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具備了招生條件,計劃于本年下半年開始招生。招生辦法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複審相結合,也就是說,進大學不需要經過考試了。按照彭小明的文章《習近平文革經歷考》的說法,當時習近平的母親齊心寫信給梁家河黨支部,請求幫助習近平追求進步。這一封「媽媽來信」是日後習近平得到推薦照顧的早期鋪墊。既為照顧習近平打了招呼,又不像其他知青的幹部父母搞口頭或書面的強索特權那樣難聽難看。在習家恢複名譽之前做到了恰到好處,不急不徐。生產隊黨支部和公社黨委的小幹部們無不受寵若驚,覺得習近平非同一般知青。從此,爭取上大學也成了習近平的重要動力。
「文革「研究權威人士宋永毅先生在接受紐約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一個人對一場政治運動的態度,常常是要總體來看,即要看他在這個政治運動中間是得利多,還是受損多。就習近平來說,他是得利多,受損少。習近平在「文革」初期,就讀的是八一學校,北京的八一學校,是軍隊幹部子女的學校,這個學校有兩個特點,一是紈絝子弟多,一些高幹子弟在那裡不好好讀書,習近平是因為功課差才送進去的。 他和薄熙來不一樣,薄熙來讀的是北京四中,是全中國最好的中學,是考進去的。所以為什麼薄熙來看不起習近平,因為八一學校大家是靠父母關係進去的,不通過擇優錄取的考試。
宋永毅先生說:「文化大革命」中他習近平得了什麼利呢?「文革」開始不久,習近平下了鄉,下了鄉以後他在那裡當了農村的支部書記,很快以「工農兵「身份被推薦進了清華。進了清華以後基本上一帆風順。按照習近平的水平,能進清華嗎?「文革」前八一學校的畢業生很少能考進清華的。
這裏需要定補充的是,薄煕來不但文革前進男四中是考進去的,「文革」結束后,薄煕來也是靠高考成績進入北京大學的。
正如唐燕女士在她的《上山下鄉運動是罪惡還是偉業?》中所抨擊的那樣:「苦難是人生的財富」只是對少數成功者而言。我們必須對苦難追根溯源,並對苦難的製造者追究責任,以避免再受苦難,而不是把苦難合理化,更不是讚美、炫耀苦難。對苦難的審視應該立足於知青整體,立足於整個國家和民族。實際上,那並非僅是我們個人的苦難,而是一代人的苦難、是全民族共同的苦難。須知,那些少數的成功者是以大多數人的苦難為代價為陪襯的。
唐燕的文章中還說:上山下鄉運動的另一個罪惡是剝奪了我們繼續受教育的權利。受教育是每個公民應該享有的、由國家憲法保障實施的基本人權,是關乎每個人生存、發展、完成社會化的關鍵。
而這個上山下鄉運動在剝奪我們大多數適齡城市青年繼續受教育的權利的同時,卻賜予了習近平他們極少數人不需要經過考試就可以進入大學和中等專業學校的權利。相對於在取消了高考制度的同時卻沒有機會被推薦上大學的所有當年的知青來說,習近平 之類都可以說是「文革」以及它的「子運動「上下下鄉運動的受益者。對此,習近平心知肚明,這就是為什麼他習近平上台不久即公然為「文革」翻案,重新對已經在鄧小平時代被徹底否定的「上山下鄉」,「工農兵上大學」等「文革」的「子運動」評功擺好。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來源:RFA 版權歸RFA所有,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