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要求償還1913年的中國債券,找誰呢?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來源:兩岸商匯 薈萃苑
英國《經濟學人》去年報道,美國債券持有人基金會主席畢昂可期盼特郎普能幫投資人贖回中國在1913年發行的債券。尷尬的是,當時發債的是袁世凱在北京成立的北洋政府。
這並非美國方面第一次向中國追討這筆據稱金額達7500億美元的投資。查閱舊聞可發現,大陸媒體在2002年、2008年都曾就此話題反譏美國“胡鬧”,並表態“中國不付陳年爛賬”。多家台媒昨天和前天也都報道了這一趣事。
中國政府當年發行的債券
《經濟學人》的報道稱,美國債券持有人基金會(American Bondholders Foundation,ABF)主席畢昂可(Jonna Bianco)8月在新澤西州與美國總統特郎普見面時,期盼他能為2萬名債權人贖回7500億美元的帳。
ABF主張,雖然這些“黃金融資債券”是中國老政府在1913年發行的,但現在的中國政府應該要繼承前政府的債務,並負責償還。
報道還引述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教授古拉提(Mitu Gulati)的話表示,“從法律層面來看,這些債務仍存在,但也有訴訟時效問題。”
報道對於投資人期盼特郎普協助討債一事,認為並不樂觀,進而暗示債權人尋求“市場”渠道解決會比較務實。
報道稱,一張1913年發行、面額100英鎊的債券,在eBay上可賣出250美元,比起在債務市場,這些債券在古董市場更有價值。
大陸媒體《環球時報》就此刊文表示不願認賬,“1949年10月1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就對外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外債;外國軍隊退出中國領土領空領水;不承認外國使領館的地位。”
也有說法稱,“善後大借款”當時以9折出售,債券年息5%,從1913年償還到1939年,投資者已回本得利。
《環球時報》引述大陸網友的回應稱,“民國還在呢,可別找錯人”、“請英美把八國聯軍的帳清一下”。另外也有網友回應說:“冤有頭債有主,哪個政府政黨發行的,你就找哪個!”“這個真的不關我們的事。
我們看看當時袁世凱時期的財政
當辛亥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度支部只有100萬兩。北洋軍進攻武漢三鎮時打下漢陽,要求發餉三個月,隆裕太后表示:之前賞的3萬兩是皇帝內帤錢,現在內帑也沒有錢了。滿洲權貴在各國銀行的存款大約六、七千萬兩,但是大清可以亡,這錢是沒人會動的。
隆裕太后
袁世凱之所以能壓製革命黨人,逼迫清政府,很大程度上是他能借到錢。臨時政府和清政府向列強借不到錢,縱使借了也遲遲不放款。
孫中山還在臨時總統任上,袁世凱就向外國銀行借了200萬給南京方面。而列強看好的袁世凱一上台,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從1912年3月到6月借了1010萬兩給他。
1912年到1913年兩年時間,中央政府總共在國內收入2000萬元,而1912年的軍費就12069萬元。
這種情況下,被袁世凱的外國顧問都稱為「任何有自尊心的中國政府絕不會接受的」借款條件,北洋政府統統接受。當時的「善後大借款」2500萬英鎊,折扣84%就是2100萬英鎊,再扣除之前的借款及賠償到手的只有40%。
這樣的借款自然引起全國反對,而袁世凱給黃興遣散南京軍隊的遣散費,鎮壓二次革命的軍費都出自這裏。1912到1916年北洋政府借內債7467萬元,外債54937萬元。
瀕臨破產的北洋政府
袁世凱時期北洋政府年年財政赤字,四處借錢度日。袁世凱死後軍閥大混戰,財政收入年年下降,軍費卻年年增長。段祺瑞政府上台後每月軍政費用2000萬,每月收入卻只有1200萬。
段祺瑞
這時在一戰中發了戰爭財的日本,為了擴大在中國的影響,攫取侵略權益,大力支持段祺瑞的皖系。
北洋政府通過「西原借款」向日本借了14500萬日元。段祺瑞靠著這筆錢叫囂「武力統一」及編練皖系的「參戰軍」,並選舉「安福國會」對抗孫中山的「非常國會」。
「西原借款」與以往不同的是沒有折扣到的是全款,而且北洋政府可靠的稅收早就抵押光了,這次抵押用的森林礦產等資源。所以皖系政府倒台後,後來政府拒絕承認也就成了爛賬。
北洋政府全靠借錢存活,後來每借3.7元就有1元用以還舊債,到了1921年光內債就有4億元。北洋政府信用極低只能高息發行,公債獲利多達三分(36%每年),很多民營銀行參与公債。但是政府一倒台繼任的往往不認賬,導致1912-23年成立了161家銀行,倒閉的也有115家。
北洋政府債券
到1921底,北洋政府欠軍政費用14573萬元,而政府只有400萬元。
當時的海軍總司令因為海軍半年沒發餉而不敢上任。教育部、司法部因為欠薪罷工、請假,參謀部甚至因為借薪鬥毆。連直皖戰爭中獲勝的直系都欠餉,吳佩孚欠100萬,馮玉祥50萬,曹錕80萬,其他地方軍隊更不用說。
吳佩孚
連四國銀行團都不肯借錢給北洋政府,宣稱:「中國政府年支出6億5千萬,收入4億5千萬,南北軍隊140萬人,不械鬥養兵都要3億,一械鬥損失更多。今年北京政府尚有東西典賣,到明年六月一個抵押物都沒有了」。北洋政府只能以整理債務為名又借了9600萬,並在事實上賴了許多內債。
話說北洋政府把明清的內閣大庫檔案八千麻袋當廢紙賣了4000元,幸好被學者羅振玉花12,000贖回,否則這些康熙的詔書、乾隆的奏章都成廢紙了。
羅振玉
中央欠軍餉,軍閥就去刮地方百姓。1923年河南軍費佔地方支出84%,湖北佔90%,四川的預徵稅經常收到二、三十年以後。
北洋政府借錢度日的原因
客觀的說北洋政府財政困境也是傳承自清政府,清政府甲午戰爭前後借了外債34000萬兩,再加上《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的賠款都落在北洋政府頭上。國家的經濟命脈,尤其是關稅和鹽稅掌握在外國人手裡。收入最多的關稅不能自主,無法增稅。
北洋政府對地方各省的控制連清政府都不如,袁世凱死後各省更是形同獨立。各地大大小小的軍閥紛紛截流稅款,導致中央財政收入更少。
袁世凱和北洋將領
北洋軍閥混戰不休,十幾年內大小軍閥打了幾百次戰爭。軍費支出佔比從1912年的33%漲到後來70%,大量的債務實際上就是增加的軍費。
由於北洋政府借債並不是用於生產建設,而是用於軍費和借新還舊,最後陷入債務陷阱無法自拔。
台媒報道稱,因為北洋政府在1913年用以維持政府運作,而向英、法、德、俄、日借來的“善後大借款”,最後這筆債權由國民政府償還至1939年,因對日抗戰,無力償債而終止還債。
而據《經濟報紙》的報道,現位於台灣的中華民國財政部曾在1990年發表聲明,“台灣擱置償還一切舊債務,直到收復大陸為止。”
發文者:吳一舟 發布時間:9/01/2019 12:40:00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