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喊自信自立 新華社稱習近平為「改革家」 三中全會傳遞什麼信號?

2024年07月17日 16:22

習近平喊自信自立、深化改革 三中全會傳遞什麼信號?《求是》雜誌發表總書記文章喊出必須堅持自信自立,並強調形容為「改革家」比肩

正值中共召開之際,《求是》雜誌發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文章喊出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同時還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前一日,新華社刊登特稿,將習近平形容為「改革家」比肩,分析指,過去40年時代已經結束,三中全會要定下的是維護習近平為領導核心的地位。

人民日報》16日刊登習近平著作文章《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強調,中國的百年奮鬥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闢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篇章是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貫穿其中的一個基本點就是中國的問題必須從中國基本國情出發,由中國人自己來解答。

文章提到所謂的「四個自信」,包括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宣稱「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他知道民眾不相信他,經濟等各方面出現問題,整個社會缺乏信任感,而提的所謂的『四個自信』。」時事評論人馬聚對本台表示,從80年代開始,每一次當中共中央領導人提出所謂的「自信」時,都是他們個人的權威受到影響和質疑。他們自己也知道做錯了事而不承認。他調侃中共的語言技巧和組織能力曠世未見。

「傳遞給經濟的信號非常清楚,我繼續要走老路。我當然想讓馬兒跑,但是首先要讓馬兒身上打好烙印,脖子上要套好韁繩。要堅持黨的領導,也就是習近平的絕對權威,是經濟之前更重要的事情。這無疑在告訴我們三中全會制定的路線,」馬聚提出他的解讀。

:自信自立不就是

時事評論人蔡慎坤告訴本台,目前國際形勢對中國極為不利,無論是在經濟或政治層面。因為中國對俄羅斯提供大規模的支持,至少經濟發達國家

都可能與中國脫鉤斷鏈,這是大趨勢。中國上半年仍能靠出口支撐經濟增長,下半年出口可能將面臨大幅度下滑局面。

蔡慎坤:「在此情況下,『自信自立』就是為經濟定調,所謂的『自信自立』不就是閉關鎖國嗎?更重要的是,這次三中全會他還要強化黨的領導,強化極權體制,這一點就對中國的經濟影響會更大、會更深遠。」

改革開放仍會進行?

改革開放還會進行到底嗎?習近平在《求是》文章最後強調,「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

前一日,新華社發出《改革家習近平》近萬字的特稿,將習近平比肩鄧小平,稱「習近平被認為是鄧小平之後的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他們肩負相同的使命:使中國實現現代化。」但兩人面對的形勢迥然不同。

文章引述習近平講話寫道,「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文末宣稱,「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繼承發揚了鄧小平的事業,讓中國不僅續寫了經濟奇迹,還展現出文化魅力,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馬聚直指,新華社宣傳習近平的改革歷史,明顯造假很多信息。例如1978年習近平前往安徽調查農地包產到戶的政策,這是虛假的。是1979年安徽鳳陽小崗村村民幹了這樣一件事,之後80年才全國人民開始學習。

「現在重塑『習近平是改革者』很簡單,是『打著右燈向左轉』,這是共產黨一直欺騙民眾和欺世盜名一貫的作風。某種意義上來講,他們在自己的話語體系裡,編造的故事的一種延續而已!」他說。

「過去的改革開放已經不復存在了,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在習近平上任之後就已經終結了。」蔡慎坤認為,改革開放已經是「完成式」,「下一步就是所謂的深化改革也好、習近平的新時代也好,都還是圍繞著維護習近平的統治核心地位,維護他的絕對權威,這是三中全會要定下來的一個主基調。」

他特別點出很多人還存在幻想,認為三中全會還有針對經濟的新政策。蔡慎坤潑了冷水表示,三中全會所謂新的政策,就是把人事大權或財政支出大權,完全收歸中央。地方政府財政壓力不小,中央開支大也同樣缺錢,加上下半年出口面臨巨大挑戰,外匯盈餘可能減損,在此情況下,下半年可能更加艱難,所以此時才會喊出「自信自立」的口號。

記者:黃春梅 責編:陳美華 

來源:RFA,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