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習近平時代的「靜音模式」與權力的自我反噬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20250706 文廟的博客
“帝國的崩塌,往往始於最安靜的時刻。”——引自《紅色政權的最後循環》
一、引子:沉默,是最高級別的信號
2025年初夏,北京空氣依舊壓抑,央視鏡頭依舊熟悉。然而,原本處處在場的”那個人”,如今成了場景背後的留白。習近平的名字仍在,頭像仍在,但神跡式的存在感卻在悄然退潮。
本博曾言:”在極權政治里,沉默往往不是失敗,而是協議;不是虛弱,而是布陣。”問題是,這一次,沉默布下的是退路,還是死局?
二、歷史鏡像:毛的暮年,鄧的隱身
毛澤東晚年,靠”人民戰爭”與”繼續革命”的幻象維繫地位;鄧小平晚年,則以”經濟挂帥”的姿態主動隱退,換取”鄧記市場”的庇護與軍隊的忠誠。
習近平的路徑更像前者:不惜代價集中權力,將自己鑄造成”新時代的總設計師”。但他並沒有毛的神化能量,更沒有鄧的政治後備隊。當”清零”失敗、”共同富裕”淪為口號,他身後的體制,開始無聲地”失配”。
本博曾諷刺:”歷史不是選擇強人的強大,而是制度的韌性。”
三、經濟困局:從”大國崛起”到”全民焦慮”
“共同富裕”的招牌還在掛,但市場和民心已悄然轉身。青年失業率高達33%,中小企業倒閉潮連綿,房地產市場進入”死機狀態”。更弔詭的是,連一線官媒也罕見承認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
博客中,本人直指:”一個靠動員起家的體制,卻在失業問題上’保持沉默’,不是冷漠,而是無策。”
與此同時,地方財政枯竭,”城投債黑洞”吞噬中央轉移支付。”一刀切”的政治命令讓地方政府左右為難:既不能躺平,也不敢大幹,最後淪為”按時上下班”的巨型基層。
正如本博在舊文中所寫:”你不能一邊勒緊褲腰帶,一邊喊萬馬奔騰。”
四、軍隊重組:重構的不是作戰力,是控制力
2024年末,戰略支援部隊突然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支援部隊”。火箭軍高層人事徹底洗牌,昔日核心將領”隱退”或”消失”。這一連串動作,表面是”適應現代戰爭”,實為”削權聚控”。
本博曾寫道:”軍隊改革不是提升戰鬥力,而是防止軍隊成為變數。”
張又俠的舊人迅速上位,軍中”非習系”將領獲得晉陞,說明軍權並未凝聚,而是在重新分散。曾經”軍委主席負責制”的高舉高打,如今演變為”非集體化的集體領導”。
一句話總結:軍隊成了倒影,反射的是權力的不安。
五、宣傳變局:新時代,舊邏輯,新話術
2023年底,中共首次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將執政理念升格為文化高度。這不是理論發展,而是意識形態的收口。
本博諷刺其為”文化封口機”,並寫道:”當思想開始用自己的名字命名,那不是建構文明,而是構建權力的語言體系。”
事實是,宣傳系統的變化更像”封閉迴音壁”:外界批評進不去,內部信息出不來。原本服務黨的工具,正在異化為維繫權威的儀式裝置——用來”講好中國故事”,卻講成”自己感動自己”。
與此同時,網路監管愈發嚴苛,從”飯圈整治”到”AI內容審核”,一切都在指向一個目的:築牢話語防火牆。
但現實卻是,牆越高,信任越低。
六、三岔口:退?守?搏?
眼下的局面,似乎逼近權力的三岔口:
-
退,如鄧小平般主動後撤,做”無冕之王”,留餘地于未來。
-
守,保住國家主席職位,進入”半隱半現”狀態,與黨內派系”彼此平衡”。
-
搏,重啟整風,擴大清洗,製造新的鬥爭,以求重塑權威。
但本博早已點破這三種結局的本質:”不是選擇,而是讓渡。”一個構建在”定於一尊”基礎上的權力系統,一旦出現裂隙,任何動作都會產生不對稱風險。
曾寫道:”強人的劇本從來不是自我書寫的,而是被系統逼著走完的。”
七、結語:歷史的靜音與回聲
習近平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強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但他是第一位在”技術高牆”內執政、在”全球斷鏈”中孤行的強人。
如今,他正在被自己打造的系統吞噬,也正在被歷史”靜音”——不是被遺忘,而是被封存,像一枚尚未觸發的信號彈,隨時可能被後人重新解讀。
這不是宿命,而是邏輯。
我曾寫到:”歷史不會通知你它已改寫,只會在某天,用沉默發出通告。”
現在的問題是——通告,是否已經送達?
——網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