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大佬談不攏 四中全會難產

2025年07月09日 5:15

十四屆原應在2023年10月底前召開,至今遲遲未見蹤影,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流亡歐洲的前體制內官員、前內蒙古法制辦法律顧問室副主任杜文指出,這背後藏著高層無法彌合的嚴重分歧,導致會議難產。中共一貫以「團結一致」作為對外形象,不允許在面前露出裂痕,因此內部若未達成共識,只能不斷推遲。

杜文指出,中央局原本是任期內最穩定的班子,但自二十大以來不到三年,已有超過1/8成員發生職位變動或出局,屬「幾十年罕見」。例如今年4月,與統戰部長職務對調,被視為黨內罕見的高層人事對換。李干傑從人事重權職位轉為閑職意味明顯。外界普遍認為其「問題可能出在清華同學圈或山東經歷」。而石泰峰雖表面高陞,實則被指在與元老之間扮演「潤滑劑」角色。

更大的變動發生在6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閉幕後,官方宣布原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苗華被免去軍委委員職務,引爆輿論;6月30日政治局突然召開單議程會議,通過《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其後的「集體學習」和人事發布節奏密集異常,釋放強烈「緊急狀態」信號。

中共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神秘「失蹤」4個月更引發極大關注。杜文透露,他曾在基地主持對台演習后被內部控制,消息被暫時封鎖,等待時機公布。一旦屬實,代表政治局中涉軍高層已出現「真空」。

同一天,親信馬興瑞被突然調離新疆職務,回京另有任用,震驚政壇。馬曾在航天、廣東系統任職,是習極為倚重的「經濟+科技」型幹將,此番突然調整,被杜文視為「中共權力結構出現極大動蕩的信號」。

據杜文統計,自去年至今,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已有10餘人變動,遠超歷史常態,意味著非周期內的「換將潮」並非正常人事輪替,而是黨內鬥爭白熱化的表徵。若無法在短期內協調出一致人選和路線,習近平很難順利推動任何政策或繼續施行強人統治。

四中全會之所以遲遲不開,杜文認為,就是「高層權斗未了,意見難統一」。中共會議制度重團結表象,若內部有爭議,會議就不能開,怕「露餡」。如今各項動向表明,中共正處於全面的權力震蕩期,習的至高地位面臨嚴峻考驗。

這也令人聯想到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曾延遲近一年召開,外界當時就認為,是因習近平內部阻力大,難以壓服黨內各派。如今的局面更為複雜,折射出習近平權力雖大,但仍需面對黨內舊勢力和新問題的雙重挑戰。

原文鏈接黨內大佬談不攏 四中全會難產,來源: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