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想住的房子,如今白菜價也沒人要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當年的一句詩,不知在多少人的心底種下了擁有一套海景房的人生理想。在房地產狂飆突進的年代里,無數拔地而起、佇立在海岸線的海景房工程,也的確讓推窗見海成為現實。「家鄉一套房,海邊一套房」,更是中產家庭財富地位的象徵,足以讓親朋好友羡慕到眼睛發紅。只可惜潮起潮落,曾經海景房地位有多高,如今它就跌得有多慘。
如果說雪是南方人的集體執念,那麼海則是每一個內陸居民的終極幻想。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當年的一句詩,不知在多少人的心底種下了擁有一套海景房的人生理想。
在房地產狂飆突進的年代里,無數拔地而起、佇立在海岸線的海景房工程,也的確讓推窗見海成為現實。
「家鄉一套房,海邊一套房」,更是中產家庭財富地位的象徵,足以讓親朋好友羡慕到眼睛發紅。只可惜潮起潮落,曾經海景房地位有多高,如今它就跌得有多慘。
海景房,降價也賣不動
最直觀的感受是,隨著房地產行業光鮮不再,海景房也不再風靡,不僅房價大跳水,而且逐漸賣不動了。特別是在一些小城市,因為入住率低,海邊某些小區甚至成了「鬼城」。
可此一時彼一時,如果將時間倒退回2018年,在最熱門的海邊旅遊勝地之一——廣西北海,海景房產業可謂喧囂熱鬧。
當年,北海光遊客就接待了近四千萬人次[1],不少人享受著「天下第一灘」的白浪細沙之餘,也動起了買房置業的念頭,想給這份美景續費。
畢竟,比起早就大熱的三亞、廈門,北海的購房門檻顯得友好很多。
外地人購房的熱情,也成就了彼時北海房價的高點[2]。
我們在某頭部房產中介平台,隨機抽取了北海市海城區和銀海區海景區域範圍內31個小區共計1572套二手房的成交數據,並根據成交時間計算出了當地海景房各年份的平均成交價格。
結果發現2019年上半年,北海海景房的成交平均價還在每平米7368.3元。但在此之後,房價彷彿坐上了急劇下滑的過山車,到2024年5月,已經降到了每平米4794.5元,跌了近三成,讓期盼著房價猛漲的業主們始料未及。
然而,對於業主們來說,比房子降價更可怕的是,降價了房子也賣不出去。
據《北海年鑒》統計數據,自2018年起,北海市的二手房簽約數就開始下跌。到2022年時,一年只成交了7251套房,還不及2018年的一半。
新房市場則更加慘不忍睹,2018年還有4.2萬套新建商品房網簽成功,四年後已經直接跌到了1.5萬套。
與樓市成交量一同下跌的,是來北海的外地人的買房熱情。
回看2017年和2018年的數據,外地人在北海購置的商品房面積,占當年總銷售面積的比例均在80%以上。
可以說,那些年北海的樓市主要就是靠外地人撐起來的。
但到了2022年,北海外地人的購房面積降到了71.92萬平方米,不到2018年的四分之一,購房面積佔總銷售面積的比例也下降到了51.58%。
這樣的情況並非孤例,同樣的劇情早已在山東威海乳山市上演過一次。
一個小小的縣級市,先是經歷了本不屬於這個城市人口規模的房地產開發潮和外地人購房潮,往後又上演了虛幻繁榮的海景房泡沫破裂[3][4]。
如今打開房中介網站,你會發現在乳山,僅需十幾萬就可以買到一套海景房,兩千多一平成交的房子更是比比皆是,更別提還有很多想賣房卻賣不出去的人[5]。
「天涯、海角、空樓、斷腸人在賣房」,成了這裏的一大景觀。
海景房的「致命」誘惑
海景房,為何總是讓人心嚮往之?
對於「一生要房」的中國人來說,房地產具有天然的誘惑力。而海景房,就像是在一塊誘人的奶油蛋糕上,添上了一顆名為「海景」的鮮紅草莓,讓人忍不住分泌口水。
畢竟提起大海,人們總能立刻聯想到這些場景:悠閑坐在搖椅上,沐浴在陽光里,喝杯冰飲,享受海風徐徐吹過臉龐……別提有多小布爾喬亞。
這樣的想象,成功讓海景房與旅遊度假深度捆綁,也在許多人內心深處種下了「有生之年,如果能擁有一套海景房就好了」的種子。
特別是在白天擠在格子間、晚上睡在出租房的大城市打工人看來,推窗看海的日常、不算高昂的物價、看著舒適的養老環境,說海景房是「夢中情房」也不誇張。
更別提在那個房價「一天一漲」的年代,出於對房產長期增值的憧憬,還有不少人緊隨炒房客們的步伐,抱著投資的目的爭相購入了海景房。
與此同時,地產商們也抓住人們對於海景房的嚮往之心,製造出一個又一個讓人慾罷不能、不得不買的理由。
在開發商天花亂墜的宣傳里,所有噱頭排排坐:一線海景、詩意人生只是標配;既能自住,又能投資,絕對兩不耽誤;天然氧吧、養老聖地,更是晚年生活的不二之選。
這些直擊人心,或真或假的話術,從度假、居住到投資、閑置託管,全方位收割有著各種需求的人們,尤其是那些身居內陸,沒怎麼見過海的老年人。
比較常見的套路,要屬「低價旅遊看房團」。
不少海景房的開發商會去內陸城市瘋狂打廣告,地方報紙、電視台、小區電梯間無處不在,用「免費吃住、低價旅遊、順便看房」的噱頭誘騙當地的老年人,實則是一種「上午看海,下午看房,晚上收割」的固定套路。
據鳳凰網財經《風暴眼》報道,有些開發商還會專門去公園給大爺大媽們發傳單。2019年,武漢、長沙的數十名老人就被看房團哄騙去乳山,一落地剛看了一圈海景,就立刻被拉往售樓部[4]。
房產銷售們如餓狼撲食,蜂擁而上,用一套又一套「為將來的幸福投資」的話術,讓老人稀里糊塗把一輩子的積蓄甚至是「棺材本」,以高於當地二手房幾倍的高價買入海景房[4]。
但最終等待這些老年業主的,不是完美的養老環境、四季如春的氣候和坐等升值的投資回報,而是赤裸裸的現實。
海景房,真沒那麼好住
都說距離產生美,人們對於海景房的一切幻想,也大都來自不甚了解。
當外地人真正住進海景房,真正能美滋滋躺平,享受海邊慢生活,欣賞日出日落,生活宜居便利,沒事就去沙灘衝浪、燒烤看海,自得其樂的人其實是少數。
更多人來到這裏,會發現生活中除了詩和遠方,更多是風濕和偏遠。
在社交媒體的討論中,海景房最為人詬病的是潮濕,斑駁的牆面、生鏽的傢具、短路的家電都是面朝大海的代價。
如果說北方內陸是一個巨大的乾燥劑,那麼沿海地區就是一個無敵的加濕器。
春天遇到回南天,家裡秒變水簾洞,拳頭往空氣中一伸都能擰出水來,穿不上一件晾乾的內褲已經讓人難受,更別提糟心的從傢具到牆壁「萬物皆可發霉」。
到了夏天颱風頻繁登陸的時節,沒有任何植被遮擋的海景房成了率先迎接疾風的排頭兵。這時住在海景房裡,能感覺整棟樓都在顫抖,一時之間分不清是來避暑還是來避難的。
冬天,濕冷的海風吹過寂寥的沙灘,再吹過生鏽的門窗,直讓人苦不堪言。難怪沿海城市都流行著一句話:「面朝大海,風濕拄拐」。
住在海景房的代價遠不僅如此,像在乳山銀灘,這裏的海邊密密麻麻地排布著小區,卻鮮少見到醫院、學校、商圈配套設施,一幢幢房子就像鴿子籠般整齊統一,沒有生活的溫度和氣息。
業主們吐槽這裏「賣菜的還沒有賣房的多」,打開外賣軟體,只有少數的飯店還在營業,配送距離遠,費用也不低。
家附近小超市賣的東西更是少得可憐,再不想做飯的年輕人來了,也只能被迫早起趕集買菜。
更魔幻的是這些當年主打長壽養生的海景房,附近醫療資源薄弱,別提三甲醫院,就連 CT這樣的檢查都還要坐車半小時回市區醫院做,遇上冬天,連叫車都得「碰運氣」[3]。
這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郊區海邊往往位於城市邊緣地帶,配套本來就差。賣房時,開發商信誓旦旦,會完善小區的配套設施,打造集購物、娛樂、藝術於一體的度假生活綜合體。
但因為人流量不夠,那些承諾大多成了紙上談兵;落後的配套設施和跟不上的公共交通,又使得後續願意來的人越來越少,形成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
套牢之下,炒房客們敗興而歸,剩下那些一生為房子努力的普通人苦苦掙扎。有人自我安慰,「至少還有套房子,比爛尾了強」,也有人選擇離開。
他們當初傾盡家財,只是想做一個好好生活的夢,卻怎麼也想不到,等待他們的,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噩夢。
- 🔥澳洲禁聞安卓APP,其它網站沒有的澳洲禁聞
- 🔥法國猶太老闆:神告訴我們,只有一位中國人能救人類
- 🔥華人必看:中華文化的颶風 幸福感無法描述
- 🔥解鎖ChatGPT|全平台高速翻牆:高清視頻秒開,超低延遲
- 🔥免費PC翻牆、安卓VPN翻牆APP
來源:網易數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