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居民存款大逃亡 更詭異的事發生了

2025年05月24日 13:07

居民存款終於離開了,但沒去消費、沒有購房,甚至沒流入實體 

央行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住戶存款新增9.22萬億元,但4月單月卻驟減1.85萬億元,相當於全國每人當月從銀行抽走1300元現金。

更詭異的是,這些錢既沒變成商場里的新,也沒化作售樓處的首付款,甚至沒流向嗷嗷待哺的,而是鑽進了一個「金融黑洞」。

這場「存款大逃亡」早有預兆。2024年4月,存款單月減少3.92萬億元,創下歷史紀錄,其中居民存款同比多減6500億元。

到了2025年,趨勢愈演愈烈——一季度產品存續規模暴漲2.34萬億元,國債認購量同比激增47%,就連貨幣基金都出現單日申購限額被「買爆」的奇觀。

老百姓寧願忍受1.5%的理財收益,也不願讓錢躺在利率跌破2%的銀行賬戶里,這背後是存款利率十年縮水70%的殘酷現實:2015年三年定存還能拿4%,如今六大行最高僅2.15%,300萬存三年利息不夠北上廣深半年房租。

消費市場成了這場遷徙的最大「棄兒」。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僅增長3.2%,其中汽車、珠寶等大宗消費持續萎縮,就連「五一」假期旅遊人均消費也同比下降15%。

居民存款終於離開銀行,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更扎心的是居民消費結構——家庭月均教育支出突破8000元,武漢寶媽給報編程課一學期砸2萬,但全家下館子的頻率從每周一次降到每月一次。

「不是不想花,是不敢花。」深圳碼農小陳算過賬:占收入45%,孩子補習班佔20%,剩下的錢買理財防大病,「雙十一囤衛生紙都比逛街實在」。

樓市更是上演「政策熱臉貼冷屁股」的尷尬戲碼。

儘管一線城市跌至2.85%,南京、合肥等地推出「契稅全免」「公積金貸80萬」等猛葯,但2025年一季度個人住房貸款新增僅8832億元,不足信貸總量的9%。

杭州某樓盤銷售經理苦笑:「看房的人倒是多了,但十個裡有八個問完價就去銀行買大額存單。」

貝殼研究院數據顯示,4月二手房掛牌量激增23%,但成交周期拉長至189天,買家議價空間衝到15%——這年頭,房子還沒理財香。

實體經濟也沒等到期盼已久的「活水」。

儘管一季度企事業單位貸款暴漲8.66萬億元,但小微企業主老張的遭遇揭穿真相:「銀行天天打電話求我貸款,可廠子訂單比去年少三成,借了錢難道囤原料?」

更魔幻的是資金流向——工行給放貸3.1萬億,但中關村創業公司依然融不到資;建行3.5萬億「科技貸」砸下去,換來的是半導體園區遍地空置的

錢就像在金融體系裡玩「擊鼓傳花」,從銀行表內轉到表外,從理財竄到債市,就是不肯進實體企業的口袋。

這場遷徙暴露了三個殘酷真相:第一,老百姓對未來的焦慮比通脹更兇猛。存款保險新規把50萬以上賠付改成「看天吃飯」,逼得南京王阿姨把200萬拆成四個家人賬戶;

第二,資產荒比錢荒更可怕。

北京白領手握30萬不知該投哪,最後只能跟風買黃金ETF,結果金價暴跌被套牢;第三,政策工具箱撞上心理防彈衣。

降息降准像拳頭打在棉花上,鄭州開發商「買房送特斯拉」被叫停,反倒讓更多人堅信「現金為王」。

經濟學家們吵翻了天。有人說是「資產負債表衰退」的前兆,擔心中國步日本後塵;有人樂觀認為這是「理財意識覺醒」,資金正從儲蓄向投資轉型。

但菜市場張大媽的話更實在:「什麼理財國債,不就是怕老了病不起、孩子娶不起媳婦?」

當58%的家庭醫療儲蓄超20萬,當90后開始用「30年攢養老錢」當微信簽名,這場存款大逃亡早已不是,而是一代人安全感的集體出走。

夜幕降臨,上海的霓虹依舊璀璨。銀行理財經理加班推銷「保本組合」,券商客戶經理群發「打新秘籍」,保險代理人蹲守小區推銷「養老計劃」

每個人都在爭奪那筆逃離銀行的錢,卻沒人問一句:為什麼我們越存越慌?

或許答案藏在廣州外賣員老李的手機備忘錄里:「存款從60萬變成80萬,但失眠從每周1天變成4天。」

來源:鄭州樓市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