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离亚洲? 澳洲金融服务业增长机遇在海外

2017年01月16日 14:34

来源:《澳华财经在线》

 澳华财经在线 1月16日讯 作为一个拥有2400万人口的经济体,有可能面临增长缓慢的“新常态”。目前诸多经济部门仅面临温和的发展机遇,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本土市场份额来发展壮大。如此背景下,近来一些金融公司从最具活力的亚洲市场撤退,引发担忧——澳洲企业可能错失亚洲世纪带来的重要机遇。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为银行业敲响警钟,惠誉今日宣布将2017板块前景评级由“稳定”降到“负面”,告诫不利因素正再次萌发,这包括宏观经济风险与盈利压力。银行业在澳洲本土这个小市场早已成为一条大鱼,凭借保护性政策将海外的“捕猎者”拒之门外。但长期来讲这种做法并不足以为银行业持续增长提供保护力及动力。
 
银行业盈利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扭转策略变得十分重要。在此节点,澳大利亚大型银行“退出亚洲”成为备受关注的现象。这包括澳新银行抛售其持有的上海农商行20%的股票,并且逐步退出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部分业务,澳洲财富巨头安保集团的A股基金也于近期关停。从整体看,澳洲银行在一度被视为关键的亚洲市场风险敞口大幅收窄。
 
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首席执行官莫利(Alex Malley)指出,毫无疑问,银行高管是基于运营风险考虑做出决定,投资者也是持支持态度,目的是更多关注于澳洲本土市场,但这样的决定难免让人感到些许失望。“银行所收缩的业务基本是规模宏大、业务资源丰富、最具盈利能力且利润可观的,并且对澳洲未来的经济繁荣至关重要,如今的退出计划令人沮丧。”
 
银行巨头的撤退可能会给其他规模较小的心头蒙上阴影,他们没有那样的能力与资源去冒险尝试,不免要再三商榷自己在亚洲的商业战略。过去十年间,啤酒集团Lion Nathan和Foster退出中国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失败经历,时常被澳企当作反面商业案例,以此作为警戒,避免贸然踏足亚洲。
 
“但是,这两家大公司最终被竞争对手所收购,给商业领导者一个警示:竞争对手正得格外强大,而他们已从国内大型企业成功转型为了跨国公司集团。”现下,澳洲金融公司却在从最具活力的亚洲市场撤退,可能再次错失机遇。
 
ACB News《澳华财经在线》报道,莫利表示,银行业的增长机遇在于放眼于新市场。澳洲多届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为此努力达成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提供优先市场进入机会。金融服务业是政府看好的关键领域,2009年的约翰逊报告指出,“运用我们金融服务的专业性,在亚太,乃至更广泛的海外市场发展机遇是巨大的。”

 
澳大利亚早在1921年及1935年就分别向中国及印尼派出第一任外贸专员,到如今一些大银行业从这些海外地区撤回业务,反映出许多澳洲企业并没有准备好“拥抱亚洲”存在的风险与机遇。
 
机遇是毋庸置疑的。澳新银行高管盖兹(Andrew Geczy)曾指出,中国将继续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也在加强,这些都将给澳方企业带来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截止至2022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口将会上升至5.5亿,居民债务与GDP比率仅为40%(澳大利亚是125%),持有大量财产的新兴消费者预计将会购买更多澳大利亚的商品服务。
 
澳大利亚注册会计师(CPA)对澳洲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指出,澳洲企业应加强熟悉国际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与此同时更要做好周全的计划。一方面,仅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军新市场是糟糕的,如果没有详细的计划和足够的资源,跨国业务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执行海外扩张策略肯定会出现错误和风险,但是,“亚洲财富及中产阶级在持续增长,对于澳洲企业来讲这是绝好的市场,值得坚守”,莫利说。
 
近期,美国一项报告揭示中国金融服务市场的潜力,预计截止至2025年,中国将会有约9.5亿美元(13亿)的消费支出流向金融服务业。“为了未来的经济与就业增长,澳洲企业应鼓起勇气用尽全力继续开拓亚洲市场,这样才能享有亚洲世纪带来的发展红利。”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根据贝恩咨询,中国(大陆)个人可投资资产在1千万人民币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规模已超过100万人,高净值人群中进行海外投资的人数在过去四年中翻了一番,其中近半数考虑加大海外资产配置力度,澳大利亚市场将是主要投资目标之一。
 
中澳自贸协定(ChaFTA)在金融服务方面的一些重要内容:
 
* 简化许可申请和改善了针对澳大利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经理人和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
* 在最惠国待遇下,未来其他国家享有的任何新优惠,澳大利亚同样享有;
* 建立一个金融服务委员会,以便双方官员为实现澳中长远互惠互利,进一步讨论市场开放的措施。
 
(来源“ACB News 《澳华财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