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離亞洲? 澳洲金融服務業增長機遇在海外

2017年01月16日 14:34

來源:《澳華財經在線》

 澳華財經在線 1月16日訊 作為一個擁有2400萬人口的經濟體,有可能面臨增長緩慢的“新常態”。目前諸多經濟部門僅面臨溫和的發展機遇,大多數企業主要依靠本土市場份額來發展壯大。如此背景下,近來一些金融公司從最具活力的亞洲市場撤退,引發擔憂——澳洲企業可能錯失亞洲世紀帶來的重要機遇。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為銀行業敲響警鐘,惠譽今日宣布將2017板塊前景評級由“穩定”降到“負面”,告誡不利因素正再次萌發,這包括宏觀經濟風險與盈利壓力。銀行業在澳洲本土這個小市場早已成為一條大魚,憑藉保護性政策將海外的“捕獵者”拒之門外。但長期來講這種做法並不足以為銀行業持續增長提供保護力及動力。
 
銀行業盈利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扭轉策略變得十分重要。在此節點,澳大利亞大型銀行“退出亞洲”成為備受關注的現象。這包括澳新銀行拋售其持有的上海農商行20%的股票,並且逐步退出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部分業務,澳洲財富巨頭安保集團的A股基金也于近期關停。從整體看,澳洲銀行在一度被視為關鍵的亞洲市場風險敞口大幅收窄。
 
澳大利亞註冊會計師首席執行官莫利(Alex Malley)指出,毫無疑問,銀行高管是基於運營風險考慮做出決定,投資者也是持支持態度,目的是更多關注于澳洲本土市場,但這樣的決定難免讓人感到些許失望。“銀行所收縮的業務基本是規模宏大、業務資源豐富、最具盈利能力且利潤可觀的,並且對澳洲未來的經濟繁榮至關重要,如今的退出計劃令人沮喪。”
 
銀行巨頭的撤退可能會給其他規模較小的心頭蒙上陰影,他們沒有那樣的能力與資源去冒險嘗試,不免要再三商榷自己在亞洲的商業戰略。過去十年間,啤酒集團Lion Nathan和Foster退出中國及其他海外市場的失敗經歷,時常被澳企當作反面商業案例,以此作為警戒,避免貿然踏足亞洲。
 
“但是,這兩家大公司最終被競爭對手所收購,給商業領導者一個警示:競爭對手正得格外強大,而他們已從國內大型企業成功轉型為了跨國公司集團。”現下,澳洲金融公司卻在從最具活力的亞洲市場撤退,可能再次錯失機遇。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莫利表示,銀行業的增長機遇在於放眼于新市場。澳洲多屆政府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為此努力達成一系列自由貿易協定,提供優先市場進入機會。金融服務業是政府看好的關鍵領域,2009年的約翰遜報告指出,“運用我們金融服務的專業性,在亞太,乃至更廣泛的海外市場發展機遇是巨大的。”

 
澳大利亞早在1921年及1935年就分別向中國及印尼派出第一任外貿專員,到如今一些大銀行業從這些海外地區撤回業務,反映出許多澳洲企業並沒有準備好“擁抱亞洲”存在的風險與機遇。
 
機遇是毋庸置疑的。澳新銀行高管蓋茲(Andrew Geczy)曾指出,中國將繼續向消費驅動型經濟轉變,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也在加強,這些都將給澳方企業帶來多元化的發展機會。截止至2022年,中國的中產階級人口將會上升至5.5億,居民債務與GDP比率僅為40%(澳大利亞是125%),持有大量財產的新興消費者預計將會購買更多澳大利亞的商品服務。
 
澳大利亞註冊會計師(CPA)對澳洲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指出,澳洲企業應加強熟悉國際市場,尤其是亞洲市場,與此同時更要做好周全的計劃。一方面,僅僅抱著試一試的態度進軍新市場是糟糕的,如果沒有詳細的計劃和足夠的資源,跨國業務很可能以失敗告終。
 
執行海外擴張策略肯定會出現錯誤和風險,但是,“亞洲財富及中產階級在持續增長,對於澳洲企業來講這是絕好的市場,值得堅守”,莫利說。
 
近期,美國一項報告揭示中國金融服務市場的潛力,預計截止至2025年,中國將會有約9.5億美元(13億)的消費支出流向金融服務業。“為了未來的經濟與就業增長,澳洲企業應鼓起勇氣用盡全力繼續開拓亞洲市場,這樣才能享有亞洲世紀帶來的發展紅利。”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根據貝恩諮詢,中國(大陸)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千萬人民幣以上的高凈值人群規模已超過100萬人,高凈值人群中進行海外投資的人數在過去四年中翻了一番,其中近半數考慮加大海外資產配置力度,澳大利亞市場將是主要投資目標之一。
 
中澳自貿協定(ChaFTA)在金融服務方面的一些重要內容:
 
* 簡化許可申請和改善了針對澳大利亞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經理人和證券公司的市場准入條件;
* 在最惠國待遇下,未來其他國家享有的任何新優惠,澳大利亞同樣享有;
* 建立一個金融服務委員會,以便雙方官員為實現澳中長遠互惠互利,進一步討論市場開放的措施。
 
(來源「ACB News 《澳華財經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