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澳洲“土地教父”金凯平先生——

2025年05月13日 11:16

引言

金凯平,在澳洲地产界被称为“土地教父”,但在他自己看来,他只是一个把“土地”这件事坚持做了三十多年的人。他是里的土地投资领域的开拓者,也曾经是从零起步的中国留学生。

初见金凯平先生,没有想象中那样“气场强大”的距离感,反而平易近人得让我有些意外。也许是因为他身上那种特别的气质——不喧哗、不张扬,却带着岁月沉淀后的笃定。

他不是炒短线的人,他也从不热衷追逐所谓“风口”。三十多年,他始终只专注一件事:研究土地、投资土地、传承土地的价值。他在澳洲带出一个又一个成功转型的华人地主,有人成为多地块持有者,有人成为庄园主人,还有人通过土地实现了代际资产跨越。

这次采访,像是一次久违的对话。这不是一篇关于头衔与财富的专访,而是一次记录“专一”的采访。这位土地研究者、实战派投资家,他的故事,正在影响一代又一代的澳洲华人投资者。

我与土地是一生一世的关系,

我们已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

“其实我和土地结缘很早。”

金先生的声音低而稳,“1975年,在我18岁的时候,我在江苏大丰县境内的海丰农场‘下乡插队’,住茅草房、喝河水、走泥路。每天看着天,看着地,听着远处的狗叫,望着远方的土地和天光。那个时候我看着地平线,那种大地的广阔感、生命力,真的震撼了我。我知道,土地是有生命的!”

(图片:1976年,安丰创业队的小战士和他们居住的茅草屋。照片中心人物:金凯平先生)

他平静地说,“我不是突然爱上土地的,是早就种在心里了。那时候我就知道,大地不冷冰冰,它有生命,有温度。你对它好,它会十倍还你。”

这种淳朴的信念,成了他一生的方向!

1987年,金凯平赴澳留学。那趟飞往南半球的航班上,90%以上是中国留学生。从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到七十多岁的打工者,几乎囊括了所有年龄段。

“说是留学,不如说是去闯荡。”金先生回忆,“真正抱着读书心态来的,是少数;大多数人,是来淘金的,‘新淘金者’这个词形容得特别贴切。”

那是很多人人生中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兴奋与紧张混杂。飞机起飞、爬升,进入平流层稳定之后,机舱迅速热闹了起来——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地玩牌、聊天,打着“升级”游戏,笑声四起,仿佛空中茶馆。

“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金先生说,“他们对澳洲有幻想,也对未知感到好奇与兴奋。”

可就在那样喧闹的环境里,他掏出一本书,静静看了起来。

那本书叫《哈同外传》,讲的是犹太移民哈同如何在中国上海通过房地产发迹,最终成为拥有最多上海土地的外国人!

哈同

“我当时就在想,既然他能做到,我为什么不可以在澳洲试一下呢?”他说。

“我当时就在想,我得在来澳洲的第一个5年,赚一百万澳元,做个真正的富翁。”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很轻,但目光坚定。

坐在他旁边的几个同乡听了,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哎哟,侬戆大伐啦?第一年先赚个一万块回家就了不起啦,三五年赚个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三大件回中国,侬晓得伐?!”

“他们是半真半玩笑地说的,但我知道,大家心里想的确实不一样。”金先生顿了顿说,“我和他们在目标上,注定有不同。”

他们继续打牌聊天去了,他低下头,又回到了那本书里——哈同的世界。

他翻开书页,书中那句他至今都记得的话写着:“不要随波逐流,要坚定买下你自己看准的土地!”

“我一直觉得我有点像哈同。”他说,“都是移民,白手起家。后来我明白,我们的共同点还有:看得远,敢冒风险,买下大片城市边缘的土地。”

刚落地的第五天,金凯平就站在了经济系的讲堂上发表关于中澳贸易的演讲。他认为,澳洲的贸易未来在中国,在亚洲。

在来澳的第一个五年,他实现了自己定下来的手握一百万澳元的承诺!

从初出茅庐到“土地教父”,他把土地投资当作事业,也当作学问。他潜心研究澳洲的土地政策、城市规划、地块分区、人口迁移和政府发展蓝图。

三十年如一日,他只做一件事:研究土地、买下土地、开发土地或长期拥有土地。

他告诉我说:“我在土地上的投资成功,靠的是对土地和土地规划的深度的理解和研究,有时也靠一点运气和土地的缘分。我与土地是一生一世的关系,我们已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的第一个偶像是哈同,

但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更多

“你最崇拜谁?”我问。

金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第一个偶像是哈同。他是犹太人的代表,是土地大亨。我在他身上学到许多。哈同是那个时代的冒险者,他教会我长期拥有大片的土地。”

“但是,我从巴菲特身上学到更多!巴菲特的长线价值投资理论对我影响更大。我就是做长线投资的,尤其是在土地领域。”他说,“你不能急于求成,要投资具有长远价值的土地!”

我听到一些华人朋友说,“您是‘澳洲华人中的巴菲特’,也有一些华人朋友说,“您是‘澳洲华人中的哈同’。”

金先生笑着说:“谬赞了。我只不过是专注长线土地投资的普通人。”

“你这次选票投哪个党?”我半开玩笑地问他。

“我投价值派。”他也笑了,“ 我做任何事都讲价值投资。土地更是,要敢持有,敢等待。”

那一年,我与十亿擦肩而过

1993年,金先生与一个价值十亿的机会擦肩而过。

“那时我还年轻,钱不够,经验不够,专业也不够,看不透。”他说。

那天,一位律师朋友麦克找到他,说墨尔本西南区有一块约200到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售价仅300万澳元,建议他们三人联合投资。他们几经商讨,实地考察,甚至拟定好开发方案,预计可建出2200多套别墅,未来升值潜力惊人。

“那时候我们坐在饭桌上,真的拍了板,一人出资100万澳元。”金先生回忆。

但最后,这场合作因资金压力、认知不一致、彼此迟疑,最终未能签约。那片土地后来被别人买走,如今已是著名的延湖小区。而相邻的一块地,在2006年就以2.6亿售出,2019年估值突破10亿澳元。

“很多人以为是我胆量不够,其实是认知不到位。”金先生坦言,“当时我身边没有懂土地的大师、引路人,只能靠自己摸索,才错过了机会!”

他说,那是他人生中刻骨铭心的一课。他终于意识到:“做土地投资,必须有老师、有引路人。否则,你即使站在机会面前,也看不懂。”

“查理·芒格之于巴菲特,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有一个亦师亦友的同路人,才能让你如虎添翼。”

他说,正是从那次错过之后,他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不能再模糊、不能再犹豫。我必须专注、深入,只做一件事——研究土地,理解土地,投资土地,规划土地,长线拥有土地,有时也开发土地。”

这“一件事”,他如今做了三十多年。

早在1996年,他就买下了澳洲总工会大楼(现为“澳中大楼”,前总理霍克曾在此办公),并从此在墨尔本开启了他的“大地战略”。三十多年,从CBD写字楼,到墨尔本西南广袤大地,他在墨尔本布局了一个个土地项目。从荒地变熟地,从开发到自持。

他说,“不是我厉害,是我看得早、走得稳、拿得住。” 很多人笑他“太专一”,但他说:“真正的赢家,从不换方向,只会在一个方向上研究、前行!”

他说,“我当时看的是人口规划、城市边界、基础建设投入。政府的钱往哪投,未来的增值就在哪。”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许多当年在他建议下购地的人,很多人的投资翻了数倍,有的人超过10倍,实现了财富自由。也因此,他逐渐被称为“澳洲土地教父”。

他举例说,过去20年,澳洲的很多普通人因为早期买下了大地,后来都实现了阶层跃升。“我身边有朋友,当年跟着我买了60几栋别墅,现在资产过亿;还有人买了居民楼、商业中心、农场,都赚了。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地主。我带的人,不是做‘快钱’的。我带他们看清大趋势,投资土地,然后陪他们走完漫长的路。”

“我研究2030、2050土地规划,合理的预测未来。早10年、20年、30年,买下中地和大地。在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我买下了2个平方公里的城市土地。”他说。

世界都在变,

土地的稀缺永远不会变!

谈及当前形势,金先生直言不讳:“这几年,全球局势动荡。股票、币圈、金融产品都不稳定,但土地不一样,它是真实的,是有限的。世界都在变,但澳洲城市土地的稀缺永远不会变。”

“即将到来的,是一个新的黄金十年。”他说。

“为什么是现在?”我问。

金先生没有卖关子:“ 世界动荡,金融资产波动剧烈,投资人很难建立长期安全感。而土地——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最有增值潜力的资源,也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蒸发的财富。”

他说,好的土地,其价值来自几个核心——有限性、实用性、政府导向、人口需求,而这几项,在澳洲都表现得极为明显。正快速增长,尤其是墨尔本所在的维州,未来几十年预期新增200万新居民;再加上政府疫情后加速住房建设、加强与东亚经济圈合作,之后会涌入大量的亚洲投资者和资金……这些,正在让大地价值迎来新一轮结构性重估。

“未来10年20年,是土地的‘春天’。”他说,“就像我三十年前看到的机会,现在又来了。这一次,别再擦肩而过。”

“土地是有温度的。”金先生强调,“尤其是在澳洲这样的大地国家。你用正确的方式拥抱它,它就会回馈你。”

他说这话时,语气里是一种经历岁月洗练后的智慧和从容。

“我经常收到电话,但我只选一部分有缘人合作!”

金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他向我透露,我经常收到不同投资人打来的电话,许多来自国内。

疫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大量来自中国的投资人、移民者、企业家开始寻求与金先生合作。

许多中国的朋友找到他,希望在土地。里面有一些,是他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金先生虽语气平静,但我听得出,这句话背后,是国内顶尖商圈对澳洲土地的极大兴趣,他们希望土地。

“但我只选一部分有缘人合作。”他说,“我更希望的是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长线投资理念。我带的不是客户,而是‘一起成长的伙伴’。”

他目前正在发起一场特别的“土地拜师计划”,只对极少数人开放。不是来跟风炒作,而是有长期眼光,进行系统学习、实地考察、战略性布局。他说,“ 我计划在退休前收十个徒弟!他们需具有一定资金实力,是企业家、年轻一代,并且想成为澳洲的大地主。”

“我做这件事,是为了把我30多年总结出的哲学、实战经验、投资理论、葵花宝典,交给下一代。”他说。

未来,是华人买下一片又一片天空的时代

“我们需要有理想的新一代华人,不只是打工、做小生意,而是真正成为掌握土地的人。过去几十年,澳洲的土地升值了多少?未来10-20年会是黄金时代,土地的价值会有5-10倍的上升空间。”

“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愿意学习和布局,将实现阶层的跨越。”金先生坚定地说。

“这一次,这次我希望更多年轻的、有理想的、有实力的年轻人参与。”

金先生谈到即将开启的520第五届凯歌午餐会,“ 我们将邀请一些学习金融、房地产、会计等专业的家境良好的中国留学生共同参与,深入了解澳洲土地投资的机会。”

“我不会用空洞的概念,而是用我三十多年积累的成果、教训、葵花宝典,和下一代华人一起探索一条更稳健的路径。下一代华人,不能只是‘买房’,更要学会‘买地’!建造在土地上的房子,其建筑材料是消费品,土地才是生产资料,是财富增长的唯一源泉!房产买进的第一天起,其建筑就开始折旧,而土地则开始增值。”他说,“你买一块地,可以建房、开农场、搞产业、或者未来做土地的成片开发。土地本身的价值,在每日增长。”

他的愿景不仅仅是个人财富的增长,而是群体跃升,希望华人未来买下一片又一片的土地,买下一片又一片的天空!

他说: “我希望未来十年,帮助一批真正有眼光、有执行力的华人,成为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成为澳洲土地新秩序的建构者。我的目标,是在未来10到20年,帮助一批新移民、新一代华人,在澳洲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拥有一片又一片的天空。我希望更多年轻人,成为新一代的地王。”

“我们不能只是让老一代华人成功。” 他笑着说,“我们要把胜利的果实,分享给下一代。我们要让中国的百家姓,一个一个写进澳洲的地契里。”

金先生笑着说,“那一天,我会觉得特别骄傲。”

我一直追的,不仅仅是财富,

而是学习与使命感

金先生常说,“学习是终身事业”。哪怕事业如日中天,他仍然研读土地政策、地块规划、人口迁移数据。如今,他正在撰写新书《买下一片天空》,这本书,是他多年经验与案例研究的总结,他将结合大地成功投资的数十个案例,有的案例在数十年增长百倍以上。以及他将总结出“大地价值的增长规律”。

这部新书计划只送不卖,限量赠送给志同道合的土地同行者。

金先生说,“哪怕书只送200本,我都要一个一个编号,因为这是我的心血,也是我的邀请。”

他说,我们即将在5月20日举行的凯歌午餐会,今年已经是第五届了,每次,名额都非常紧张,很多朋友从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新加坡、吉隆坡等许多地方飞来,就为了来现场亲自看一看、学一学。

“我希望你们来,是为了看懂土地,看清机会,在当下的世界局势中,抓住未来10年土地财富的机遇!!”

尾声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采访结束前,我问他是否觉得自己已经成功。

他沉思片刻,说: “我很普通,我只是坚持做一件事,坚持得久了,结果就有点不普通了。我从不贪图快钱,我追求的是长线的价值投资。”

从一个上山下乡的青年,到如今被尊称为“土地教父”。他用50多年的沉淀和实践,30多年的研究和投资,证明了在风云变幻的时代里,好的土地投资仍是一条最确定的路;他也用实际行动,让越来越多华人找到了第二次起跑的机会。

他用土地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正试图用土地,影响更多人的未来,希望他们也有更好的命运。而现在,也许正是你开始思考、行动、并买下你人生的第一片土地,和第一片天空的时刻!

*以上内容系网友AllaboutAUS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