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澳洲「土地教父」金凱平先生——
引言
金凱平,在澳洲地產界被稱為「土地教父」,但在他自己看來,他只是一個把「土地」這件事堅持做了三十多年的人。他是澳洲華人里的土地投資領域的開拓者,也曾經是從零起步的中國留學生。
初見金凱平先生,沒有想象中那樣「氣場強大」的距離感,反而平易近人得讓我有些意外。也許是因為他身上那種特別的氣質——不喧嘩、不張揚,卻帶著歲月沉澱后的篤定。
他不是炒短線的人,他也從不熱衷追逐所謂「風口」。三十多年,他始終只專註一件事:研究土地、投資土地、傳承土地的價值。他在澳洲帶出一個又一個成功轉型的華人地主,有人成為多地塊持有者,有人成為莊園主人,還有人通過土地實現了代際資產跨越。
這次採訪,像是一次久違的對話。這不是一篇關於頭銜與財富的專訪,而是一次記錄「專一」的採訪。這位土地研究者、實戰派投資家,他的故事,正在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澳洲華人投資者。
我與土地是一生一世的關係,
我們已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
「其實我和土地結緣很早。」
金先生的聲音低而穩,「1975年,在我18歲的時候,我在江蘇大豐縣境內的海豐農場『下鄉插隊』,住茅草房、喝河水、走泥路。每天看著天,看著地,聽著遠處的狗叫,望著遠方的土地和天光。那個時候我看著地平線,那種大地的廣闊感、生命力,真的震撼了我。我知道,土地是有生命的!」
(圖片:1976年,安豐創業隊的小戰士和他們居住的茅草屋。照片中心人物:金凱平先生)
他平靜地說,「我不是突然愛上土地的,是早就種在心裏了。那時候我就知道,大地不冷冰冰,它有生命,有溫度。你對它好,它會十倍還你。」
這種淳樸的信念,成了他一生的方向!
1987年,金凱平赴澳留學。那趟飛往南半球的航班上,90%以上是中國留學生。從十五六歲的中學生到七十多歲的打工者,幾乎囊括了所有年齡段。
「說是留學,不如說是去闖蕩。」金先生回憶,「真正抱著讀書心態來的,是少數;大多數人,是來淘金的,『新淘金者』這個詞形容得特別貼切。」
那是很多人人生中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坐飛機,興奮與緊張混雜。飛機起飛、爬升,進入平流層穩定之後,機艙迅速熱鬧了起來——男男女女三五成群地玩牌、聊天,打著「升級」遊戲,笑聲四起,彷彿空中茶館。
「我能理解他們的心情,」金先生說,「他們對澳洲有幻想,也對未知感到好奇與興奮。」
可就在那樣喧鬧的環境里,他掏出一本書,靜靜看了起來。
那本書叫《哈同外傳》,講的是猶太移民哈同如何在中國上海通過房地產發跡,最終成為擁有最多上海土地的外國人!
哈同
「我當時就在想,既然他能做到,我為什麼不可以在澳洲試一下呢?」他說。
「我當時就在想,我得在來澳洲的第一個5年,賺一百萬澳元,做個真正的富翁。」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很輕,但目光堅定。
坐在他旁邊的幾個同鄉聽了,先是一愣,然後笑著說:「哎喲,儂戇大伐啦?第一年先賺個一萬塊回家就了不起啦,三五年賺個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三大件回中國,儂曉得伐?!」
「他們是半真半玩笑地說的,但我知道,大家心裏想的確實不一樣。」金先生頓了頓說,「我和他們在目標上,註定有不同。」
他們繼續打牌聊天去了,他低下頭,又回到了那本書里——哈同的世界。
他翻開書頁,書中那句他至今都記得的話寫著:「不要隨波逐流,要堅定買下你自己看準的土地!」
「我一直覺得我有點像哈同。」他說,「都是移民,白手起家。後來我明白,我們的共同點還有:看得遠,敢冒風險,買下大片城市邊緣的土地。」
剛落地墨爾本的第五天,金凱平就站在了墨爾本大學經濟系的講堂上發表關於中澳貿易的演講。他認為,澳洲的貿易未來在中國,在亞洲。
在來澳的第一個五年,他實現了自己定下來的手握一百萬澳元的承諾!
從初出茅廬到「土地教父」,他把土地投資當作事業,也當作學問。他潛心研究澳洲的土地政策、城市規劃、地塊分區、人口遷移和政府發展藍圖。
三十年如一日,他只做一件事:研究土地、買下土地、開發土地或長期擁有土地。
他告訴我說:「我在土地上的投資成功,靠的是對土地和土地規劃的深度的理解和研究,有時也靠一點運氣和土地的緣分。我與土地是一生一世的關係,我們已是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
我的第一個偶像是哈同,
但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更多
「你最崇拜誰?」我問。
金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第一個偶像是哈同。他是猶太人的代表,是土地大亨。我在他身上學到許多。哈同是那個時代的冒險者,他教會我長期擁有大片的土地。」
「但是,我從巴菲特身上學到更多!巴菲特的長線價值投資理論對我影響更大。我就是做長線投資的,尤其是在土地領域。」他說,「你不能急於求成,要投資具有長遠價值的土地!」
我聽到一些華人朋友說,「您是『澳洲華人中的巴菲特』,也有一些華人朋友說,「您是『澳洲華人中的哈同』。」
金先生笑著說:「謬讚了。我只不過是專註長線土地投資的普通人。」
「你這次選票投哪個黨?」我半開玩笑地問他。
「我投價值派。」他也笑了,「 我做任何事都講價值投資。土地更是,要敢持有,敢等待。」
那一年,我與十億擦肩而過
1993年,金先生與一個價值十億的機會擦肩而過。
「那時我還年輕,錢不夠,經驗不夠,專業也不夠,看不透。」他說。
那天,一位律師朋友麥克找到他,說墨爾本西南區有一塊約200到300萬平方米的土地,售價僅300萬澳元,建議他們三人聯合投資。他們幾經商討,實地考察,甚至擬定好開發方案,預計可建出2200多套別墅,未來升值潛力驚人。
「那時候我們坐在飯桌上,真的拍了板,一人出資100萬澳元。」金先生回憶。
但最後,這場合作因資金壓力、認知不一致、彼此遲疑,最終未能簽約。那片土地後來被別人買走,如今已是著名的延湖小區。而相鄰的一塊地,在2006年就以2.6億售出,2019年估值突破10億澳元。
「很多人以為是我膽量不夠,其實是認知不到位。」金先生坦言,「當時我身邊沒有懂土地的大師、引路人,只能靠自己摸索,才錯過了機會!」
他說,那是他人生中刻骨銘心的一課。他終於意識到:「做土地投資,必須有老師、有引路人。否則,你即使站在機會面前,也看不懂。」
「查理·芒格之於巴菲特,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有一個亦師亦友的同路人,才能讓你如虎添翼。」
他說,正是從那次錯過之後,他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我不能再模糊、不能再猶豫。我必須專註、深入,只做一件事——研究土地,理解土地,投資土地,規劃土地,長線擁有土地,有時也開發土地。」
這「一件事」,他如今做了三十多年。
早在1996年,他就買下了澳洲總工會大樓(現為「澳中大樓」,前總理霍克曾在此辦公),並從此在墨爾本開啟了他的「大地戰略」。三十多年,從CBD寫字樓,到墨爾本西南廣袤大地,他在墨爾本布局了一個個土地項目。從荒地變熟地,從開發到自持。
他說,「不是我厲害,是我看得早、走得穩、拿得住。」 很多人笑他「太專一」,但他說:「真正的贏家,從不換方向,只會在一個方向上研究、前行!」
他說,「我當時看的是人口規劃、城市邊界、基礎建設投入。政府的錢往哪投,未來的增值就在哪。」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許多當年在他建議下購地的人,很多人的投資翻了數倍,有的人超過10倍,實現了財富自由。也因此,他逐漸被稱為「澳洲土地教父」。
他舉例說,過去20年,澳洲的很多普通人因為早期買下了大地,後來都實現了階層躍升。「我身邊有朋友,當年跟著我買了60幾棟別墅,現在資產過億;還有人買了居民樓、商業中心、農場,都賺了。現在,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地主。我帶的人,不是做『快錢』的。我帶他們看清大趨勢,投資土地,然後陪他們走完漫長的路。」
「我研究2030、2050土地規劃,合理的預測未來。早10年、20年、30年,買下中地和大地。在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間,我買下了2個平方公里的城市土地。」他說。
世界都在變,
但澳洲城市土地的稀缺永遠不會變!
談及當前形勢,金先生直言不諱:「這幾年,全球局勢動蕩。股票、幣圈、金融產品都不穩定,但土地不一樣,它是真實的,是有限的。世界都在變,但澳洲城市土地的稀缺永遠不會變。」
「即將到來的,是一個新的黃金十年。」他說。
「為什麼是現在?」我問。
金先生沒有賣關子:「 世界動蕩,金融資產波動劇烈,投資人很難建立長期安全感。而土地——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最有增值潛力的資源,也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蒸發的財富。」
他說,好的土地,其價值來自幾個核心——有限性、實用性、政府導向、人口需求,而這幾項,在澳洲都表現得極為明顯。澳洲人口正快速增長,尤其是墨爾本所在的維州,未來幾十年預期新增200萬新居民;再加上政府疫情后加速住房建設、加強與東亞經濟圈合作,之後會湧入大量的亞洲投資者和資金……這些,正在讓大地價值迎來新一輪結構性重估。
「未來10年20年,是土地的『春天』。」他說,「就像我三十年前看到的機會,現在又來了。這一次,別再擦肩而過。」
「土地是有溫度的。」金先生強調,「尤其是在澳洲這樣的大地國家。你用正確的方式擁抱它,它就會回饋你。」
他說這話時,語氣里是一種經歷歲月洗鍊后的智慧和從容。
「我經常收到電話,但我只選一部分有緣人合作!」
金先生在接受採訪時,他向我透露,我經常收到不同投資人打來的電話,許多來自國內。
疫情之後,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大量來自中國的投資人、移民者、企業家開始尋求與金先生合作。
許多中國的朋友找到他,希望在澳洲投資土地。裏面有一些,是他在長江商學院的同學。金先生雖語氣平靜,但我聽得出,這句話背後,是國內頂尖商圈對澳洲土地的極大興趣,他們希望投資澳洲土地。
「但我只選一部分有緣人合作。」他說,「我更希望的是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長線投資理念。我帶的不是客戶,而是『一起成長的夥伴』。」
他目前正在發起一場特別的「土地拜師計劃」,只對極少數人開放。不是來跟風炒作,而是有長期眼光,進行系統學習、實地考察、戰略性布局。他說,「 我計劃在退休前收十個徒弟!他們需具有一定資金實力,是企業家、年輕一代,並且想成為澳洲的大地主。」
「我做這件事,是為了把我30多年總結出的哲學、實戰經驗、投資理論、葵花寶典,交給下一代。」他說。
未來,是華人買下一片又一片天空的時代
「我們需要有理想的新一代華人,不只是打工、做小生意,而是真正成為掌握土地的人。過去幾十年,澳洲的土地升值了多少?未來10-20年會是黃金時代,土地的價值會有5-10倍的上升空間。」
「現在的年輕人,如果願意學習和布局,將實現階層的跨越。」金先生堅定地說。
「這一次,這次我希望更多年輕的、有理想的、有實力的年輕人參與。」
金先生談到即將開啟的520第五屆凱歌午餐會,「 我們將邀請一些學習金融、房地產、會計等專業的家境良好的中國留學生共同參与,深入了解澳洲土地投資的機會。」
「我不會用空洞的概念,而是用我三十多年積累的成果、教訓、葵花寶典,和下一代華人一起探索一條更穩健的路徑。下一代華人,不能只是『買房』,更要學會『買地』!建造在土地上的房子,其建築材料是消費品,土地才是生產資料,是財富增長的唯一源泉!房產買進的第一天起,其建築就開始折舊,而土地則開始增值。」他說,「你買一塊地,可以建房、開農場、搞產業、或者未來做土地的成片開發。土地本身的價值,在每日增長。」
他的願景不僅僅是個人財富的增長,而是群體躍升,希望華人未來買下一片又一片的土地,買下一片又一片的天空!
他說: 「我希望未來十年,幫助一批真正有眼光、有執行力的華人,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成為澳洲土地新秩序的建構者。我的目標,是在未來10到20年,幫助一批新移民、新一代華人,在澳洲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土地,擁有一片又一片的天空。我希望更多年輕人,成為新一代的地王。」
「我們不能只是讓老一代華人成功。」 他笑著說,「我們要把勝利的果實,分享給下一代。我們要讓中國的百家姓,一個一個寫進澳洲的地契里。」
金先生笑著說,「那一天,我會覺得特別驕傲。」
我一直追的,不僅僅是財富,
而是學習與使命感
金先生常說,「學習是終身事業」。哪怕事業如日中天,他仍然研讀土地政策、地塊規劃、人口遷移數據。如今,他正在撰寫新書《買下一片天空》,這本書,是他多年經驗與案例研究的總結,他將結合大地成功投資的數十個案例,有的案例在數十年增長百倍以上。以及他將總結出「大地價值的增長規律」。
這部新書計劃只送不賣,限量贈送給志同道合的土地同行者。
金先生說,「哪怕書只送200本,我都要一個一個編號,因為這是我的心血,也是我的邀請。」
他說,我們即將在5月20日墨爾本皇冠酒店舉行的凱歌午餐會,今年已經是第五屆了,每次,名額都非常緊張,很多朋友從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新加坡、吉隆坡等許多地方飛來澳洲墨爾本,就為了來現場親自看一看、學一學。
「我希望你們來,是為了看懂土地,看清機會,在當下的世界局勢中,抓住未來10年土地財富的機遇!!」
尾聲
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時代的引領者
採訪結束前,我問他是否覺得自己已經成功。
他沉思片刻,說: 「我很普通,我只是堅持做一件事,堅持得久了,結果就有點不普通了。我從不貪圖快錢,我追求的是長線的價值投資。」
從一個上山下鄉的青年,到如今被尊稱為「土地教父」。他用50多年的沉澱和實踐,30多年的研究和投資,證明了在風雲變幻的時代里,好的土地投資仍是一條最確定的路;他也用實際行動,讓越來越多華人找到了第二次起跑的機會。
他用土地改寫了自己的命運,也正試圖用土地,影響更多人的未來,希望他們也有更好的命運。而現在,也許正是你開始思考、行動、並買下你人生的第一片土地,和第一片天空的時刻!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