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留给澳洲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共2192字 | 预计阅读时5分钟
最近,公众目光都集中在几起发生在悉尼的恶性案件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多元文化、治安和法律的议论。
但是,就在本周,加拿大移民局悄然公布的一组数据,却把许多人吓了一跳——在过去4年里,同样作为多元文化移民大国的加拿大,一共向印度人发出了56万张“枫叶卡”。
56万张 “枫叶卡” 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整个加拿大突然多出了一个印度省!更夸张的是,仅仅在2023年一年间,就有40万印度人涌入加拿大。
这种跨越国情、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大迁徙,既为加拿大带来了劳动力和现金流,也带来了许多困扰和尴尬——从印度大妈组团在万圣节傍晚“拿”走每家每户的所有糖果,到印度留学生以绝食逼迫政府颁发绿卡,再到集体攻陷温哥华市中心,只为彻夜举行排灯节(Diwali)狂欢。
更有印度老铁为了在加拿大弘扬宝莱坞文化,深夜驾驶拖拉机在祥和的住宅区里大放喇叭,为身后载歌载舞的大娘们现场伴奏,形成了壮观的移动广场舞。
所以,忍无可忍的加拿大人们开始用语言反击:“进口第三世界国家,我们就变成第三世界国家”……“怪不得现在的电诈中心都转移到加拿大了”……“我租出去的两室一厅新公寓里住了12个印度人,进去查房得带防毒面具”……
此情此景,加上Instagram, TikTok等热门社交平台上疯传的此类视频,让许多欢迎移民的国家也捏了一把冷汗。
而现在,
这场印度移民风暴,
正在迅速向南半球转移。
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里,一共有26万印度人涌入澳洲,足够把整个堪培拉的人口全部换成印度人。
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到2034年,澳洲的印度裔人口将突破百万。到时候,悉尼歌剧院里表演抛飞饼将不再是科幻。
那么,为什么印度人大规模移民会是一个问题呢?
其实,问题不止一个,而是来自3个方面——重塑人口版图、住房危机加速恶化,以及政治生态洗牌。
我们先看人口版图。
这叫农村包围城市,mate
澳洲统计局(ABS)公布的数据可见,过去五年(截至2024年6月),澳洲净增印度移民25.94万人,而过去十年的累计数字更是高达51.75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加速的人口结构变化。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城市层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以墨尔本为例,西部郊区的Point Cook和Tarneit等地区,印度移民比例已经超过30%。这些区域正在形成明显的文化特征:印度超市、餐馆和宗教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学校的文化构成也在发生显著变化。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悉尼的Parramatta和Blacktown等地区。
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澳洲的三线城市和远郊区,就会发现印度人的比例更是高到惊人。在维州第二大城市吉朗,取代海边比基尼女郎的正是一批批身穿沙丽(saree/sari,印度民族服饰)的印度老妹儿。
澳洲人万万没有想到,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正在进一步加速人口版图的洗牌。
对比加拿大和澳洲的移民结构,可以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加拿大印度移民占比已使其成为永久居民的主力群体,旁遮普语甚至跃升为该国第二大非官方语言。在安大略省的布兰普顿和BC省的素里市,印度文化已经成为主导性的社区文化。而在澳洲,这种”印度化”现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同样惊人。
浴室里还能再住仨
住房问题是移民潮带来的最直接、最可见的影响。加拿大的教训已经摆在眼前——全国租房空置率跌破1%,温哥华单间租金同比上涨34%,多伦多的租金涨幅也达到历史高点。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本地居民的痛苦:年轻人被迫与父母同住的时间越来越长,低收入家庭被挤出原本居住的社区。
如今,澳洲的悉尼和墨尔本也面临类似困境。最新数据显示,这两大城市的租金年涨幅超过20%,部分印度留学生集中区经常出现10多人合租的极端案例。
许多房东表示,他们经常收到数十份租房申请,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印度留学生群体。由于“二房东”经常私下分组,导致这些印度学生在租房竞拍时更有底气,这种背后众筹的募资模式,无形中推高了整体租金水平。
政府强调移民填补了劳动力缺口,但本土年轻一代的愤怒情绪正在蔓延。
政治生态的潜在变异
加拿大已经出现预警信号。去年在多伦多举行的锡克教徒游行中,部分示威者展示分裂主义标志,直接导致加拿大和印度外交关系紧张。印度政府甚至一度暂停了对加签证服务。
在澳洲,锡克教徒和印度爱国主义激进分子已经多次发生械斗——2023年的澳网公开赛举办期间就在墨尔本地标爆发,随后又有许多小规模冲突发生。
从本质上来看,此类事件本身就是移民国家的软肋,但是大规模引进一个国家的人口,将带来更加麻烦的长期问题——大量票仓将左右澳洲政治未来。
在澳洲,印度裔选民的政治影响力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22年大选数据显示,该群体对工党的支持率超过60%。这种政治倾向已经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影响。印度社区成功推动了IT职业评估程序的简化,目前正在游说放宽亲属移民门槛。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的政治结构变化。如果印度裔人口占比在未来十年达到10%,澳洲政坛可能出现更明显的族群政治。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古巴裔政治模式就是前车之鉴——该群体通过高度组织化的投票行为,实际上掌控了该州的政治走向。在澳洲,类似的趋势可能首先在印度移民集中的选区显现。
多元文化≠进口单一文化
简单来说,造成澳洲今天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政策层面上,主要有三项关键协议限制了政策调整的空间:1. 首先是莫里森政府签署的《澳印经济合作与贸易协定》(ECTA),该协定为印度技术移民敞开了大门;
2. 其次是阿尔巴尼斯政府推进的《澳印移民与流动伙伴协议》,新增了快速通道;
3. 最后是《学历互认机制》,这使得印度IT、工程学位直接获得澳洲认证。
这些决策背后有着复杂的考量。从经济角度看,移民驱动的GDP增长掩盖了生产率低迷的现实。2023年澳洲经济增长率为1.9%,其中移民贡献了约0.7个百分点。
“我们欢迎移民,但拒绝被单一文化殖民。”
这句出现在加拿大反移民集会上的标语,或许很快将在澳洲街头响起。问题的核心并非针对印度移民,而在于一个国家是否还能掌控自身的社会结构演变。
再退一步讲,如何在长期推动多元文化(而不是引进单一文化)的前提下,保障已经在澳洲扎根的其他社区和种族的权益,不仅是解决经济问题的妙招,更是现代澳洲的立国之本。
而现在,留给澳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以上内容系网友澳洲事儿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