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4年前相比 中國在維州的投資真的翻了3倍有餘?
來源:澳財網
維州工黨安德魯斯政府被指控干涉澳大利亞外交政策,原因是他們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簽署了有爭議的中國基礎設施和貿易計劃的州政府。
2018年10月,維州州長丹尼爾·安德魯斯(Daniel Andrews)宣布了一項諒解備忘錄,將維多利亞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關聯起來——這是一項經濟和地緣政治戰略,涉及歐洲,亞洲和非洲的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
安德魯斯在一份新聞稿中說:「這份澳大利亞第一個州簽訂的(一帶一路政策)協議,總結了我們過去4年來與中國取得的一切 ——這意味著更多的貿易、維州人更多的工作,以及與中國的關係更加緊密。」
「相較4年前,中國在澳洲的所有投資,維州佔比翻了3倍還多……我們曾說,要重啟與中國的關係,我們已經完成了這項工作。」
備忘錄簽署之後,安德魯斯受到了由聯盟黨執政的聯邦政府總理莫里森的指責,認為州政府的做法削弱了聯邦政府領導外交政策的能力。但是安德魯斯為這個協議做了辯護,並表示協議的保密性符合聯邦政府對此類協議的處理方式。
維州在中國投資澳大利亞的份額是否超過四年增長了三 倍多呢? 由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與 澳洲廣播公司合作的《真實核查》(Fact Check)欄目進行了深入調查。
欄目組說,安德魯斯先生的說法是公平的
根據畢馬威《揭秘中國資在澳投資:2015年5月更新版》,維州在2014年,即安德魯斯政府當選的一年中,在澳大利亞總計94.6億澳元的中國投資里,獲得了估計價值7.57億澳元的中國投資。這佔總數的8%。
最新報告(2018年6月)則顯示,維州在2017年佔總額的36% ——在133.5億澳元中佔47.2億澳元。這相當於該州在2014年至2017年期間所佔份額增加了4.5倍。
維州2017年的份額相較2016年的25%還有所上升。
兗州煤業(澳洲)於2017年收購了Rio Tinto的子公司Coal&Allied Industries
2017年維州的(中國投資)大幅增長得益於兗煤澳洲公司(Yancoal)收購力拓新南威爾士州獵人谷(Coal&Allied Industries)的煤炭資產。這被記錄為中國在維州投資的增加,因為力拓總部位於墨爾本 ,儘管該交易中獲得的資產位於新州。
如果出於不同分析方式,如果這筆34億澳元的交易歸因於新州而不是維州,那麼維州在全國總數中的份額將在2017年縮減至僅9.9%,新州的份額將增加到68%。
此外,安德魯斯先生將這些數字表示為全國總數的一部分,並沒有說明中國投資流向維州的澳元價值。相反,它提供了維州相對於其他州的表現。例如,儘管維州在2017年的份額增加了44%,從25%上升到36%,但中國在該州的投資價值僅上漲了22.8%,從38.4億澳元上升到47.2億澳元。這反映了中國在澳投資總額的下降。
如上所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提供了另一個基於每個州的中國投資綜合資料庫:中國投資澳大利亞(CHIIA)資料庫。
儘管維州投資激增的時機似乎有所不同,這可能與分析方法有關,但它與畢馬威的研究描繪了大致相似的情況。它顯示2014年至2017年中國投資增長了3倍,但是在2016年出現大幅增長。
專家們認可維州吸引了更多的中國投資
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中國商業與管理學教授,畢馬威研究的作者之一Hans Hendrischke表示,這些數字往往會逐年波動。
「但安德魯斯先生所說的是正確的,維州確實吸引了更多的投資。」Hendrischke教授表示。他說,這可以解釋州政府是否可以完全歸因於自身,投資水平部分取決於當地的經濟條件和具體項目。
但他表示,由於各司法管轄區之間存在競爭因素,州政府可以通過積極尋求投資產生影響。
Hendrischke教授補充說:「那些州政府競爭中國投資,如維州、西澳、新州;他們都有當地的貿易促進或投資促進官員或辦公室。」
「他們的州長確實與中國投資者交流,並試圖吸引投資者。所以各州之間存在競爭,如果一個州表現得特別好,那麼你肯定會想要歸功於他們。」
Asialink中國業務總監Nicholas Henderson表示,近年來在維多利亞州進行了數十億澳元的大規模收購,這也為投資數據添磚加瓦。
他表示,維州政府可能會因中國在維州的投資增加而獲得一定的讚譽,因為它在中國有強大的「在地」運作能力,能夠積極開展中國業務。
他說:「他們確實對中國採取了相當全面積極的態度,這自然不會與州長給出的結論不一致。」
中國在澳各州的海外投資信息很有限
儘管上述內容引用了來自政府文件、商業和研究機構的數據,但是中國在澳大利亞各州投資的信息仍然缺乏一致性的來源。
例如,澳大利亞統計局沒有按州來提供外國投資的細目。《事實核查》要求安德魯斯辦公室提供消息來源。發言人向《事實核查》提交了一份州政府文件《維多利亞的中國戰略——2018年進展報告(Victoria’s China Strategy – Progress Report 2018)》。
其中包含一張圖表,顯示維多州佔中國在澳投資的比例從8%的「基礎線」上升至25%。但是,報告中引用的數字並無來源,時間框架有些模糊。
該發言人隨後表示,政府報告依賴於諮詢公司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KPMG)在出版《揭秘中國資在澳投資(Demystifying Chinese Investment in Australia)》中所闡述的信息,該信息每年更新一次。
該出版物依賴於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和悉尼大學商學院中國研究中心聯合編製的數據。
畢馬威報告使用的數據涵蓋了來自中國的實體企業通過併購、合資和新建項目在澳大利亞進行的投資。該分析還審查了房地產交易。這些數字不包括所謂的證券投資,例如購買股票和債券,「這些投資不會導致管理權、所有權或法律管控歸於海外」。
分析也不包括價值低於500萬澳元的已完成交易,「因為此類交易一直缺乏詳細可靠的信息。」
此外,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逐州分類了包含現有資產的中國投資,是基於其投資房的澳大利亞公司總部所在地或與其合作方的所在地,而不是基於其實際投資項目的事實所在地。
報告中依賴的原始數據,來自「各種各樣」的公共信息,「以一致和概括的方式進行驗證、分析和呈現」。這些來源包括商業資料庫和公司信息,以及澳大利亞和中國官方消息來源,如澳洲統計局ABS、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oreign Investment Review Board)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的報告,並不是中國在州一級投資的唯一信息來源。
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所編製的資料庫,中國投資澳大利亞(The Chinese Investment in Australia , CHIIA)資料庫也提供了逐州分類。與畢馬威的報告一樣,CHIIA資料庫不僅包括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投資,還包括在澳大利亞經營的中國子公司的投資。
《事實核查》欄目組並未考證,兩個數據來源中哪一個最準確地展示了中國在維州投資。因為兩者似乎都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存在一些方法上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