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偷吃」風波再起 送餐行業何時能讓人省心?

2019年01月18日 8:58

來源:澳財網

近期,澳洲本地電視媒體九頻道播出了一期調查節目,其中曝光了一段送餐員涉嫌偷吃食物的視頻,從這段視頻來看,這名送餐員隸屬於EASI送餐,因此節目播出后在華人圈引發熱烈反響,眾多公眾號都在頭條位置報道了此事。

視頻中,這名送餐員吃過餐點后又將食物放了回去

這些年送餐業務發展迅速,從國際巨頭到本地企業,大量的資金和機構湧入了這一市場,如Uber Eats, Menulog,Foodora , Deliveroo等。雖然這次事件涉及的是EASI送餐平台,但是如何做好送餐流程的品質管理,已經成為各家送餐公司需要共同面對的急迫事務。

 澳洲送餐行業目前存在那些亂象?與國內的送餐行業相比有哪些差別?有沒有發展的前景?本期《澳財聚焦》節目特別來聊聊澳洲送餐行業「那點事」。

首先看到的是澳洲送餐行業的現狀:

(如視頻無法播放,請點擊:https://v.qq.com/x/page/e0828dqau6m.html)

送餐員「偷吃」屢見不鮮

大城市的華人對於EASI多少有熟悉感。那些穿梭在街道中,後座都有一個送餐箱的黃色自行車,就是他們的標誌。

 根據EASI在2018年11月舉行的公司戰略發布會上公布的數據:公司旗下的送餐員超過一萬名,註冊用戶達100百多萬,佔據了澳洲華人市場90%的送餐量。在華人市場上是名副其實的NO.1。

 而在在這樣的迅速擴張發展中,被澳洲媒體爆出「送餐員偷吃」這樣負面的新聞,肯定會對品牌造成不小的影響。儘管公司給出的解釋是送餐員吃的是自己買下的「客戶退餐」,但是在網路空間里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

 目前EASI使用封口貼紙的改善措施,為顧客的食物增添了一層保障。然而,對於用戶而言,難免心中存有一絲疑慮。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毫無意外,9頻道節目的評論中出現了「華人企業管理不規範」的言論。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偏見。其實最早爆出「偷吃」醜聞的,正是在全澳送餐市場佔比最高的Uber Eats。

 2018年9月,Triple M 電台晨早節目 《Hot Breakfast》 獲得一段閉路電視片段,一名Uber Eats的送餐員在等候客人收貨時,竟然伸手進入裝食物的紙袋並取出薯條食用。

在魏睿昊先生看來,從業人員的素質問題是送餐全行業存在的隱患。

澳洲送餐行業發展迅速

近年來,澳洲的送餐行業非常頗為迅速。來自比較網站Finder去年的研究發現,澳大利亞人每年花費26億在購買外賣食品飲料上面,佔據了咖啡館、餐館和外賣食品服務行業銷售額的12%。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的數據,在短短3年時間內,外賣食品銷售量增長了18%。相比之下,同期服裝鞋類銷售額同比增長為15%,超市和雜貨店花費的增量只有10%。

 2017年4月到2018年3月的一年中,14歲以上的澳洲人中,每10人就有1人用過送餐服務。尤其是千禧一代,使用食物配送服務的比例最高。

研究發現,食物配送的平均客單價為37.50澳元,年平均花費用為1590澳元。生活在首府城市的成年人中約有1/3是食品配送的用戶,人最喜歡叫外賣,每年的花費高達1958澳元,其次是墨爾本人(1379澳元)和人(每年1345澳元)。

而其中,Menulog,Uber Eats,Deliveroo和Foodora的佔比最高。根據Finder的調查,澳大利亞人幾乎每周會通過這4個平台中的一家訂購一次食品。由於澳大利亞家庭每年在食品和非酒精飲料上花費大約12,300澳元,這也意味著食物配送還有不小的潛在市場。

 儘管,目前Uber Eats市場佔比最高,但Menulog客單價為39.6澳元,高出UberEats 3.1澳元,因此也是其最大競爭對手。

不過,據《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報道,在澳推出兩年多來,Uber Eats的銷售增長速度已超過了其共享汽車的增速。平台正在不斷增加更多餐廳和餐飲選擇,以提高其在線食品配送市場份額。

Uber Eats的澳洲高層表示,由於Uber正在考慮明年在美國上市,公司必須繼續投資和創新,以利用消費者飲食習慣的快速轉變,不僅搶佔外賣市場,更要深入在線食品配送領域。

送餐員管理問題嚴重

博滿金資首席分析師魏睿昊先生表示,在食物配送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行業中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偷吃」只是冰山顯露在海平面上的那一小部分。

 由於送餐行業門檻低,不需要從業人員有較高文化或技術水平。大多數的送餐平台,不但對送餐員缺乏最基本的培訓,甚至普遍存在壓榨送餐員、人事管理混亂的情況。

 如果已經退出澳洲的德國外賣公司Foodora,卻留下了一堆「爛攤子」。澳洲公平工作調查專員署(FWO)指控Foodora涉嫌偽造合同,把旗下正式員工外送司機稱之為當成外賣配送獨立承包商(sub-contractor他們是自己的老闆,所謂自己經營企業),以避免支付員工最低工資、年假、病假和退休金等正常員工的福利。此外,Foodora旗下四分之三的員工薪酬遠低於澳洲平均工資。

SBS新聞也曾報道過,有悉尼的送餐員每單底薪6澳元,工作一天的收入150澳元不到,也達不到澳洲最低薪資標準。

 魏睿昊先生指出,由於送餐的工作性質,確實比較適合「打零工」,高流動性就會增加人員質素的控制和管理難度,如果不認真以對,勢必對平台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而為了減少成本,像Foodora這樣壓榨員工,事實上是給公司埋下「炸彈」,想要長遠的發展還是需要合法合規的經營。

商業模式大不同

隨著用餐習慣的變化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其實全球範圍內,送餐行業都在高速增長。根據瑞銀集團2018年的數據,到2030年,全球食品配送市場可從現在的350億美元,發展到3300億美元,增長近10倍。

 以中國為例,去年在香港上市的美團,其餐飲外賣業務已經成為和酒店旅行比肩的核心業務之一。2018年上半年,餐飲外賣日均交易筆數達到1530萬筆,總交易金額為1227億元,營收達到160億元,毛利為19億元,毛利率12.2%。數字非常亮眼。

 但與澳洲由用戶支付運送費的方式不同,中國的送餐業主要靠向餐廳抽成的方式賺取收益。1月4日,中央電視台就點批評美團外賣傭金抽層過高,在有些地區甚至高達22%,幾乎到了「嗜血」的程度。

魏睿昊先生認為,這和中國送餐行業的商業模式有關。送餐業某種程度也是共享經濟的一種,因此也具有中國共享經濟自帶的特徵:前期「燒錢」以大量補貼獲取份額,靠資本「砸」出市場;但到了需要上市的階段之後,對於利潤率的要求就會逼著企業去「反噬」供應商的所得,而不能形成共贏的價值鏈,因此仍舊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商戶認為使用某一送餐平台無利可圖,自然會倒向其他平台。據報道,許多本來和美團合作的餐廳,因為其抽成太高,不惜和它「撕破臉」,撤出了美團外賣。

 相比之下,澳洲送餐行業的商業模式似乎更合理一些。雖然也會有一定的補貼(如向用戶提供抵扣券),但基本上還保持著「提供(送餐)服務收取費用」的可持續模式。

中澳送餐業模式究竟有何區別?請接著點擊視頻觀看。

(如視頻無法播放,請點擊https://v.qq.com/x/page/g0828ehvzm6.html)

魏睿昊指出,這由於澳洲人和中國人的消費習慣不同。澳洲的消費者比較認可為服務支付費用,其中當然也包括送餐的服務。儘管在澳洲送餐費並不低,但由於這裏地廣人稀,前往餐廳用餐和購買食物的時間精力成本較中國更高,也使得人們能夠接受付費形式的送餐服務。

此外,澳洲的送餐平台一般通過提高食物的售價,來增加每一單的利潤。而不是擠占商家的利益,這樣兩者的合作則會更為長久一些。

 不過,和中國市場相比,澳洲送餐平台的劣勢也很明顯。首先,就是市場體量過小。澳洲人全部加起來只等於中國上海一地的人口,對於依靠人口規模經營的行業而言,很容易就會達到增長的瓶頸。尤其是專註于華人市場的EASI,這一點可能尤為明顯。儘管他們已經將自己的業務拓展到美國,可送餐行業本身地域性很強,使得跨國經營的成本很高。

 其次,人口密度稀疏,雖然使得消費者願意為服務「埋單」,但同樣也增加了運送成本。而且,這也是使得維持用餐體驗的難度增大。很多餐點剛出鍋和變冷之後的風味差別較大,如果路程過遠,就很難保障用戶最終有好的用餐感受。

結束語

近期國內經常提到「下半場」概念,許多互聯網人士都認為,類似送餐這樣的本地生活服務行業,已經過了最初的「野蠻生長」期,需要更看重應對科技、消費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其實,對於澳洲的送餐行業也是同樣。

根據去年年底由委託Deloitte Access Economics發布的家庭支出報告,雖然37%的澳大利亞家庭擔心他們支付賬單和家庭成本等費用的能力,但很多人表示願意為「小奢侈」行為付錢,以維持生活品質,其中就包括流媒體服務和餐廳送貨服務等。

如何有效地控制送餐的品質,在規模之外找到有效的營收點,為消費者和商家提供更多的價值,是所有澳洲送餐平台都應進一步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