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康:趙紫陽引來滾滾“通洋之利”

2019年10月15日 10:30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不覺已是趙紫陽百歲冥誕,世道人心,不會忘記此君。恰好我的新書《鬼推磨》第一章「師夷」中有第七節」」,摘出放在這裏,以示思念。】

半個世紀的美蘇對抗,在築起一道冷戰疆界:台灣海峽、朝鮮半島的三十八度線、中南半島的北緯十七度線。在這個結構下,東亞持續了四十年的相對穩定,出現了的」經濟奇迹」和亞洲四小龍的經濟起飛。回頭去看,好像沒有蔣介石兩個東亞強人,以及金日成胡志明兩個小獨裁者,就沒有工業東亞;其實更基本的因果,乃是沒有美國的軍事訂單,就談不上東亞快速積累財富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來料加工模式。曾經的殺戮戰場、分疆裂土,竟孕育了東亞繁榮,這種偶然性,也種下了日後的隱患。

八十年代,蘇聯帝國崩解,東歐陷入經濟困境和民族纏鬥,英國發生歷時最長的經濟萎縮,失業人數大增;連冷戰大贏家並打勝海灣戰爭的美國,也出現戰後最大的經濟衰退,整個西方跌入不景氣的陰霾。相比之下,地球另一邊的東亞,卻成了一個亮點。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債權國, 1991年台灣外匯存底超過八百億美元,居世界第一。朝鮮半島軍事對峙也緩解了。

對於剛剛走出封閉、極權的中國來說,最便捷、難逢的機遇,就是把一百多年前的」洋務運動」找回來,只需要把關鍵詞從」奇技淫巧」轉換為」姓資姓社」而已。一九八〇年從廣東擢升來做總理,是為一場」新洋務」的啟動。此際的分殊,在主張有限市場經濟、對外開放,而陳雲則堅持中央計劃指令,並以」反自由化」、」清污」抵觸之。四五年間通貨膨脹,1988年零售物價指數上漲18.5%,人心浮動,第二年便爆發學運、戒嚴鎮壓。這段」新洋務」觸礁於民間抗議,並誘發高層權爭,以至於流血政變,因」垂簾聽政」故事重演,與晚清頗可一比;趙紫陽的」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亦頗得張之洞」中體西用」的神髓。這次洋務運動與晚清最大的區別,是毫無外患(割地賠款),鄧小平亟需跟洋人做生意,乃是」救黨救國」。

「要吃糧,找紫陽」,一個前現代農業社會的偉大順口溜,實在是低估了這個中原人。趙紫陽洞悉發生在東亞的一種」滾動」:

從亞太地區來說,首先是美國把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和製造業轉移到日本。日本利用這種機遇發展起來了。然後美國、日本又把這一部分生產、製造業轉移到四小龍那裡去。隨著四小龍經濟的發展,日本、四小龍正在把這一部分產業轉移到東盟國家。這種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從世界範圍也好,從亞太地區也好,是不會終止的。這種經濟結構滾動式的轉移對不發達國家確是一種機遇。過去由於我們閉關自守,不開放,又實行僵化的高度集中的體制,信息也不靈通,所以好多次機會都錯過了。現在這個機會再不能錯過。

他還必須說服里只懂」吃飽肚子」的那批人——餵飽四億人,曾是四九上台的這個政權令西方刮目者。他在醞釀」把沿海一億到兩億人口」,推進這種」滾動」里去。」大進大出,兩頭在外,開展國際大循環」,雖然那時他接見台灣長榮集團董事長張榮發,還半信半疑地問:你們台灣不簡單,地方那麼小,外匯儲備就有幾百億?張說,這不難,你們只要按現在的政策搞下去,不用很久你們就會有大量的外匯儲備。如果說鄧小平稱得上」改革總設計師」,他不過就是選對了趙紫陽這個人。

這裏講一個蠻有趣的細節,來自趙的秘書李湘魯。任教的經濟學家楊小凱,1989年元月請李湘魯轉交一封信給趙紫陽,認為人口龐大,加入國際市場會破壞國際經濟結構的平衡,造成全球資源短缺,導致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等等。趙紫陽僅聽李湘魯簡述了楊的觀點便說,這些意見我都知道,不聽了。事情一定要做。

李湘魯當時感覺趙很」決絕」,後來隨著時間推移得越久,才越看得清楚,他說:

沿海發展戰略讓贏得了二十年以上的和平發展機遇,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是1980年代最富遠見也最成功的經濟戰略設計。當人們每每得意于中國坐擁數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躋身世界第二的GDP時,我就不由得想起紫陽那天決絕的回答。

趙紫陽說他在廣東工作多年,比鄰港澳,對國際市場和對外貿易了解得早一些。從這裏也可以解讀更深一點的中國現代史。從長程看,中國的內陸性從根本上抑制了南中國和海洋的作用。二十世紀初以來,從中國東南興起的資本主義的政治和經濟力量,在短短半個世紀里就被歷史淘汰,蔣介石之敗退大陸,即是新興資本主義力量無法戰勝中國強大的內陸性的一次歷史性失敗。一九四九年奪取政權的,就是靠這個內陸性贏得了江山,但是它不過是在中國複製暴秦暴隋,統治不到三十年也同樣被這個內陸性拖垮,陷在貧困落後里不能自拔。趙紫陽當總理后,就籌劃沿海發展戰略多年,及至開發十四個沿海城市為特區進行海外貿易,無非是放開對南中國的捆綁。這個南中國對於香港、台灣、日本乃至歐美的意義非同尋常,它就是所謂」亞洲第五條小龍」,後來的」太平洋時代」也好,」大中華經濟圈」也好,甚至色厲內荏的」大國崛起」,都不過是它的延伸。

趙紫陽有本事引來滾滾」通洋之利」,卻不幸被天安門學潮折損。他從朝鮮回來發表5·4亞銀講話,七所大學複課,形勢已緩和。這時何東昌卻放話說趙講話跟」426社論」不一致,不代表中央。趙紫陽在回憶錄中說:

由此學生就越發有顧慮,要求對』426社論』有個說法,而那邊一些人則堅持』426社論』不能退,並還搜集一些有刺激性的材料往鄧那裡送,還發表一些刺激學生情緒的話,搞兩面挑。而我和學生也沒有聯繫,兩面都不買我的帳,我處於十分困難的境地。學生這邊愈要求對』426社論』有說法、對政府施加壓力,鄧的那邊決心也越來越大;學生鬧得越越厲害,李鵬、對鄧小平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大,這就形成了僵局。

此乃一場歷史大波瀾的漩渦、風眼、關鍵細節,一個低劣格局的政治運作的奧秘。它也令人聯想起晚清,光緒下了秘詔給譚嗣同,後者卻去找了袁世凱,於是帝制維新的契機喪失,王朝崩潰、軍閥坐大,社會解體,又為血流成河的革命作了鋪墊。

一個偶然的因素,某個人的選擇、錯失、性格毛病等,導致了長久的歷史走向,其背後的制約因素,則是極為淺顯的。顢頇的歷史怪獸哪裡會有什麼規律可尋?不過是無數人的偶然行為的一個綜合結果而已——前現代社會的結構,沒有橫向聯繫,特別是其權力結構中,上層與下層更無聯繫渠道,所以權力頂峰即使存在所謂」改革者」,其成功的幾率也很渺茫,毋寧只是運氣和賭博。

趙紫陽受良知驅動,而反對開槍鎮壓,不惜抵牾恩師鄧小平,被廢黜后也拒絕檢討,真正難能可貴。他在回憶錄里也不避諱談黨內颳起一股」倒趙風」,其間自是一些意識形態和權力的錯綜複雜,但是他把中國推進」國際大循環」,有傷及中共權力根基之虞而令元老們恐懼,才是他下台的原因。

——作者臉書

發文者:NCN 發布時間:10/14/2019 02:14:00 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