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移民生存打工現狀!還原澳洲真實生活

2019年10月30日 11:53

來源:雷鋒互助

澳洲憑藉其優質的生活環境和頂尖的教育水平,以及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備受廣大華人移民的青睞,再加上澳洲的收入比國內高很多,很多華人都會想要來澳洲工作,那麼下面曉亮將會結合自身的經歷,給大家分享一下華人移民在澳洲求職和職場生存的真實狀況。

很多華人對澳洲的印象其實都流於表面,於是在剛剛到澳洲時,對澳洲充滿了「失望」,發現一切僅僅是我想象中的,真實的澳洲並不如我想象中的那麼好。

於是在經歷了新鮮期??失落期??低潮期??恢復期之後,華人移民來澳之後慢慢學會面對現實,克服消極的心態,開始入鄉隨俗,隨遇而安。

那麼涉及到生存問題,找工作當然是頂頂重要的一件大事。很多澳洲華人生存的第一站,就是去找一份工作,大部分人在三五年後都會換工作,或者在同一個工作單位升職加薪,也有一小部分以工作為積累和跳板,建立和發展了屬於自己的生意。

2014年我和我太太移民澳洲的時候,沒有太擔心找工作的問題,因為我來澳洲之前就申請到了澳洲分公司的工作,我的工資維持日常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考慮到只有一份工作怕是不保險,於是我太太Joie也開始找工作。

她在國內的時候是在一家在中國的歐洲企業做市場,但是澳洲是一個非常注重本地經驗的國家,加上我工作的地方在昆士蘭內陸的一個小鎮,居民不足一萬人,經濟結構也很單一,所以根本找不到與她國內工作背景相關的工作。

熟人介紹是澳洲找到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途徑。

Joie是在到達澳洲的第二個月招到工作的,不是通過招聘廣告,而是通過networking(熟人介紹),後來我們才知道,這種找工作的方式在澳洲其實挺普遍的。很多職位其實都是不需要登報紙或者上招聘網站去招人的,公司裏面的員工的推薦和介紹,就可以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其實對求職者和和用人單位都是非常有利的,可以為雙方都剩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到澳洲的第三天就直接去上班了,而我太太在家裡面閑的沒事,就騎個之自行車到鎮上亂逛。一天她騎車累了,就去街邊的咖啡館喝咖啡,喝著喝著看到領桌有位女孩子也是一個人,於是她們兩個人就聊起來了。

對方是來自印度的移民,她的丈夫在小鎮上的餐館當大廚,她自己在幼兒園做護工。正好她們的幼兒園正在招人,於是她就介紹我太太去面試。經過簡單試工之後,第二個星期我太太就被錄用了。

所以新移民到了澳洲之後,一定要多接觸人,各種人都接觸下,認識的人多了,機會就多了。

澳洲工作壓力小?很輕鬆?

澳洲的環境和下班時候大多數人放鬆的神態,容易給人一種在澳洲上班也比較悠閑的聯想,實際的情況不是這樣。

澳洲的絕大多數工作單位,上班的時候都是很緊張的。原因很簡單:人工太貴。現在澳洲大多數州的最低工作都在每小時19澳元左右。另一方面,澳洲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還是比較全面的。老闆付出這麼高的工資,而員工有各種福利,動不動就可以請假,這就導致老闆必須要確保只要員工在上班,他從員工那裡得到最大的產出。

所以在澳洲,在對體力要求很高的工作上,基本上是男人當「牲口」在用,女人當男人在用。員工也認可這種工作文化,因為他們知道:我上班的時候再苦再累,我下了班馬上可以走人,上班下班可以分得很清楚。

但是很多剛到澳洲的華人移民就不太能適應這種節奏。國內的工作文化是上班時候工作強度不一定大,但是工作時間一定要拖長。很多企業的老闆是即使知道員工上班實際上實在磨洋工,但是我不管你認不認真,你的時間得給我耗在工作單位。

初入澳洲職場的華人移民需要調整好心態,在上班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確保休息充分,提前做好每天的計劃,和同時溝通的時候注意準確性,這些都可以幫助大家適應澳洲的職場文化。

不要長期從事低技能的重複性工作!

新移民找工作,由於語言,學歷和職業素養的原因,很多人會從一些低技能含量,重複性的工作開始,例如前文提到的Childcare。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樣的工作只能作為迫不得已謀生的手段,如果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儘早尋找附加值高的工作。

而且大多數工資低的工作可能會給人的感覺好像比較「穩定」,但是為什麼這麼穩定呢?因為並沒有多少人願意從事;但是這種工作壓力不一定小,而且這個壓力是別人施加給你的,而且因為這是最基礎的工作,你根本無路可退,所以很多時候雖然壓力大,但也只能忍著。

「欺生」現象

就拿幼兒園助理這個工作來說,相信剛到澳大利亞的女性華人移民不少都從事過這樣的工作。這個工作對英語要求不是很高,一個小時也能有20澳元左右的收入,而且表面上看起來是跟孩子打交道,很多人以為是在幼兒園裡面跟還是唱歌跳舞做遊戲,實際上真正開始工作了,才發現了落差。

唱歌跳舞在幼教行業是幼兒園老師的活,不是幼兒園助理的活。幼兒園助理有時候也會在課堂上維持秩序,但更多的時候做的事臟活累活。例如:收拾整理玩具,洗盤子,拖地,倒垃圾桶,給孩子換尿布等等。

最臟最累的活給誰干?當然是給新來的干。中國移民一般來說剛來澳洲,英語也不好,性格上也不太喜歡為自己發聲,一般在幼兒園裡面都是被當地同事欺負的對象。而且他們的這種「欺負」是隱性的,不一定會牽涉到種族,一般也不會惡語相向,這些都太明顯,而且也沒必要。

她們其實對你並無惡意,更不會「勾心鬥角」,畢竟幼兒園不是皇宮,沒有帥氣的皇帝,只有滿地亂爬的熊孩子。她們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把最臟最累的活都給你干。

調整心態

站在你的角度,你會很委屈,因為這明擺著就是欺負新人。但是站在老同事的角度,這不過是簡單的工作分配問題。幼兒園的園長也根本不關心你下面的員工怎麼分配任務,只要把活干下來了,你們助理之間誰幹得多誰幹得少,這些破事她不會過問。

況且,不論是老員工還是園長根本不怕你辭職。因為但凡能有更好的選擇的人,誰會來從事這種工作呢?你來這裏工作,說明你別無選擇。澳洲的勞動力缺口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高技術類的,例如醫生,科學家等;還有一類,說白了就是當地澳洲人不願意乾的活才會去引進移民。

你都來干別人不願意乾的工作了,我害怕你不幹了?你就是不幹了又如何?想掙這個錢的新移民多得是,因為畢竟被剝削被壓榨總比沒有收入的好。

你怎麼辦呢?要麼熬一熬成了老資格之後欺負其他新來的,要麼就拿到學位當幼兒園老師,或者只能換工作。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同事之間不能和和氣氣的,非得剝削新來的?

還真和氣不起來。因為長期從事助理的老員工不會比新員工多掙多少錢,一個小時多一兩澳元的事,而這個工種,如果你不做工作之外的努力,是沒有任何上升空間的。既然工資不可能再漲了,那我就只能通過少幹活來達到心理平衡。於是老員工心裏都會有一種共識,就是去壓榨新員工。

直面殘酷

殘酷不殘酷?殘酷。

公平不公平?不公平。

但是這就是社會的現實,法律只能保障基本的底線,但是無法禁絕不公平的行為。

這種工作掙不到多少錢不說,關鍵是對一個人心理摧殘很大,會讓一個原來很自信的人變得自卑,有了卑微感,說話做事畏首畏尾。

它會讓你今後在澳洲的發展都留下心裏陰影,你認為會認為華人移民在澳洲也就這樣了,不會有什麼發展,你甚至都不敢換工作,因為你怕到了新工作單位,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你對自己說:只要忍一忍,聽話點,熬個十年二十年也就好了。

但是十年二十年,你人生最美好的歲月可能已經被消磨掉了,你根本沒有機會去體會澳洲能夠給你帶來的其他激動人心的工作和商業機會。

路在何方?

我們必須得承認,雖然從尊重的角度老說,工作無貴賤,但是工作的回報和發展前景是絕對有高下之分的。與其把自己限制在這些毫無前途的工作上,不如主動去嘗試一些小成本的輕創業項目,化被動為主動。用虧得起的錢,在保住生活底線的前提下,搏一把。

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