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高材生成反共義士,致中共損失七千億
五月,鐵礦石價格瘋狂上漲,接連幾日不到一小時便漲停,最高達到1326元/ 噸,創歷史新高,同時國際鐵礦石價格最高已突破220美元/噸,連續3個交易日刷新最高紀錄。
鐵礦石價格持續飆升,高額利益被誰拿走了?
中國消費了世界7成的鐵礦石,同時也是澳大利亞鐵礦石最大買家。
可是中國作為賣家過得並不舒坦,澳方用高價鐵礦石「欺壓」了中國十幾年,這一切要歸結于當年的義士——胡士泰。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胡士泰抓住了這次翻身的機會,年僅16歲就考上了北京大學歷史系,並在 畢業之後去往澳大利亞改學冶金專業。
畢業后胡士泰進入到澳大利亞第二大鐵礦公司——哈默斯利鐵礦工作,在此工作期間,三大礦石巨 頭之一的力拓鐵礦收購哈莫斯利,胡士泰隨即成為力拓公司員工。
1997年胡士泰通過在力拓的傑出工作加入澳大利亞國籍,後來他主動要求回中國,擔任力拓駐華 首席代表。 然而,他並不是為報效祖國,而是要充當澳方「間諜」。
2003年是中國與世界三大礦石巨頭價格談判元年,作為在中國長大的澳大利亞人,胡士泰明白澳 方如果想要獲取談判優勢,就必須充分了解中國鐵礦石市場「不為人知」的商業秘密。
通過金錢優勢,胡士泰順利拉攏中首國際總經理助理、礦業進出口公司總經理譚以新等人,打造了 一條力拓與鋼鐵企業之間的巨大賄賂網。
通過賄賂網,胡士泰通過誘惑國內大鋼廠和鐵礦石貿易部門的重要領導,得心應手地獲得極為關鍵的商業情報,比如進口礦的平均成本、原料庫存的周轉天數、企業進口礦的最低報價等,這些情報 足以讓力拓對中國鋼鐵「肆意把玩」。
同時,胡士泰從國際礦商那裡拿到產量充足的長協礦,高價倒賣給小鋼廠,從中獲取高額利潤,過 著與薪資完全不相符的奢靡生活
在胡士泰的幫助下,澳方在談判過程中可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而中國鋼鐵協會卻節節失利, 不得不屈服於澳方,後來僅四年時間,力拓公司出口中國的鐵礦價格竟同比增長80%。
2009年胡士泰因犯商業間諜罪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
從其大量情報數據中,六年來胡士泰使中共蒙受了7000億人民幣的巨大損失,這幾乎相當於澳大利亞GDP的10%。
在胡士泰被捕后,澳方政府的反應十分激烈,甚至澳大利亞總理親自出面與中方交涉,要求放人, 2018年胡士泰出獄后,澳方立即請他回到力拓工作。
扎心!澳洲的鐵礦石漲上天,我們的稀土卻跌成狗,一買一賣,太扎心。
【1】 鐵礦石暴漲,讓中共扎心。但,還有比這更扎心的……
這兩天,瘋漲的鐵礦石,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鐵礦石有多瘋狂呢?
2011年,在中國四萬億基建的帶動下,鐵礦石指數曾創下每噸191.5美元的歷 史天價。 而就在這幾天,這個數字卻被連續不斷地無情碾壓。
192,202,212,229…… 自從5月5日,突破歷史極值之後,鐵礦石指數就如脫韁的野馬,完全不把歷史極值放在眼裡。
受此帶動,國內螺紋鋼也毫無懸念地,創出了歷史新高。
5167元/噸,這是2011年,螺紋鋼創下的歷史天價。
而就在昨晚(5月10日),其主力合約卻輕鬆 突破6200元/噸!
情緒失控的交易員們,正不顧一切地做多,而下游製造業卻感受到刺骨的涼意,尤其是用鋼大戶——房地產、汽車、造船、家電等行業。
在現貨市場上,已經有人拒絕以這樣的高價買進。
漲價既非中國一家——按人民幣折算,東南亞鋼材價格已經六七千元,美國也已突破1萬元大關。
也非鐵礦石和鋼材獨舞——事實上,包括銅、鋁、煤炭等在內,許多大宗商品價格都在最近飆升。
這是產業周期被疫情打亂,迭加美聯儲大放水之後,全球資產的大狂歡。
然而,在幾乎所有商品都在上漲的同時,那個曾經被我們視為是卡住別人脖子的核武器——稀土, 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不僅最近沒漲,還跌了!
儘管在二三月間,稀土價格曾有過一波漲幅,但隨後便 開始震蕩下行。
以用量最多的稀土產品之一的氧化釹為例,3月以來,其價格就跌跌不休,從最高的接近70萬元/ 噸,跌至如今的50多萬元/噸。
數據來源:中國稀土網 雖然與2012年那一波慘跌相比,這並不算什麼,甚至稀土價格在去年還有過一波不錯的行情,但 跟鐵礦石近期的走勢相比,幾乎可以算得上跌成了狗! 一邊是鐵礦石漲上天,一邊卻是稀土跌成了狗——這件令人扎心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在作怪? 【2】 這些年,關於這個問題,產業界包括吃瓜群眾,都討論了許多。 其中,最核心的一個原因之一,是我們的產業集中度太低了。 說到鐵礦石,我們首先想到四大礦山:巴西的淡水河谷,澳大利亞的力拓、必和必拓和FMG。 四大礦山壟斷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鐵礦石。2020年,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1.7億噸,其中7億噸來自 澳大利亞。 但提到稀土,我們能想到的中國企業有哪些呢? 即便長期關注資本市場的人,恐怕也只能勉強提到北方稀土、五礦稀土等少數幾家企業,而它們的 實力,跟四大礦山比,相去甚遠。 以行業集中度來評價,北方稀土因為獨守包頭這個得天獨厚的地方,情況相對還好。 但包頭稀土主要是輕稀土,在盛產重稀土的南方,早年間,幾乎是山頭林立,亂采亂挖,無法無天。
一名工人在中國江西的一家稀土礦場作業
而重稀土,恰恰是生產好多高精尖武器和科技產品的原材料,也是我們手中的王牌。
亂局始於上世紀80年代。
彼時,「稀土之父」 徐光憲提出一種全新的稀土提純技術——串級萃取,並在全國無償推廣。
但他沒想到,自己的這一善舉,卻在國內引發了一場危險的競賽。
隨著技術的擴散,稀土提純的行業門檻陡然消失。
從央企到地方私企,從老闆到村民……無數企業 和個人瘋狂湧入這個行業。
上世紀80年代,全國只有少數幾家稀土開採和提煉企業。到21世紀初,光是擁有稀土採礦權的企 業,就超過400家。
那些無證開採的,更如雜草般野蠻生長。
在擁有全國近四成重稀土的江西贛州,隨處可見開採稀土的塑料管道。
許多村民,在家支個大水 缸,背幾簍紅土倒進去,加上硫胺,就開始生產稀土。
亂糟糟的一哄而上,無數的小舢板,最終的結果就是: 我們雖然幾乎壟斷了全世界的重稀土,但在價格上卻沒有話語權,甚至經常被人算計。
很多國外買家,尤其是日本買家,算準了國 內企業會單打獨鬥、搞內訌,故意在低價時大量買進,漲價時則停止採購、消耗庫存,逼著國內企 業競相降價。
而國內企業也不爭氣,經常是對方給出每噸1萬元的低價,下面的企業還爭相開出九千九、九千八…… 氣得時任贛州市經委主任曹曉秋直吐槽:「扔塊骨頭,就瘋狂地撲上去。」
直到2011年以後,國家組建六大稀土集團,成立包頭稀土交易所,這種被外人算計、任人宰割的 局面,才有明顯的好轉。
但競爭依舊慘烈。
一年前,新華社記者通過走訪調查發現,六大稀土集團在銷售環節依舊各自為戰,稀土價格領導內 部開會決定。
作為全國性交易平台的包頭稀土交易所,年成交額僅13.3億元,約0.3萬噸。而整個2020年,中國 稀土市場規模達195億元,總產量14萬噸。
換句話說,包頭稀土交易所的年成交量只佔到中國稀土產量的不到3%。 「就是靠低價競爭,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
國內一家稀土生產企業坦言。
該記者憤而寫下一篇傳播甚廣的文章,標題是「世界最大稀土礦為何60多年一直被當成鐵礦開採」。
不久前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同樣是痛心疾首: 中國的稀土沒賣出「稀」的價格,賣出了「土」的價格!
【3】 一邊是被賤賣成「土」的大國殺手鐧——稀土,另一邊卻是漲上天的鐵礦石。
這戲劇性的一幕,同樣源於行業集中度。只不過,這一次,我們從稀土的賣方,變成了鐵礦石的買 方。
誰是鐵礦石的買方?國內鋼鐵廠。
國內鋼鐵行業的集中度如何呢?截至2019年,前十大鋼企的佔比,也就是CR10,僅為36%。
相比之下,日本僅前三大鋼廠的市場佔比就高達70%。
按照工信部制定的目標,未來五年,要將十大鋼企的集中度提高至60%以上。
即便如此,也仍低於 日本企業。 這還是最近幾年,鋼鐵行業大整合之後的結果。
早些年有多亂呢? 自從上世紀90年代,國家放鬆對民營鋼企的准入管制后,國內鋼鐵企業的數量就控制不住地瘋漲。
80年代,全國共有鋼企114家,到2007年,增至762家。
僅河北武安一個縣級市,就有數十家。 哪怕這些鋼廠,年產鋼量大多在百萬噸以下,不及日本新日鐵的零頭,也阻擋不了民營老闆們湧入 的迫切心情。
散兵游勇對陣航母 巨艦,最終上演了2008年那場 近乎屈辱的鐵礦石談判。
2008年11月,金融危機爆發,需求暴跌。
中鋼協天真地以為,中國鋼企是時候奪下全球鐵礦石定價權了。
於是,中鋼協果斷要求國際三大鐵礦石巨頭——澳洲的力拓、必和必拓和巴西的淡水河谷,降價 40%-50%。
然而,它顯然低估了對手的實力以及中國鋼企「搞事」的能力。
在被對方斷然拒絕後,中鋼協開始張羅國內鋼企,以寶鋼、首鋼為主,組成統一戰線,與三大鐵礦 石巨頭談判。
為了統一口徑和策略,中鋼協事前召集了多次會議,並下令不得單獨與海外公司談判。
但16家大鋼廠為了自身利益,將中鋼協的話幾乎全當成了耳旁風。
他們中有很多與外方勾連,有的人這邊剛開完會,那邊就把談判策略告知外方。
從事後爆出的力拓間諜案可知,當時收受賄賂的中國鋼廠多達幾十家,以致外方對中國鋼廠的產量等關鍵指標,比內部人還清楚。
大鋼廠不聽話,中小鋼廠更是集體倒戈。中鋼協與三大巨頭的談判還未結束,國內35家中小鋼廠便自作主張,與淡水河谷「私下」達成了協議。
16家大鋼廠加35家中小鋼廠,也只是當時中國700多家鋼廠的1/10。
以這樣分散的力量去「叫板」三 大巨頭,最終的結局早已註定。 2010年,三大巨頭宣布:鐵礦石的定價,全部從長協改為短約!
延續30多年的鐵礦石定價機制就此瓦解,中國鋼企不得不面對節節攀升的鐵礦石價格,並且每年 為此花掉上千億美元。 倏忽間,距離當年那場鐵礦石談判,已是十年有餘。
然而,這十年來,我們依舊未能擺脫三大礦山的陰影,甚至還多了一個FMG,同樣也是澳大利亞的。
2020年,中國進口的11.7億噸鐵礦石中,60%來自澳大利亞。偏偏這是一個跟我們不太對付的國家。
這一年來,儘管我們禁了澳大利亞的煤炭、牛肉、紅酒、龍蝦……但唯獨鐵礦石,不在名單上。
那麼,我們真的無法擺脫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嗎?
很遺憾,短期看,是的!
雖然國內鐵礦石儲量並不低,以200億噸排名全球第四,但我們的鐵礦石品質相對較差,開採成本高。
與之相比,澳大利亞鐵礦石不但品質好,儲量是我們的兩倍多,開採成本還很低。
數據顯示,澳大利亞鐵礦石巨頭的開採成本平均在15美元/噸以下,而中國鐵礦石開採成本高達50 美元/噸以上! 當然,我們也並非完全被動挨打。
這些年,中國企業在海外積極尋找優質的鐵礦石資源,最引人關注的是非洲西芒杜鐵礦,儲量達36億噸,也有說超過100億噸。
近期,有消息稱,西芒杜鐵礦已有鐵礦石運往中國,2025年至少達到8千萬到1億噸!
與此同時,我們還在積極提高廢鋼使用率,取消部分鋼鐵產品的出口退稅。
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聽到的不再是屈辱的鐵礦石談判史,不再是稀土賣出了「土」的價格,而是:稀土漲上天,鐵礦石跌成了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