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年輕人正在掃購奢侈品!澳洲人決心要安個家…
本周一,澳大利亞奢侈品電商巨頭Cettire宣布與中國電商巨頭京東(JD)達成合作夥伴關係。
此次合作將引領這家澳洲在線零售商進軍預計將在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場的中國市場。
澳洲本地西媒《澳洲金融評論》報道稱,專家預測:中國大陸市場有望於2025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奢侈品消費市場,占價值6000億澳元全球市場的約25%。
是誰在購買這些奢侈品?
事實上,早在疫情前,中國人購買的奢侈品大約佔市場份額的35%。不過,這裏面僅有三分之一發生在中國地區,超過三分之二的奢侈品消費是在海外購買的。
但這一消費習慣如今發生了變化。
中國的年輕人正在成為這些高端消費品的主力!
波士頓諮詢發布的《2020中國奢侈品消費者數字行為洞察報告》顯示,2020年全年,美國及歐洲的奢侈品市場需求在受到疫情衝擊后預計將整體萎縮45%,而來自中國市場的需求卻仍有30%的增長。
旗下擁有LV、DIOR、LOEWE、GIVENCHY、CELINE、FENDI等諸多大牌的LVMH集團,最新發布的前三季度財報顯示,2021年前9個月,集團在亞洲(不包括日本)和美國兩大市場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分別佔總收入的36%和25%。
隨著疫情在內地受控,奢侈品市場自2020年4月起出現大幅增長!
境外消費的受挫使得原本習慣在假期旅遊時全球血拚的中國人「困」在本土,但消費慾望依舊存在,需要釋放。
早些年,許多高端奢侈品品牌的管理者表示:「來自中國的買家太年輕了。要知道在我們國家,買我們品牌的人都是工作了很多年的中年人,畢竟這些品牌價值不菲,需要有經濟實力去消費。」
但這幾年,他們對這一中西方差異已習以為常。
2018年,麥肯錫大中華區消費者和零售諮詢業務負責人丹尼爾·齊普澤(Daniel Zipser)在一次採訪中表示,「消費在哪裡?在於90後年輕一代,絕對是年輕一代在消費奢侈品。」
如今,除了千禧一代(指在1983年-2000年出生的人),Z世代(指在1995年~2010年出生的人)也加入這一消費狂歡中。
前述波士頓的洞察報告顯示,中國奢侈品消費者年輕化趨勢持續,30歲以下消費者從48%增長到50%,支出貢獻從42%增到47% 。
貝恩報告顯示,1981年以後出生的消費者如今佔到奢侈品總購買量的近60%。
到2025年,千禧一代及25歲以下的消費者將成為奢侈品市場的主力軍,預測其佔比將達到65%-70%。
首次購買奢侈品的消費者均呈現越來越年輕的態勢:21歲至25歲的Z世代第一次購買奢侈品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比千禧一代早了兩三年。
什麼才是澳洲人眼中的奢侈品?
相比之下,澳洲人更加現實的多!
澳大利亞消費者比其他市場的消費者更切合實際,他們更注重產品功能及是否能達到自己的預期。
相較於用奢侈品包裝自己,澳洲人則更願意把錢投入維繫家人情感以及家庭基礎建設上。
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
有些人傾盡金錢把大牌穿在身上,而澳洲人卻用傾向於用金錢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為家人和家庭謀福謀利!
據《每日電訊報》報道,全澳的成年人都覺得,銀行賬戶里有530萬澳元,不包括房產,才會讓普通澳人「覺得富有」。
這個數據是平均家庭財富(74萬澳元,包括房產)的七倍。數據來自於金融比價網站Finder.com.au對五大州的2,005名成年人進行的調查。
20年前,對澳洲人來說100萬元就算很多了。
但是,最近幾年的通貨膨脹和突飛猛漲的房價改變了澳人對金錢與財富的看法。
如果現在的標準維持下去,20年後,澳人可能得有1,500萬澳元才覺得富有,到2050年就得逾3,000萬澳元了。
那麼什麼才是澳洲人眼中的奢侈品?
當然,房子肯定算一個。
2021年房價的飆漲並未能抑制澳洲人在2022年踏入房地產市場的希望。
金融比較網站Canstar進行的一項對2124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儘管2021年澳洲房價上漲超過22%,是自1980年代以來最大的年度漲幅,買房在所有受訪者的新年決心中仍排第二。
買房仍然是澳洲人在2022年最重要的計劃之一。
18%的受訪者表示已經制定了以金錢為中心的計劃,其中21%的人決心買房居住。
澳洲人最流行的新年決心是存錢,有不到25%的受訪者的目標是在一年內增加他們的銀行賬戶餘額。
排位第三的新年決心是購買投資房,10%的受訪者將此作為2022年的主要目標。
最新的澳洲統計局貸款指標數據顯示,去年10月份新的投資者貸款達到97.3億澳元,是2015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Canstar的金融專家Steve Mickenbecker表示,這樣調查的結果證實,「即使是天價『也不會 』抑制澳洲人對房產的痴迷」。
由此看來,在澳洲,有沒有買房?買在了哪裡?按揭貸款的額度是多少?這些問題的答案可以輕而易舉的出賣人們所處的社會階級。
當前,年輕人是否可以買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的父母甚至祖父母在當前房產市場的位置。
如果父母自己就是租客、如果父母有過高槓桿的按揭,如果是老齡化家庭,那麼子女很可能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有產者的子女最終會通過財務安排或繼承成為有產者;無產者的子女如果無法出人頭地,買房將永遠停留在空想。
住房之所以是「奢侈品」,因為住房不僅僅是住房,它的身上已經承載了太多太多:在人們傳統觀念中,房子代表著不會流失的財富,它提供了經濟保障,是財務安全的基石。
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可以度過一個有尊嚴的晚年,甚至也決定了家族中後代所處的階級地位。
除了房產之外,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在澳洲,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家庭,子女越容易進入頂尖大學。在澳大利亞排名前八的大學里,來自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家庭的學生人數比例相當低。
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西方教育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
公立學校只提供有限的基本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買不起的人自然而然就被淘汰了。
社會分層越來越精緻,教育投資被認為是中產階級實現進階的重要途徑。
教育投資的周期長、無封頂金額、持續性及其對階級流動的巨大影響均表明:對澳洲人來說,教育投資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社會在飛速發展,但是因為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資源和財富只向少數人聚攏。
有一點需要清醒的認識,任何時候,只要有族群的存在,就會有階層,階層之間就會有差異。
因為族群需要分配利益。
階層的劃分,本質就是權力、財富、智慧的分配。
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壁壘在不斷加高,技術的進步在加速,階層的洗牌和分化,高知階層碾壓底層是常態,保持足夠強的學習能力是保持在本階層,甚至實現階級變更的關鍵。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新見聞,會火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