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放棄英文名,重拾民族自信心

2022年03月24日 21:35

Huimian現在為自己沒有英文名字而感到自豪。

(Supplied)

這是我在生活的第五個年頭。在這五年裡,我換過四個不同的英文名字:Huimian,Mian,Mia 和 Cotton。

直到現在,我每天都還會在這四個名字中來回切換使用。

而這些年來,我身邊也碰到過不少糾結于這一名字問題的朋友。

關於保留自己原名拼音的苦惱

Huimian是我的中文名字的拼音,所以這也是我目前使用的四個名字里最「原汁原味」的名字。它不僅

保留了我中文名字的讀音

(雖然別人也不一定讀得准);也能做到從字面上

反映出我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認同。

所以在正式和重要場合,也就是我覺得對方應該記得我是誰的時候,我都會用這個名字——這也是為什麼我發表這篇文章的署名會是這個。

但是,剛來到澳大利亞讀大學的那段時間,我其實是不太喜歡使用這個名字的。

原因很簡單,我自己也知道這個名字對於非中文母語的人來說都並不那麼簡單、友好,所以也就不想「強迫」別人去重複這個名字——更別說要去記住了。畢竟,連我曾經的大學教授,都好幾次把我的名字拼錯成「Human」(人類)……我又怎麼忍心在每天早上點咖啡時,還要再給那些本來就忙得焦頭爛額的咖啡師們添麻煩呢。

所以我也經常會在介紹完自己的全名后,跟大家說「叫我Mian」就好了。反正澳大利亞人都挺喜歡用縮短后的短名的,比如Tom其實是Thomas,Liz其實是Elizabeth……這倒跟我們中國南方人叫做「阿X」之類的很像——阿棉,或者僅單字「棉」,對我來說都不是新名字了,所以我對於Mian這個英文名倒也不介意。

但我比較受不了的是,隨著時間的累積,每次在寫英文文檔的時候, 我都會覺得自己名字下方出現的那條提示錯誤拼寫的紅線越來越招人煩。

Huimian很喜歡參加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節日,並慶祝她自己的文化背景。但她也曾有過一段時間,不太會去用自己的中文拼音名字。(Supplied)

雖然不喜歡用英文名,但是偶爾還是「身不由己」

所以,我其實也有一個「咖啡名」,顧名思義就是買外賣咖啡時用的名字——Mia。這也是我在所有無關緊要的場合都會使用的名字。

在網上填問卷時,預定飯店位置時,又或者是周末去看好幾套時,我也會跟說我叫Mia。

因為我知道自己與對方並不會建立起什麼深厚的關係——對方並不需要知道你是誰,他們只需要知道你的收入狀況和租房歷史是否良好而已。

但在我剛畢業找工作找實習那陣子,Mia也是我簡歷上的名字。

研究已經表明,在澳大利亞求職時,使用常見英文名的求職者,會比名字明顯來自、中東等少數族裔背景的求職者,更容易通過簡歷篩選。

誰會跟工作機會說不呢。所以我當時就這樣「為五斗米而折腰」地改名了。也正因如此,我也很能理解那些一直使用常見英文名的華人。人在他鄉,挑一條容易的路走,這無可厚非。

在我擁有了一定的職場資歷后,我開始把簡歷名字和領英名字都改回Huimian。我覺得這也像是給自己設了一個「篩選機制「——如果潛在僱主只是因為我的名字看著不夠「西方化」,就質疑我的工作能力……那我其實很開心,因為自己避開了一個企業文化不夠包容(甚至可以說是落伍的)的公司。

我就是不喜歡「Mia」這個名字。它太英文了,所以它不可能是我。我每次聽到Mia這個名字,總覺得這是屬於一個可愛的金髮小女生的——我無法把自己的臉套入到這個名字里。

而且,這個名字對我來說完全沒有意義。跟Cotton不一樣。

名字的意義

很多常見的英文名,基本上就只是個名字,並沒有什麼詞義,根本也不是個單詞(除了之前很火的「Karen」)。但多數中文名字卻都是有意義的,我的名字也是。

然而,哪怕是我那個最「原汁原味」的名字,Huimian,也無法把它本來的中文意思承載下去。

我中文名里的「棉」字,包含了我爸當年起名時的不少心血。他在讀了一大堆關於五行和八字的書籍之後,發現我五行缺「木」和「土」,所以有個植物名會讓我的人生更順利。

雖然我們家並不是很信風水和命運,但是在給起名這件事上,誰不想讓孩子擁有更幸運一點的人生呢?所以我完全理解他的起名邏輯。

對我來說,我的中文名不僅是個好兆頭,也是父母起名的心血,它飽含愛意。

我個人也很喜歡「棉」這個字,感覺它有種軟而不弱的意味,而且棉花本身也是很可愛的一種花呀,雖然它的英文Cotton並不像Rose(玫瑰)和Lily(百合)那樣,是一個常見的英文名。

不得不承認,我以前看到網上有人說「中國人總愛起一些奇奇怪怪的英文名」時,其實也曾在心裏默默嘲笑過其中一些名字。因為那些從中文名意譯而來英文名,就是聽起來難免有點喜感,有時候還會有慘不忍睹的歧義。

但我現在的想法又不一樣了

——奇怪就奇怪,不過是一笑而過的事情,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呢。我生來就是漢語世界的一員,我的名字不管怎麼西化成拉丁字母,都很難「不奇怪」。

我覺得與其糾結自己的名字是否「奇怪」,還不如去擁抱這種「奇怪」,並將它「去奇化」。

值得開心的是,如今我身邊越來越多的華人背景的朋友,都選擇

里繼續使用自己的中文拼音作為名字。

更不用說在國際的舞台上,從王家衛(Wong Kar Wai),再到《尚氣》主演劉思慕(Simu Liu) ——沒有典型英文名的華人大咖也越來越常見了。

通過保留原名來展現文化背景,我覺得這很酷。同時,我也覺得這是一種

文化自豪的體現

——很多其他多元文化背景的人都是這麼做的。

我身邊不少來自印度和中東背景的朋友,一直以來都在澳大利亞使用自己的原名,所以我們在看見Ara和Priyanka這樣的名字時,也並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奇怪的,雖然這一看也不是什麼傳統的英文名。但是使用和曝光的頻率多了,就沒有人會對此大驚小怪了——在英文文檔里,這些名字底下都不會出現紅色下劃線。

真希望中文名字也有那一天啊。

所以我最後的決定是?

我決定擁抱自己這個又奇怪又長的英文名。Cotton Wang Huimian。我想保留住我名字里的中文意思,它的中文發音,以及姓前名后的順序(這是中文名字的傳統,我覺得在英語世界中把它保持下來,也很重要)。

我知道這個決定不容易,畢竟我不是王家衛也不是劉思慕。所以這可能意味著,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每一個重要的對話和會面中,讓對方記住我。但這也意味著,對方如果真的記住了我,那就會記住我的文化背景,我的故事,而不只是我的名字。

最重要的是,我不再嫌它麻煩。我願意跟別人一遍遍解釋自己的名字,一遍遍示範讀音……只要對方有耐心,我看到的就是一段積極人際關係的開始。

注:從1999年開始,每年的3月21日是澳大利亞民族和諧日(Harmony day),與聯合國每年消除(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國際日為同一天。與此同時,每年的3月15至21日也被定為「和諧周」。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網,AUS貝小主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