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上中學后,我發現用一點小錢就能幫娃交到朋友」,華人媽媽舉動引爆家長圈

2024年05月26日 10:50

近日,一位媽媽幫助社交的貼子,引發所有家長熱議!

這位博主媽媽表示:其實,家長花點小錢,就能幫助孩子打開社交的「任督二脈」,讓娃輕鬆交到朋友!從此不再「孤單」…

(授權自小紅書@貝利女士在穿梭)

華人媽媽分享育娃秘籍:

花點小錢,娃的社交問題輕鬆搞定!

近日,一位華人媽媽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個幫娃社交的好辦法——即使自己不主動幫娃社交,也能讓孩子被動社交,交到朋友!

據這位華人媽媽稱,她有兩個孩子,目前老大已經上中學了,老二尚且年幼。在育娃的過程中,她自己是一邊摸索,一邊學習總結經驗。

尤其是在幫助孩子社交的事情上,她更是「吃了不少苦頭」,因為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 i 人,平時不喜歡社交。這個詞源於MBTI人格測試中的字母i,代表內向型人格。

但考慮到孩子成長需要朋友,需要家長幫助社交,所以她以前總是「硬著頭皮」上,去主動和其他孩子家長社交,幫娃打通社交渠道。

對於一個i人來說,這真的是一件很為難的事情。

不過隨著大寶步入中學,她也總結出了一套「i人媽媽幫娃社交的秘籍」,如今應用到二寶身上,效果非常不錯!!

據這位博主媽媽表示,她以前帶娃出門玩耍的時候,總是很糾結該怎麼去和別的父母打招呼、寒暄、加聯繫方式,以便讓彼此的孩子一起玩耍。

但現在她發現,如果自己不想主動去社交,其實也可以讓孩子被動社交,只不過需要花一點點小錢!

購買一點互動性強的小玩具,比如,泡泡機、挖沙桶等。

當然,買這些玩具可不是讓孩子一個人玩的,而是要讓娃帶出去「顯擺」的!

比如,去草地玩,就帶泡泡機;去沙灘,就帶挖沙桶;去Playground,就帶翻斗車…

每次只需要讓娃把這些玩具往地上一擺,很快就會有小朋友被吸引過來,然後小朋友們就會主動和自家娃說話,要求一起玩。

這樣一來二去,孩子的社交不就被動開始了!

畢竟,孩子的世界都是比較簡單的。年齡小的孩子不會因為你穿著Gucci童裝就高看一眼,但肯定會因為你有個泡泡機而眼饞不已~

除了玩具外,博主媽媽還表示,孩子踢足球時,她會給孩子買梅西的球衣;打籃球時,就買一套NBA隊服。

這樣孩子一上場,全場都會嗨起來,不僅其他小朋友歡呼,有時教練也會過來給娃擊掌互動。

讓娃成為球場上的「最靚的仔」,自然就不缺人和他玩~

有時博主媽媽也會帶點簡易的手工到郊外去野餐,這樣在做手工的時候,周圍的小朋友看見了也會圍過來,跟著一起做手工。

這也是讓孩子去社交的機會,而且還不需要家長之間進行尬聊!

如果是和比較熟悉且合得來的家庭約Playdate,博主媽媽會提前買點Pizza,大家一起分享,讓美食成為加深孩子友誼的催化劑。

或者直接邀請孩子的朋友來家裡做烘焙,一起感受麵粉、黃油、砂糖變成美食的樂趣。這個過程對於孩子來說,會是非常開心、有趣的。

很多孩子都因為烘焙這件事,非常喜歡和博主的孩子玩耍~

博主媽媽在發現上述這些「社交小技巧」行之有效后,就毫不吝嗇的分享了出來,希望能幫助到其他為孩子社交發愁的家長。

評論區里,其他家長議論紛紛…

根據博主媽媽的分享我們可以看出來,她的這些技巧在她二寶身上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給孩子創造互動機會的同時,也讓娃的每一次社交都十分有趣。

很多家長也紛紛紛紛表示必須收藏,學起來~

「好有智慧,我這個新手媽媽一定要收藏學習!」

也有家長就在評論區吐槽稱:「同i人家長,在幫助孩子社交這件事情上,真的消耗了很多精力,畢竟自己不是社牛。?」

不過,只要家長出手大方、心態放平,幫助孩子社交也不是太難的事情!

就像博主媽媽那樣,花點小錢,一切都能搞定~

其他用過此方法幫孩子社交的家長也在評論區「現身說法」,證明博主的方法非常好用:「我批發了一百根泡泡棒,每次出門帶兩三根,幫娃開展社交。」

「我家孩子5歲之前不愛跟人玩,那時候我就會帶一桶彩色粉筆去Playground,在可以畫畫的地上讓娃創作,之後就會有很多小孩圍過來,一起玩…」

「我兒子i人,才3歲,我就靠花點小錢,用這樣的鈔能力幫他結交朋友。」

「我會從國內批發好多貼紙,出來玩遇到玩的不錯的小朋友就發,還會買很多差不多的小玩具,Playdate時一頓分發。我還給他買當下最酷最流行的鞋子、衣服、書包、水壺、手錶,班裡小朋友都會主動接近他。」

「我兒子小時候沒有朋友,我就去買泡泡機帶他去公園,那感覺就像帶著米去廣場一樣,泡泡一揮,其他小孩就像鴿子一樣冒出來了。?」

花小錢,幫娃社交,i人家長親測有效!

「本i人不是很會跟不熟的家長找話題,女兒是喜歡社交、但不知道該怎麼跟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每次幼兒園放學,我都會帶上零食、水果、吹泡泡的小玩具,讓她跟小朋友分享,打開社交,現在交了很多個朋友。」

「我也是,我每次海運一堆孩子們喜歡的玩具過來,隨手送也不心疼,每次娃出門裝備最多,大家都來玩他的玩具,慢慢的自然朋友就多了。?」

「我買了一堆小根的泡泡棒和貼紙,剛搬到新小區三個月,已經得到周邊孩子們一致好評…」

不僅家長知道能通過這個方法幫孩子社交,有些孩子也深諳此道:「我大女兒5歲就懂這個交友道理了,每次出去玩都帶一堆玩的時候,到哪都能找到別人和她玩。」

不過,對於這種交友方式,也有不少家長看后表示質疑,因為這種事情在實際操作中會遇上各種各樣的「意外」!

比如,孩子是個i人,就算家長通過玩具把其他孩子吸引過來了,自家孩子也有可能不願意社交,甚至躲在一邊,默默地看別人玩他的玩具…

一位有家長就表示:「我家娃帶不動!曾經給他買了好多很吸引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但是一旦有小朋友圍過來玩了,我兒子就不玩了,默默退出來,在邊上看著。?」

對於不願意去社交的孩子來說,周邊有再多小朋友都沒用,因為他會「脫離隊伍」,自己玩…

「我家孩子是你和我玩也可以,你不和我玩,我也能找到很多好玩的東西。每次小朋友組織一起玩什麼遊戲,我兒子總是脫離隊伍的那一個,他不喜歡聽人指揮。」

而且稍有不慎,家長帶來的玩具就可能成為孩子之間矛盾的「導火索」,引起各種問題!

「我每次都帶好幾輛玩具車,然後車會被別的孩子拿走,我兒子就會不開心,或者幾個孩子想要同樣的一輛車,反正會有很多問題。」

「挖沙工具真的屢試不爽,但是也可能招來特別霸道的小孩,一言不發拿了就跑,還不肯還。」

甚至可能會導致別的孩子霸凌自己的孩子,以及把自己孩子養成「討好型人格」!

「我每次出門背一書包玩具、好吃的,好幾個種類不說,還每種兩三個,希望小孩們一起玩不要因為同一個文具搶起來。

但是很多小孩和大人是白嫖怪,他們玩兒你孩子的東西可以,他們孩子的東西就不給你的小孩玩兒,然後還會言語和行為霸凌你的孩子!!

而且這還容易養成小孩覺得必須拿玩具、好吃的才可以換來朋友的習慣,經常討好別人,最後受傷的只有你的孩子。我目前在糾正這個事情,不然以後交朋友都是酒肉朋友…」

「以前總是帶著玩具、帶著零食出門玩,想讓孩子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但時間長了也有弊端,他習慣了用東西討好對方,交朋友。

現在告訴他去拒絕別人索要東西的請求后,有個同學開始說他壞話、說他丑,現在的小孩真的不單純…」

對此,有家長就總結稱,家長用玩具幫孩子社交一定要注意分寸,不然很容易「帶歪」孩子:「我感覺博主的方法才是正確的,評論區有家長說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發給別的小朋友,我不是很認同。因為友情不是靠討好換來的,不是用東西交換來的。

博主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花點小錢,製造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機會,小孩之間的相處是自然的真情實感的,並沒有人為干涉。而給東西、給好處,是用東西替代友情,這價值觀其實不是很正確。

第一,這會讓小孩覺得被愛就需要討好,付出才會被愛,不相信自己就值得被愛。第二,以給東西的方式吸引來的朋友只是短暫的熱情。

所以家長可以教孩子要大方要分享,但不是用東西交換來友情。」

除了爭論「博主的社交技巧」是否可行,還有家長對於孩子的社交能力也發出了

靈魂一問:「我長這麼大其實特別納悶一個問題,『社交和我們所謂的會來事』這些到底是自學的,還是受家長影響比較大?」

對於這位家長的疑問,其他家長紛紛回復稱,父母的影響可能比較大!

「我覺得受家長的潛移默化影響還是有的,不過孩子性格里也有天生的因素。我家兩個孩子就是一個外向,一個內向。」

「父母的影響,我認真觀察過,那些情商很高,做事妥帖,讓人信任的女生,都有個情商高的媽媽。」

「父母的影響佔比大,就拿我和我表姐來說,我舅媽在姐姐很小的時候,就會引導她,包括長大后的職場和擇偶觀,所以她在人情世故方面混的很開。

但我媽從來不會告訴我這些,只是到了工作年齡就叫你去工作,到了結婚年齡就叫你去結婚,過程從不關注。」

社交難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戰,雖說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靈活利用一些小策略,幫助孩子提升社交技能,但家長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應該言傳身教,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待人接物,提高社交技能。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媽媽幫,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