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房東別再盯著負扣稅了!更厲害的招還在後頭

2024年10月06日 18:56

這次是資本利得稅

最近關於的爭論再次浮現,但有分析指出:如果澳洲想要一個更加公平、不會扭曲投資決策的稅收體系,

並同時緩解房地產市場的過熱問題,或許應該從資本利得稅優惠制度入手。

這一優惠制度由霍華德政府財長Peter Costello在1999年引入,

資本利得稅(CGT)是對出售資產所獲得的利潤徵收的稅。包括房產股票加密貨幣等。

儘管它並不總是被廣泛討論,卻已成為有關房地產市場討論中的關鍵因素之一。

霍克政府財長Paul Keating於1985年推出了澳洲首個資本利得稅,

作為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幫助降低了當時勞動者的高個稅水平。

儘管在1987年大選時曾承諾廢除該稅,但最終還是接受了它成為稅收體系的一部分。

Costello委託的一份商業稅收審查報告建議,調整資本利得稅可以吸引投資進入澳洲的企業,特別是通過股票市場。

通過將資本利得稅減半,原本預期會帶來提升生產力的投資激增。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資金湧入了房地產市場,推高了房價,

使得每個澳洲首府城市都躋身全球房價最難負擔的前20名。

那些通過出租遭遇現金流虧損的房東,雖然在租金收入方面虧損,

導致他們的整體應稅收入減少,但通過未來出售房產時享受的資本利得稅優惠,他們依然能夠彌補損失。

這種優惠如今每年讓全體納稅人付出了數十億的代價。

根據聯邦財政部最新的年度稅收支出報告顯示:2019-2020年,資本利得稅優惠導致政府損失了約92億澳元的收入。

然而,到2022-2023年,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53億澳元。

那2019-2020年到2022-2023年之間發生了什麼變化?

那就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房價最大幅度的上漲。

許多房地產擁有者,尤其是個人和私人信託,趁著房價飆升,通過稅收體系兌現了收益。

這段時間的稅收損失甚至超過了所有正向和負向扣稅房東的租金扣除總額。

更重要的是,超過90%的資本利得稅優惠收益流向了收入中位數以上的人群,

而大約82%的優惠則惠及了全國收入前10%的人群。

這些人群通常位於最高邊際稅率,因此從資本利得稅優惠中獲得了最大程度的稅收減免。

提供資本利得稅優惠的原因之一是為了避免個人因通貨膨脹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而被徵稅。

Keating版本的資本利得稅曾根據通貨膨脹率對資產價值進行調整。

而如今,ANU的稅務專家Bob Breunig指出:50%的稅收優惠是基於資產持有10年,通貨膨脹率在這期間平均維持在4%到5%的假設。

然而,1995年到2020年期間的通脹率卻遠低於這一水平,這給資產持有者帶來了意外的稅收紅利。

ANU的稅收與轉移政策研究所曾在疫情期間發布報告,指出澳洲對儲蓄的稅收方式差異巨大。

如果你將儲蓄用於購買房產,需要繳納印花稅(一次性費用),

同時在GST制度下,新房被視為消費品。

但此後,你幾乎不用再繳納任何稅。

然而,投資房產的租金收入則被納入個人所得稅體系,且受到負扣稅等規則的影響。如果持有房產至少一年後出售,則可享受50%的資本利得稅優惠。

而養老保險也享有巨大的稅收優惠,旨在鼓勵人們為退休存錢。

然而,如果你把錢存入儲蓄賬戶,比如那些為購房首付存錢的人,卻需要按照全額邊際稅率繳稅。

據研究所指出:高收入者的邊際稅率在投資房產時可能接近100%,而養老保險的邊際稅率則可能為負40%。

相比之下,銀行儲蓄的邊際稅率約為80%。

Breunig還指出:人們可以推遲出售資產的時間,等到年老時再出售,

儘管資產富裕,但由於沒有多少應稅收入,從而享受幾乎零稅收。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年輕人,尤其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覺得稅收體系對他們並不公平的原因之一。

前財政部經濟學家Steven Hamilton最近在媒體上也指出:當前的稅收體系扭曲了投資決策,傾向於房地產投資,這是 「顯然不利」 的。

自從1999年改革未能如預期運作以來,針對資本利得稅優惠的改革建議一直不斷。

在2019年大選時曾提出將優惠幅度削減至25%,但這一提議最終未被選民接受。

另一種可行的方案是採用一些國家已經實施的雙重所得稅體系。

即保持工資收入的累進稅率不變,而對其他所有收入,

如利息、資本利得和養老保險內的收益,用統一的稅率單獨徵稅(例如10%或25%)。

這一系統簡單易懂,比現有系統更公平,並且減少了現有系統在投資決策上傾向房地產的扭曲性,

還有利於將資金流向更加有助於提高生產力的投資領域。

最終,會如何改革,我們也將拭目以待……

來源:各大澳媒

*以上內容系網友Max說澳洲自行轉載自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