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宣布,放棄申辦英聯邦運動會!天然氣出口大國面臨短缺
新聞內容概要
財經要聞:- 3月份澳洲消費者信心上升4%
– 西澳臨時工附加費增加,薪資將迎來漲幅
– 澳洲進口液化天然氣將推高國內價格
– 2025年1月澳洲人現金提取總額破90億
– 2024年詐騙致澳洲人損失逾20億澳元
– 澳洲人對電動車興趣快速增長
– 澳洲穀物油籽布局亞洲市場
1
3月份澳洲消費者信心上升4%
西太銀行-墨爾本研究所消費者信心指數 在3 月份穩步上漲4%,從2 月份的92.2 升至95.9。
消費者信心的復甦始於去年下半年,然而在聖誕節和新年期間略有減弱,但在3 月份恢復了勢頭。
澳洲儲備銀行在2 月份降息的決定以及生活成本壓力的進一步緩解對這個國家的消費者信心提供了明顯的提振。調查細節顯示,勞動力市場前景普遍改善,信心顯著上升。
消費者信心指數回升至95.9,處於三年高位,僅比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數量相同100點的「中性」水平低4%。
西太銀行在公布這一最新調查結果時說:「儘管消費者信心有所改善,但仍有一些不安的跡象,尤其是圍繞國外形勢的發展。我們的3 月、6 月、9 月和12 月調查包括有關新聞回憶的額外問題。」
3 月份對調查詢問的回復顯示,雖然消費者發現國內新聞報道帶來的消息有顯著改善,但來自國外的新聞卻變得更加令人不安。從主題來看,關於「通貨膨脹」的新聞再次被消費者的記憶率最高,其次是「預算和稅收」、「就業」、「經濟狀況」和「利率」。
以通貨膨脹為例,在40% 的消費者中,有65% 的人回憶起有關該主題的新聞,其中65% 的人表示這很糟糕,而12 月這一比例為75%。
2
澳洲放棄申辦2030年英聯邦運動會
澳洲已排除了申辦2030年英聯邦運動會的可能性,但決心保持其在該體育盛會中的強國地位。
在維州因成本超支而撤回主辦權后,蘇格蘭最大城市格拉斯哥(Glasgow)將會舉辦縮減版的2026年英聯邦運動會,以挽救這一體育賽事。
英聯邦體育聯合會(前身為英聯邦運動會聯合會),正在尋求有意承辦2030年英聯邦運動會的城市,但澳洲不會參与競標。
「實際上對我們來說,2030年並不在我們的考慮範圍之內,」澳洲英聯邦運動會協會(Commonwealth Games Australia)會長菲利普斯(Craig Phillips)告訴澳新社。
「如果有政府表示『我們想申辦』,我們肯定會和他們談,但我們不會真正去追求這一目標。
「我們根本沒有主動聯繫任何政府,我們是有意這麼做的,因為我們不確定2030年是否真的適合我們。
「2032年布里斯班要舉行奧運會和殘奧會,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只是覺得2030年在時間上很困難。
「我們曾計劃舉辦2026年英聯邦運動會,這是我們(通向2032年奧運會)的「綠色與金色跑道」的一部分,但未能成功。
「但我們認為,從對商業夥伴的要求、對各級政府的要求來看,2030年有點太接近了。隨著奧運會和殘奧會的到來,這變得有點具有挑戰性。」
菲利普斯說,2030年英聯邦運動會可能會成為一個多城市或多國聯合舉辦的賽事。
明年的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會有10個比賽項目,少於2022年在英國伯明翰舉行的該賽事的19個項目。
自首屆英聯邦運動會以來,澳洲共參加了20屆賽事,並在伯明翰第12次榮登獎牌榜榜首。
自1994年起,除了英格蘭在2014年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位居第一外,澳洲一直名列英聯邦運動會獎牌榜榜首。
澳洲在伯明翰英聯邦運動會上參加的獲獎項目中,約有82%會繼續保留在2026年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的項目中。
菲利普斯毫不猶豫地預測澳洲明年會再次領跑獎牌榜。
「我們並不迴避它…..我們完全有信心我們能做到這一點,」他說。
「我們沒有設定具體的獎牌數,但我們的目標是在金牌和總獎牌榜上居榜首……並在儘可能多的項目中贏得獎牌。」
菲利普斯預計會有270至300名澳洲運動員參加格拉斯哥英聯邦運動會,其中約30%的運動員會參加殘疾人賽事。
包括代表團團長托馬斯(Petria Thomas)在內的一些澳洲官員上周在格拉斯哥評估了該市的英聯邦運動會籌備工作。維州政府向該屆運動會提供了部分資金。
該州政府向英聯邦運動會聯合會支付了3.8億澳元的賠償款,其中2億澳元直接撥給了蘇格蘭,以幫助其支付相關費用。
3
西澳臨時工附加費增加,薪資將迎來漲幅
西澳政府宣布,4月26日起,臨時工的薪資將迎來新一輪增長,臨時工附加費(casual loading)將從20%提高至25%。
西澳臨時工的薪資即將上漲,西澳政府周一宣布,臨時工附加費將在120個不同的獎項中提高。此次漲幅將把附加費從20%增加至25%,並於2025年4月26日起生效。
今年1月,州最低工資增加,所有21歲及以上的成年人在州內系統中的最低臨時工時薪提高至30.22澳元,這一變動緊隨其後。
此次漲幅是由西澳工業關係委員會(WAIRC)發布的一項通用命令(General Order)所規定,適用於「所有目前臨時工附加費低於25%的私人部門和地方政府獎項」。西澳政府表示:「此通用命令將取代任何提供低於25%的臨時工附加費的獎項規定。」
政府目前正在計算各個獎項下臨時工薪酬的具體數額,並表示包含新25% 附加費工資率的更新工資摘要將在4月初公布。
例如,隨著臨時工附加費的增加,一級理髮師每小時的工資預計將增加1.27澳元。這意味著該職位的臨時工時薪將從30.32澳元上漲到31.59澳元。如果一天工作8小時,將多賺取10.16澳元。對於管道工或燃氣安裝工來說,薪資上漲可能為每小時增加1.51澳元,臨時工時薪將從36.25澳元增加到37.76澳元。若一天工作8小時,將多賺取12.08澳元。
西澳工業關係委員會(WAIRC)網站表示:「請注意,部分西澳獎項的工資標準低於州最低工資。如果相關的西澳獎項工資低於最低標準,僱員必須按最低工資標準支付。」
除了州最低工資外,四個獎項的臨時工附加費已經是25%的基準工資,因此這些獎項不會受到4月臨時工附加費提高的影響。受影響的獎項包括:餐廳、茶室及餐飲服務工人獎項、商店和倉庫(批發及零售商店)獎項、金屬行業(一般)獎項以及職員(商業、社會及專業服務)獎項。
4
澳洲進口液化天然氣將推高國內價格
投資商和能源專家警告說,維州政府主導提出的液化天然氣進口承銷方案,將可能會推高國內天然氣價格,並給市場帶來政治干預的新風險。
聯邦能源部長和各州及領地能源廳長近日提出的一項方案,推動聯邦對進口液化天然氣進行重大幹預措施,旨在解決東海岸迫在眉睫的天然氣短缺問題。
然而,此舉面臨澳洲主要的天然氣管道公司APA 的強烈反對,該公司擔心支援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決定可能會引發本地天然氣價格的上漲。
這家天然氣基礎設施公司已經提出了自己的20 億澳元計劃,以比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更便宜的成本從輸送新來源的管道天然氣。
它指出,2024年澳洲冬季的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為每千兆焦耳17.81 澳元,澳放夏季平均價格為21.58澳元/千兆焦耳。
APA 表示,這與聯邦政府自己的《未來天然氣戰略》估計相比很差,該戰略估計能以9澳元至13 澳元/千兆焦耳的價格從蘇拉特( Surat )盆、納拉布里( Narrabri)盆地和比塔洛盆地(Beetaloo )向墨爾本輸送管道天然氣。
沃森(Adam Watson) 說:「我們知道,如果澳洲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它將為國內使用者設定天然氣價格。依賴進口液化天然氣意味著國內經濟的能源成本會大大增加,影響我們出口行業的競爭力,並推高小企業和消費者的能源價格。」
「這正是聯邦政府在2022 年為天然氣批發價格設定每千兆焦耳12 澳元上限時所要避免的。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只是讓我們回到了這一點。」
能源專家也發表了看法,他們擔心政府對液化天然氣進口的新干預可能會在價格控制、「大棒」干預的威脅以及出口「天然氣觸發機制」之後扭曲市場,如果當地出現短缺,可能會遏制昆州的液化天然氣出口。
5
2025年1月澳洲人現金提取總額破90億
澳洲儲備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1月,全澳現金提取總額超過90億澳元,較2024年1月的89.2億澳元略有增長,並遠高於疫情期間的現金提款最低水平——2020年4月的63億澳元。
在疫情之前的十年間,現金提取量一直在穩步下降,從2010年的每月130億元左右降至2019年的每月110億元以下。
然而,現金倡導團體Cash Welcome表示,澳洲人的現金使用水平保持穩定,但銀行卻仍在關閉分行。
該組織發言人Jason Bryce表示,自疫情結束以來,澳洲的現金使用量並未下降,但銀行卻在不顧民意的情況下,推動無現金社會。
「銀行與儲銀必須承認,澳洲人對現金的需求依然強勁,沒有跡象顯示現金將會消失。銀行想要的是一個無現金的澳洲,而不是企業或消費者……澳洲人希望擁有選擇支付方式的權利」。
Cash Welcome團體近日對儲銀總裁布洛克(Michele Bullock)的言論表示擔憂。布洛克在2月21日的國會調查中表示:「現金在澳洲可能只會再存在10年。」
她表示,全球趨勢顯示現金使用率普遍下降,特別是在北歐國家。她說,「這些國家的現金使用率比我們下降得更快,他們面臨的問題甚至比我們更嚴重。」
「我不認為有什麼因素能扭轉這個趨勢,現金正處於長期衰退之中。」
儘管如此,布洛克強調,RBA當前的重點是確保現金的可獲取性,確保零售商仍接受現金支付,並讓民眾能夠方便提取現金。然而,她也承認,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資助現金流通,因為銀行可能會將現金分發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如果不讓消費者買單,就必須找到其他方式來補貼這些成本,這將是一大難題。」她說。
根據澳洲審慎監管局(APRA)2024年10月發布的數據,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間,澳洲銀行分行數量減少6%,其中偏遠和鄉村地區的分行減少3%。
2017年至2024年間,全國分行數量下降41%,偏遠和鄉村地區下降36%。這一趨勢引發了對現金可獲取性的擔憂,尤其是在偏遠地區,當地居民前往銀行或使用ATM機的難度更大。
6
2024年詐騙致澳洲人損失逾20億澳元
儘管澳洲針對詐騙的打擊行動持續推進,並取得一定成效,但2024年澳洲人因詐騙損失的金額依然高達逾20億澳元。
根據國家反詐騙中心的報告,2024年澳洲因詐騙損失的總金額下降了7億澳元,降至20.3億澳元,較前一年下降了25.9%。期間,詐騙案件的報告數量也從601,803件下降至494,732件,減少了18%。
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副主席Catriona Lowe表示,當局對業界、政府與社區的合作努力持謹慎樂觀態度,並相信這些努力將持續減少詐騙受害者的數量。
同時,她注意到,2024年最後幾個月詐騙導致的損失有所增加。
「詐騙者是非常狡猾且動機明確的犯罪分子,我們可以預見他們會不斷創新,儘管我們在加強防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詐騙受害者所受到的影響往往會改變他們的生活,對心理健康和幸福造成負面影響。」
在各種詐騙類型中,購物詐騙是最常見的類型。2024年澳洲人在10,022起報告中損失了980萬澳元。
投資詐騙則在總損失金額上居首,澳人因此損失了1.923億,但這一數字較2023年下降了34%。
電子郵件是最常見的騙子聯絡方式,收到的報告數為90,819宗,但其中只有3,459人報告損失了金錢。相比之下,社交媒體詐騙導致更多人損失金錢,2024年有7,724宗報告,損失達6940萬澳元,比 2023年的7,706次報告有所增加。
電話詐騙的總損失金額最高,在2,179宗報告中,錄得1.072億元的損失。
國家反詐騙中心表示,業界、政府和社區的合作取得了顯著進展,成功關閉了超過8,000個詐騙網站,開發了阻止詐騙技術,並進行了社區宣導。2025年,國家反詐騙中心將探索人工智慧技術,主動掃描、識別並幫助打擊詐騙行為。
澳洲銀行協會會長布萊(Anna Bligh)表示,儘管澳洲在反詐騙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不可放鬆警惕。
「國際犯罪集團將繼續改變戰術,尋找新的偷竊金錢的方式。」她說,並強調,政府、銀行、電信公司、數字平台以及消費者都應該持續發揮作用。
聯邦政府已通過新法規來加強保護措施,其中包括對未能維護強大詐騙防禦的企業進行罰款,並對銀行、電信公司和社交媒體平台提出新規定,以保護消費者。
7
澳洲人對電動車興趣快速增長
隨著澳人對電動汽車了解的不斷深入,他們未來購車時考慮電動汽車的可能性正在顯著增加,這一態度轉變也為電動汽車在澳洲的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
市場調研公司Ipsos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儘管只有20%計劃在未來五年內購車的澳洲人考慮購買電動汽車,但在已經熟悉電動汽車的人群中,這一比例已經上升到了32%,這充分說明了公眾對電動汽車興趣的快速增長。
目前,僅有26%的澳洲人自稱對電動汽車有一定了解,不過有47%的人表示希望獲取更多相關信息。
而對於那些不考慮購買電動汽車的澳洲人來說,最擔心的是行駛里程(54%)和充電時間(53%)。
儘管大多數澳洲人每天的駕駛距離並不長,輕易就能達到許多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但他們對長途旅行和充電基礎設施的不足仍存擔憂。
此外,44%不考慮選擇電動車的人表示擔心電池起火問題,儘管研究已經證明電動汽車的起火風險並不高於內燃汽車。
NRMA保險公司行政總裁巴奇指出,該報告揭示了需要消除公眾對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焦慮、安全性和成本的誤解,應該加大對二手電筒動車市場的支持力度,通過政策和激勵措施,讓電動汽車更容易獲得,同時還應引入標準化電池測試,以增強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信心。
巴奇說,值得慶幸的是,現在市場上正湧現出更多經濟實惠的電動汽車車型,這將促進二手車市場的發展,讓更多人能夠負擔得起電動汽車。
另外,儘管電動汽車車主對其車輛的可持續性和成本節約表示信心,但許多澳人仍對此持懷疑態度,僅30%的人認為電動汽車最具成本效益,42%的人認為其最環保。
高昂的購車成本是購買電動車的主要障礙之一,現在澳洲市場4萬澳元以下的車型寥寥無幾,二手市場也相對有限。
不過,電動汽車較低的運行和維護成本使其在長期使用中更具吸引力,一輛平均每年行駛13,700 公里的汽車每年可節省1,000 元的燃料費用,如果在夜間非高峰時段充電,則可節省1,200 元。隨著電池技術的改進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前期成本預計將下降,從而提高電動車的競爭力。
報告還預測,未來電動汽車在澳洲的擴張將由年輕駕駛者推動,預計到2024年,電動汽車將佔輕型汽車銷售量的8%。
8
澳洲穀物油籽布局亞洲市場
根據最新研究,澳洲穀物和油籽出口商在亞洲市場中迎來了難得的機會,這得益於 該地區飲食習慣的「轉變」,從而推動了食品消費的增加。
據《先驅太陽報》報道,Rabobank的一份報告指出,隨著中國穀物和油籽進口放緩 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越來越富裕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可能成為澳洲穀物和油籽 產品的重要增長市場。
報告指出,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正在向西方飲食過渡,這包括增加肉類、乳製品、雞 蛋以及加工食品的消費,從而推動了這些地區的需求增長。
部分需求通過當地動物蛋白的生產滿足,另一部分則通過進口滿足,為澳洲的飼料 穀物出口提供了契機。
RaboResearch分析師Vitor Pistoia強調,澳洲的地理優勢使其相較於其他全球谷 物和油籽出口國更具競爭力。
隨著該地區人口和GDP增長,對小麥和飼料穀物的進口需求預計將穩步上升。
儘管南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大麥出口競爭激烈,但豆類產品顯示出強勁的增長潛力。
Pistoia提到印度收成和進口關稅的不確定性影響,但他同時指出,國際貿易關係 變化對南亞和東南亞的糧食需求可能產生重要影響。
Pistoia分析指出,小麥消費的動因各不相同,購買力、自給自足程度和進口法規 都在影響需求。
印度等自給自足國家有時也會成為進口國,這會為澳洲出口商帶來 重大機會,尤其是在印度取消進口關稅的時期。
在進口國中,孟加拉國雖然是顯著的小麥生產國,但仍依賴進口滿足80%的需求。
對於小麥進口國,尤其是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以外的國家,小麥消費增長 與人均GDP密切相關,這意味著經濟增長將推動穀物需求增加。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