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每吃一口這種食品,都離猝死近一步
都說「病從口入」,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成果值得大家警惕了。
該研究顯示,飲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攝入越多,過早死亡(因任何原因)的風險就越高。
這項研究涵蓋了24萬多人。
該研究的合著者、巴西聖保羅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公共衛生榮休教授Carlos Augusto Monteiro表示:「我們研究了30至69歲人群在攝入更多超加工食品情況下的死亡風險,這個年齡段死亡屬於過早死亡。」
研究指出:每當超加工食品在總熱量中所佔比例增加10%,早死風險就會上升近3%。
2009年,Monteiro首次提出「超加工食品」(ultraprocessed foods)這一概念,並創立了「NOVA食品分級系統」,按加工程度將食物分為四類:第一級:未經加工或極少加工的天然食物,如水果、蔬菜、肉類、牛奶和雞蛋;
第二級:烹調用原料,如鹽、香料和植物油;
第三級:由第一級和第二級組合而成的加工食品,如罐頭食品和冷凍蔬菜;
第四級:超加工食品。根據Monteiro的定義,這類食品幾乎不含完整天然食材,主要由「經過化學處理的廉價成分」製成,並常含「合成添加劑」,以增強口感、易於保存,並讓人上癮。
不過,美國消費者品牌協會(Consumer Brands Association)產品政策高級副總裁Sarah Gallo對此提出異議,認為這項研究具有誤導性,可能引發公眾誤解。
她表示,將方便、價格適中、保質期長的食品和飲品妖魔化,可能導致人們迴避這些本可提供營養的食物,從而降低飲食質量、增加食源性疾病風險,並加劇健康不平等。
不過,研究表明,即使只是每天增加一份超加工食品,也可能帶來明顯健康風險。
2024年2月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攝入超加工食品較多的人,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患上常見心理疾病的風險高出50%。而且:焦慮風險上升高達 53%
肥胖風險上升 55%
睡眠障礙風險上升 41%
2型糖尿病風險上升 40%
抑鬱或過早死亡風險增加 20%
這項研究將「超加工食品攝入高」定義為:每天僅多攝入一份或大約10%的比例。
2023年的研究則發現,增加10%的超加工食品攝入與上消化道癌症的風險上升有關。
據統計,澳人平均飲食中約有50%來自超加工食品,在一些低收入群體中,這一比例甚至更高 。
近兩年由於生活成本上升,許多家庭選擇價格低廉、易於儲存的超加工食品,如即食麵、加工零食和含糖飲料,而非新鮮蔬果和蛋白質來源 。
而為減少超加工食品的攝入,專家建議民眾:
優先選擇天然或低加工食品:如新鮮蔬果、全穀物、堅果、豆類、魚類和瘦肉。
關注食品標籤:避免含有大量添加劑、人工香料、色素、甜味劑和乳化劑的產品。
政策干預:澳洲公共衛生專家呼籲政府採取措施,包括限制超加工食品的廣告、在包裝上增加健康警示標籤,以及對高糖、高鹽產品徵稅等 。
大家在日常生活購物中,也應該小心選購自己每周採購的食品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澳洲辣媽聯盟,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