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突襲!工黨部長罕見「炮轟」政府規制
「在澳大利亞,建一套房子已經變得不經濟。」這句直白的話,出自現任澳大利亞住房部長克萊爾·奧尼爾(Clare O’Neil)。
作為一名來自工黨的部長,公開質疑繁複的規章制度,可謂少見。但她沒有選擇沉默。
她認為,造成當前住房困境的原因之一,正是聯邦、州以及地方政府在過去40年不斷疊加的規制體系。
一項一項的規定單獨看似合理,但結合在一起,就變成了一張密不透風的「紅色膠帶網」,擋住了住房建設的步伐。
她的目標非常明確:要通過聯邦政府的影響力,推動各州和地方政府重審建設與規劃的法規,重新激活已經陷入停滯的住房建設機制。
住房危機,是選民心中的「真火」
這場危機,並不是媒體製造的議題。早在上一輪聯邦大選時,選民對住房困境的憤怒是真實的。
雖然反對黨未能成功將這種情緒轉化為勝選籌碼,但政府清楚地知道,無法兌現承諾,就等同於失信整整一代人。
在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領導下,工黨贏得了多數議席。然而,克萊爾·奧尼爾清楚:權力越大,壓力也越大。
尤其是在這個議題上,任何「交不出成績單」的借口都不會被接受。
從「工業部」轉向「財政部」:住房政策的大洗牌
在這場政策轉型的背後,是一次靜悄悄但意義深遠的部門調整。政府將住房事務從工業部劃歸到財政部,顯示出對住房危機更高層次的關注與應對。
這項決策不僅是組織結構上的調整,更是在為後續大規模改革做鋪墊。克萊爾·奧尼爾透露,政府正在緊密參考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的研究報告,以摸清建築業生產力滑坡的根本原因。
數據顯示,在過去30年中,澳大利亞住宅建築業的單位勞動生產率下降了12%。也就是說,用同樣的時間和人力,現在能建的房子只有過去的一半。
左翼也開始質疑規制主義
克萊爾·奧尼爾並非孤軍奮戰。在全球範圍內,進步派也正在對自己的「規制情結」進行反思。
在美國,知名進步派評論員埃茲拉·克萊因(Ezra Klein)在其著作《豐裕》(Abundance)中直言,過度規制正在阻礙真正的進步,無論是住房、基礎建設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相關閱讀: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
奧尼爾的言論,正與這股全球左翼內部的「去規制」潮流形成了呼應。她要推動的不僅僅是住房行業的轉型,更是對治理方式的一次挑戰。
目標是120萬套住房,現實能跟上嗎?
工黨政府此前承諾,在2029年中期之前,在全國建成120萬套新住房,平均每年要完成24萬套。
可現實是,當前建設效率遠遠不及這一目標。反對黨和綠黨均指出,工黨至今沒有展現出完成這個目標的能力。
對此,克萊爾·奧尼爾回應:「這是一個大胆而雄心勃勃的目標,本就不該輕言放棄。我們不能再用40年前的方式造房子了,我們必須加速創新。」
首購族政策的核心承諾
她重申了工黨政府的選舉承諾:5%首付方案與10萬套首購專屬住房計劃。這一方案旨在為年輕人掃清買房門檻,同時推動更多開發商進入可負擔住房市場。
她直言:「我們最需要的,正是這些對於首購族可負擔的住房,而現在,這類項目往往因經濟效益不足被擱置。」
反對黨立場轉變:終於承認「供應」才是關鍵
在本屆任期初期,住房成為了兩黨爭論的核心議題。
自由黨住房事務發言人安德魯·布拉格(Andrew Bragg)近期也悄然改變論調,表示只關注城市邊緣地帶開發「非常不明智」,並承認應將重點轉向供應問題。
他同時提出,可以通過「胡蘿蔔加大棒」的策略,鼓勵各州政府達成建設目標。對於工黨提出的聯邦直接參与住房建設的方案,他用「瘋狂」一詞形容。
別讓年輕人繼續等下去
住房,不再是某個階層的議題,而是整個國家面臨的結構性挑戰。
從規章制度的整頓,到生產力的提升,再到財政資源的調配,每一個決策都將在未來幾十年內影響澳大利亞人的居住權利。
克萊爾·奧尼爾的「拆牆行動」,或許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重啟。她知道,時間已經不多了。
年輕人不再願意等待,而政府也沒有理由再猶豫。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星尚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