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澳洲工黨創歷史最多女性議員,卻遭內部質疑
在2022年大選后,工黨首次實現了「接近性別平等」的議會布局,這是在1994年設定女性配額制度后,數十年努力的階段性成果。
席位數字確實「好看」,但這是否意味著女性在政治舞台上已經站穩腳跟?研究指出:未必。
研究揭示:數字背後仍是男性話語權
悉尼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50/50 by 2030基金會」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對工黨內部的「席位分佈」與「權力架構」進行了深度審視。
研究發現:女性議員雖然人數增加,但真正掌握資源和決策影響力的,依舊是男性。
女性議員多被安排在「邊緣席位」,即競爭激烈、選情不穩的選區,很難形成持續影響力或晉陞空間。
相反,那些被視為「安全席位」——即選情穩固、可長期持有的選區,依然主要由男性把持。
權力結構:誰在核心,誰在邊緣?
報告特別指出:女性議員在黨內的「權力階梯」攀升困難重重。
她們在關鍵委員會、政策起草、預算分配等領域的話語權有限。
研究者指出,這種結構形同「只允許女性進入的酒吧,卻始終由男性掌控吧台」。數字平等並未轉化為實質權力。
換句話說,「配額」實現了門票平等,卻沒有打開權力大門。
案例佐證:新晉女性議員「進場即離場」
許多女性議員剛剛贏得邊緣席位,卻因下次大選即被擊敗而失去議會席位,難以積累經驗,也無法穩固政策影響力。
在選舉周期的不斷更替中,女性議員成為了「高風險資產」:她們是改變議會性別比例的工具,卻不是權力延續的主角。
結構性困境:從制度配額到實質改革
配額制度本意是推動機會平等,但僅有數字分佈遠遠不夠。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女性政客仍難以進入實權核心。
研究者表示:「真正的目標,不是讓女性『上桌』,而是讓她們能夠『主導餐桌上的對話』。」
公眾與黨內反響:沉默與期許
截至目前,工黨高層尚未對該報告發表正式回應。但越來越多女性政治人物、學者與公共事務觀察者,正在呼籲對權力結構進行深度改革。
她們認為:「政治的性別平等不能止步于檯面上的數字,而應觸及制度的每一個角落。」
划重點:這不僅僅是女性的問題
這場權力分佈的不均衡,不只是關於性別,更是關於制度設計、資源分配與代表多元聲音的能力。
研究者強調,如果無法在制度層面打破障礙,性別平等將停留在表面,而非現實。
數字,是起點;真正的平等,是參与、影響與主導。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星尚澳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