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政下的國籍危機與身份迷霧:誰在定義「我是誰」?
清晨五點,紐約曼哈頓唐人街一家小餐館剛亮起燈光,空氣中瀰漫著油條和豆漿的香氣。老闆娘阿玲坐在角落,面前攤開一張移民表格,種族一欄的勾選框像一道無形的牆:她是「亞洲人」,還是「其他」?筆尖懸在紙上,猶豫不決。
幾個街區外,市長競選海報在晨風中搖晃,佐赫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的名字被雨水暈染,他因16年前勾選「非洲裔美國人」而被推上風口浪尖。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的一紙備忘錄如暗潮湧動,可能讓百萬移民的美國夢化為泡影。
新政之下,一張表格、一項法律,真的能定義「我是誰」嗎?
法律的陰影:國籍剝奪的隱憂
2025年6月,美國司法部發布了一份備忘錄,指示民事司優先處理國籍剝奪案件。這項法律,起源於麥卡錫主義時期,最初用於追查通過謊言成為公民的前納粹支持者,如今卻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任何「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人——從暴力犯罪分子到販毒集團同夥,甚至在歸化過程中存在欺詐的人——都可能失去公民身份。據NPR報道,2025年第一季度,公民審查案件同比激增178%,其中63%涉及亞裔和拉丁裔移民。
想象一個人因為一張模糊的出生證明,或未披露的輕微犯罪記錄,就被剝奪幾十年的奮鬥成果。Elliott Duke,一位英國裔美國退伍軍人,2025年6月因未披露兒童性虐待材料分發的犯罪記錄,被撤銷公民身份,遣返回英國。在德克薩斯州的移民拘留中心,古巴裔護士瑪麗亞抱著女兒,淚水滑過臉頰:「我給美國納稅23年,現在他們說我的出生證明是假的?」她的聲音,代表了無數移民的心碎。
這項政策讓移民社區籠罩在不安之中。皇後區的街頭,越南裔水果攤主低聲討論著備忘錄,擔心一紙文件會毀掉他們的生活。《衛報》(The Guardian)形容這項法律為「懸在移民頭頂的利劍」。當法律試圖用冰冷的條文定義一個人時,它是否忽略了那些為夢想拼盡全力的普通人?
一張表格,承載的不僅是身份,還有無數人的希望與恐懼。
政治的羅生門:紐約市長候選人身份風波
幾個街區外,紐約市長競選的舞台上,一場關於身份的風暴正愈演愈烈。33歲的州眾議員佐赫蘭·曼達尼,出生於烏干達的印度裔美國人,因2009年申請哥倫比亞大學時在種族欄目勾選「非洲裔美國人」和「亞洲人」,被《紐約時報》點名,引發軒然大波。這份報道源於黑客泄露的申請數據,泄密者自稱「Crémieux」,一個反對平權行動的匿名人士,長期在X平台發布關於種族與IQ的內容。這份16年前的表格,成了政敵的武器。
曼達尼的背景複雜而獨特:他出生在烏干達,母親米拉·奈爾(Mira Nair)是知名導演,7歲移居紐約皇後區,2018年成為美國公民。作為社會主義者,他主張進步政治,若當選將成為紐約首位穆斯林市長。然而,這份申請表讓他陷入兩難。批評者怒不可遏,哈林區86歲的居民Marjorie在街頭抗議:「他根本不是黑人!他想偷走我們的歷史!」現任市長Eric Adams(非洲裔)也直言:「非洲裔美國人的身份,是一段血淚鬥爭,不是隨便勾選的選項。」
但也有聲音為曼達尼辯護。22歲的奈及利亞裔實習生Temisan說:「他出生在烏干達,選『非洲裔』有什麼錯?我覺得他懂我們。」曼達尼回應《紐約時報》:「我從未自稱是黑人,只是一個出生在非洲的美國人。」他解釋,種族選項的限制讓他選擇了多個選項,並在備註欄註明「Ugandan」。今年4月,他坦言「非洲裔美國人」這一說法可能有誤導性。
這場風波不僅關乎曼達尼,還暴露了美國種族分類的僵化。一個出生在非洲的印度裔美國人,如何在「黑人」或「亞洲人」的框框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競選巴士上,曼達尼凝視窗外,街燈在他臉上投下交錯的影子,彷彿訴說著身份的複雜。
身份不是一張勾選表,而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旅程。
身份的焦慮:從美國到全球
身份的困境,從未局限於曼達尼一人。在皇後區的移民局,來自140個國家的申請者擠在玻璃幕牆后。墨西哥裔清潔工卡門展示她的「美國身份拼圖」:一張有效期六個月的工作證、一份標註「Hispanic」的學生證、一張教堂發的「社區貢獻證書」。她苦笑:「這些紙,證明了我是個好人嗎?」在矽谷,印度裔工程師拉吉為子女入學,特意強調「第五代移民」背景,只為爭取更多機會。
這場風波還牽涉媒體倫理。《紐約時報》基於黑客信息的報道引發爭議。好萊塢製片人Franklin Leonard諷刺:「他們用黑客材料攻擊一個18歲時填錯表的候選人,到底在揭露什麼?」《田納西報》則批評:「這是在用種族主義者的材料抹黑一個進步派。」當媒體將身份爭議推向前台,是否也在放大社會的裂痕?
更深層的,是制度的局限。美國的種族分類,試圖用幾個勾選框概括複雜的人性,卻常常讓人無所適從。曼達尼的故事,折射出無數移民在標籤與真實自我之間的掙扎。正如一位匿名X用戶寫道:「我們給身份貼上標籤,卻忘了標籤背後跳動著活生生的人。」
尋找歸屬的路
競選巴士在夜色中穿行,曼達尼靠著車窗,窗外的街燈勾勒出他疲憊的輪廓。16年前,他在申請表上寫下「Ugandan」,試圖告訴世界他是誰。如今,那張表格卻成了審判他的證據。在唐人街,阿玲終於在表格上勾選「亞洲人」,卻仍不確定這是否定義了她的全部。
身份的迷霧或許永遠無法消散,但它提醒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法律可以剝奪國籍,政治可以放大爭議,但人性中的渴望——被看見、被尊重——永遠不會消失。在這個標籤盛行的世界,我們能否停下來一刻,去傾聽那些被框框掩蓋的故事?或許,真正的答案不在表格上,而在彼此的理解中。
你如何看待身份的標籤?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探討。
資料來源:• Newsweek, 「New York Times Responds After Zohran Mamdani Story Stirs Liberal Backlash,」 2025年7月6日
• CNN, 「Law used to kick out Nazis could be used to strip citizenship from many more Americans,」 2025年7月4日
• NPR, 「Denaturalization: Trump immigration enforcement,」 2025年6月30日
• The Guardian, 「US citizenship denaturalization: Trump memo,」 2025年7月1日
標籤:#身份認同 #移民政策 #美國大選 #種族爭議 #社會包容
END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峰哥讀世界,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