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守維:付小費見聞

2021年11月10日 13:52

作者:

記得赴美之前在時,國家外事部門一位女司長曾經介紹說,收小費的現象比比皆是,出門時要多準備一些零錢。到了美國一看,此話果然不假。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抵達紐約的第2天,旅美的堂弟約幾個同鄉在廣東人開的酒家請我吃飯,飯後他把找回的錢都給了服務員作為小費。我再留意其他的用餐者,他們有的把小費放在服務員的盤子里,有的乾脆壓在飯桌上。吃飯要付小費,這在匪夷所思,也令我首開眼界。

不僅吃飯要付小費,坐車、住宿、旅遊、理髮、美容,只要有為你服務的,你就得付小費。據了解,小費的幅度一般在帳單金額的10%到15%,但出手大方的人則沒個定數,他們甚至會大大超出這個幅度。如果有哪一位顧客少付了小費的,一般也不會被纏著要。可是一文不付的話,這會被看作對人家付出的勞動不滿意或不尊重。因為小費付出的多少,還往往與服務質量優劣緊緊聯繫著的。

有一天在洛杉磯吃飯時,給我們開車的施先生買了不少「藍帶」啤酒請大家喝,有人奇怪地問他:「你比誰都辛苦,要請也該我們請。」施先生笑著說「其實這些都是用你們的錢買的。剛才我帶你們到店裡買東西,店裡付給我小費,我就拿來買酒大家熱鬧熱鬧。」原來介紹購物,商店也會付小費的,這也許跟我們國內時下的「回扣」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費在美國還是許多打工族收入的一大經濟來源。工資部分是要上個人收入所得稅的,而小費就不在完稅之列。由於小費數額伸縮性很大,所以那些服務行業的服務員們都千方百計爭創一流服務,讓顧客稱心如意,捨得掏錢。在美國那些日子里,我們無論是坐飛機、住旅館、購東西、上酒家,還是周末旅遊,每個人都親身體驗到顧客作為上帝的那種溫馨感受。

只要有服務,那麼,付小費和收小費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但有時也會出現「例外」的情況。一次,我們坐大巴前往內華達州的拉斯維加斯城,同車還有的遊客,充當導遊的是一個弓背的老頭。老頭也是,講一口不太流利的普通話,說話時搖頭晃腦的,而且不停地眨著眼皮。但是人不可以貌相,一路上,老頭對我們這一車旅客的服務,可以說是細心周到、盡善盡美。從大巴上路起,他便給大家介紹沿途各處的地名和趣聞,而且總是臉帶笑容、不厭其煩地回答大家的提問;講累了,就給大家放一盒錄相帶,以調節旅途的疲勞。吃飯時,他招呼每一個人上桌,然後又是遞毛巾,又是端茶水,忙得滿頭大汗。甚至有人找「方便」的地方,他也是樂呵呵地前頭引路。臨上車時,他又提醒大家帶好物品,別丟了什麼。即便如此賣力為旅客服務,他也絕不吃旅客的一份飯菜,喝一罐旅客的飲料。大巴快到拉斯維加斯城時,沒想到弓背老頭髮話了:「請各位每人給我5美元小費。」話語直截了當,明明白白,這是我赴美以來第一次聽人當面要小費的。大巴上除了我們團組由美方接待單位統一安排外,其餘的有好幾個人持不同意見,他們的理由是費用已包在旅遊公司開列的項目之中,但爭歸爭,他們最終都無一例外付了小費。

美國是個繁榮的商業社會,自1992年起服務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均在50%以上。有經濟學家說,美國經濟是由服務業來支撐的,此言自有其道理。但我想,其服務質量之所以受到普遍的讚譽,是否也有小費這一利益驅動的原因呢?但不管如何,花點小費能得到優質服務,人們還是樂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