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錢鋼:「維穩」何時成為常用語?
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77人死亡,市政建設的弊病暴露無遺,民眾怨聲載道。黨政恐慌,緊急防範,「維穩」二字赫然見於媒體:
中共有許多如「維穩」一類的提法,是縮略語。如「黨建」是「黨的建設」,「整風」是「整頓作風」,「綜治」是「綜合治理」。「維穩」源自「維護穩定」。
穩定,針對社會動蕩而言。在混亂的文革後期,毛澤東提出「安定團結」,在社會矛盾尖銳化的八十年代,鄧小平先是沿用「安定」,后使用「穩定」一詞。1989 年2月26日,他對美國總統布希說:「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六四事件后, 他再次強調:「穩定壓倒一切」。這句話作為社論標題,出現在「六四」一周年的人民日報。
「穩定壓倒一切」是中國反改革的保守派喜歡的口號。但鄧小平在使用這個提法同時,仍強調改革和發展。江澤民和胡錦濤接棒后,都需要在「穩定」、「改革」和「發展」三者間把握平衡。「穩定壓倒一切」這種烈性提法,江澤民在十四大、十五大政治報告中沒有使用,寫入了十六大報告,到十七大,胡錦濤政治報告中沒有這個提法。但在2009年夏新疆烏魯木齊事件后的一段時間,它在媒體上一度升溫。
「維穩」(維護穩定)、「處突」(處理突發事件),原是武裝警察部隊的內部習慣用語。2002年,《人民日報》刊登一幅有關武警的圖片,說明文字中用了「維穩」,這是「維穩」在《人民日報》的首次亮相。這個新詞的熱度,2008年、2009年連續飆升,2010年、2011年都處在峰值。
一個武警用語,就這樣成為黨政官話。「維穩工作」、「維穩經費」、「維穩辦」(辦公室)、「維穩電話會議」……甚至有「維穩保證金」——海南省澄邁縣規定,基層黨支部書記每月工資要扣除150元「維穩保證金」,維穩工作做好了,年底發還,否則轉為罰款。伴隨這些維穩詞語,中共內部以政法委為代表的維穩集團,日趨坐大。
《人民日報》甚至將「維穩」一詞用於國際事務:
胡錦濤執政的十年,被稱為「維穩十年」。這十年,政治改革停滯,權貴集團劫持黨政、經濟,國力激增的同時,民眾付出沉重代價,社會不公加劇。面對愈演愈烈的維權抗爭,當局不斷增壓,用中共官員的話說,叫「保持高壓態勢」,流血事件接連發生。在2012年7月的什邡事件中,當地政府動用了震爆彈對付民眾。
學者、作家笑蜀認為維穩體制「在很大程度上繼承無產階級專政和階級鬥爭為綱的紅色衣缽」,使「整個國家,進入了非常態治理的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而且維穩從被動轉向主動,「被動的維穩,不過是對社會零星抗爭的應激性反映。主動的維穩,則是權貴分贓體制的政治近衛軍,是對社會的系統攻擊乃至全面控制。」他指出,「非常態治理的維穩體制,是實際上的戒嚴體制,即准戰時體制,使整個國家長期處於緊急狀態,風聲鶴唳,一夕數驚。而越是在這樣的緊急狀態下,越趨向高度集權,公權力越是不受約束,也就越是加劇社會緊張。」(笑蜀:《組織化維權:告別維穩時代的必由之路》)
胡錦濤在上任之初已經看到了日益深重的社會危機。他在2004年提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幾乎成了僅次於「科學發展觀」的又一面旗幟,媒體的宣傳曾鋪天蓋地。但這個提法,由強而弱,傳播的疲態十分明顯。
「和諧社會」和「維穩」的傳播強度趨勢比較,形象刻劃了胡錦濤的現實處境。
薄熙來事件后,中共政法系統受到詬病。十八大將如何論述「穩定」,值得觀察。從政治話語的角度,其觀察點是:
「穩定壓倒一切」會不會出現在政治報告中?
「維穩」會不會出現在政治報告中?
這兩種提法只要出現,就標誌中共將延續維穩路線,繼續對社會「保持高壓態勢」。
如未出現,需要注意如何論述「維護穩定」或與社會穩定相關的議題,觀察有無變化調整的徵兆。
來源:阿波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