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 夜話中南海:習近平:靠制度優勢打贏貿易戰
特朗普與習近平(AP)
關於美中貿易衝突的最新消息是,中國商務部網站于北京時間2019年05月10 日12點03分發布《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美方正式實施加征關稅發表談話》。全文如下:「美方已將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上調至25%,中方對此深表遺憾,將不得不採取必要反制措施。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正在進行中,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通過合作和協商辦法解決存在的問題。」
這意味著我們在本專欄上篇文章中所引述的人民日報社旗下的環球網胡錫進撰寫的社評《面對美方波動,最好的回答是淡定》確實是再次號准了聖上習近平的脈搏。胡錫進在這篇社評中說道 :打打談談,即使談判破裂,美國全面加征關稅,也不意味著談判的大門從此關閉。美方極限施壓,恰恰表明美方對早點達成協議其實很著急。越是在這種時候,中方越要保持定力。中美貿易戰的「發燒」再高一度,多燒一會兒,未必對中國在戰略上就是很壞的事。在我方受損失的同時,美方也將在增加損失的過程中多積累一分教訓,之後若能達成貿易協議,反而會更穩固。
胡錫進文章中的這一段,特別是其中「越是在這種時候,中方越要保持定力。中美貿易戰的『發燒』再高一度,多燒一會兒,未必對中國在戰略上就是很壞的事」的說法,興許就是引述的習近平原話,至少是對習近平就中美貿易談判問題內部指示的準確發揮。
劉鶴周四在華盛頓接受中國的中央電視台採訪時說:「我這次來頂著壓力就是表示中方最大的誠意。而且我們想坦誠、自信、理性地解決我們面臨的一些分歧或者不同。我認為是有希望的。」
劉鶴這裏所說的「希望」指的是本輪談判還是未來的某日某天,胡錫進也已經在其環球網的社評中分析得很清楚:「美方已經點燃了貿易戰進一步升級的導火索。而它的這一冒險行動是在北京已經宣布中方代表團將在9日赴美磋商的情況下做出的。華盛頓在手段匱乏時就搞這種極限發作,它希望會產生震懾效果。華盛頓一定以為中方代表團會急急忙忙趕赴美國解釋,抓緊每一分鐘扭轉局勢。但中方代表團反而比原計劃推遲一天前往美國。這就是中國人表達意志的方式。中美星期四將在華盛頓舉行的第十一輪『最後談判』看上去很像是一場「鴻門宴」了。一邊是嘶嘶作響燃燒著的導火索,一邊與中方繼續談判,這種場景真可謂開了貿易談判史上從未有過的先河。
很多人都會問:都這樣了,中國代表團還去美國幹什麼?其實這個問題也可以同樣提給華盛頓,甚至更適合提給它:都這樣了,幹嘛還要邀請中國代表團來?回答很簡單:中國仍想達成協議,美國同樣也很想達成。但是雙方直到此時就是邁不過最後的分歧。看來中美都做好了從所謂「休戰談判」轉入『邊打邊談』狀態的思想準備。」
至於經過了未來一段時間里的「邊打邊談」過程中,贏家最終會是哪一方,按照德國之聲相關新聞中引述 的德國科隆經濟研究所(IW)的學者魯舍(Christian Rusche)的話說:現在美中兩國之間的局面,就是經典的”膽小鬼博弈”,誰先示弱誰就輸掉整場較量。「中國要麼接受不利的條款、作出讓步,要麼就準備好面對衝突升級。哪個選項的損失更大,北京當然會仔細權衡,但是要是現在就作出讓步,那美方將來肯定還會提出更多要求。所以有可能中國會先任由衝突升級,晚些時候再去尋求與美方的共識。」
被德國之聲在同一篇報道文章中採訪到的在中國金融學者賀江兵認為:北京手裡其實已經無牌可打,而美國手中卻依然有不少牌。他對德國之聲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從美國的年進口額只有1300億美元,出口額卻有5000億美元。「出口額相當於3萬多億人民幣,佔中國經濟總量相當大的比重了。所以貿易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大。」
在中國大陸之外的評論聲音中,持與如上賀江兵先生相同相近觀點的占多數,比如我們自由亞洲網站上也已經討論了「關稅戰下 美中兩國誰受傷最重?」的問題,相關報道文章中說:美中貿易戰加劇,大陸官方經濟學者指會兩敗俱傷,但問題是哪一方受的傷害最大呢?從客觀經濟數據看,可謂一目了然。從最新統計數字來看,屬於出口型經濟的中國,去年對美國的出口額超過4700億美元,雖然占出口總額接近2成,但在對美貿易所得到的順差,卻佔中國總體順差八成以上,即是如果沒有了對美貿易順差的貢獻,中國成了貿易逆差國,也就是喪失了賺取外匯的能力。另外,民間有經濟學者粗略統計過,目前中國在出口製造業工作人口大約有一億人,加上這批工人的親屬,與及相關配套行業,如果出口貿易受到打擊,受影響人數達到四億。路透社引述分析師指,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中國的損失最高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6%, 遠超美國的0.2%。美國把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上調至25%后,專家相信,對中國GDP的拖累將升至0.9%。
而持與如上截然相反觀點的代表作,則是胡錫進的環球網昨天才發表的最新社評《《中國不喜歡貿易戰,但我們能承受它》。該文中說:一旦出現美國全面加征關稅的最壞情況,將會對中國的經濟運行產生一定影響,對這種影響既不能無視,也不能誇大。按照華盛頓的威脅,美國最終將對近6000億美元的所有中國輸美商品都加征25%的關稅。在實際情況中,這肯定做不到。而且一些產品即使加稅,也不意味著就不能賣到美國。如果其中有一半商品無法向美國出口,這個估計已經是很高的。
中國的對美出口約佔中國全部出口的16%。也就是說,美國全面加征關稅後,在很糟的情況下可能有8%的中國出口產品需要轉換渠道消化。有經濟學家分析,其中的一半消化掉有很高概率可以實現。這樣下來,中國會有4%的出口受到影響。由於出口對中國經濟拉動的份額一直在下降,這種影響轉化成GDP以後,肯定是很小的百分之零點幾。
2019年2月21日,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帶領的美方談判人員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帶領的中方談判人員在華盛頓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大樓進行貿易談判。(AFP)
對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征10%的關稅,和將全部中國商品加征25%的關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國從中國的進口超過其總進口的1/5,中國人不妨試著想一想,如果我們的政府將超過1/5的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會對中國經濟的運行方式和老百姓的生活產生多大負面影響呢?
進口產品的物價將上漲一截,很多企業和商業銷售者需要緊急更換供應商,這會是一個惱人的混亂過程。美國市場的大量電子商品、運動器械、玩具、寵物用品、各種自行車和兒童車的大部分都要在去年漲價基礎上再漲價,聯邦政府多了關稅收入,老百姓卻要更多掏腰包,想想會有多少抱怨聲。
中國不會不做出反應。首先美國農民將看不到恢復對華出口的希望,在美國生產的汽車和普通機械設備再難向中國出口,正迅猛增長的美國對華服務貿易出口也將陷入困難,美國的能源產業振興計劃將失去向中國出口的動力。
上述分析大體是將美對華關稅戰影響進行滿格評估來計算的。但美國政府真的能夠把全部中國輸美商品都加征關稅,並且維持一年以上的時間嗎?非常難。
胡錫進在這裏特別提到了「一年半以上的時間」,當然是指到明年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時間。
胡錫進在他的社評中還說:現在美國兩黨都支持對華強硬,但新的大選很快將拉開帷幕,到時候「愛國」是大家的,搞亂美國經濟、惹惱消費者的責任卻會全部推給共和黨政府。這幾天美國豆農協會和工業委員會已在強烈要求政府抓緊與中國達成協議,帶著全面對華貿易戰參加爭取連任的競選,將是共和黨巨大的政治風險。在與中國達成協議之前,華盛頓與歐洲、日本等大經濟體開展強勢談判的計劃將幾乎無法實施。加上朝鮮問題也陷入僵局,伊朗局勢異常緊張,美國現政府引以為傲的攻勢外交將出現四處碰壁的形勢,它會成為選戰中的笑柄。
胡錫進非常樂觀地認為:「中美全面貿易戰是非理性的,美國政府是它的發動者,華盛頓不是不想與中國做生意了,而是拍腦袋認為它可以任意決定美中貿易的規則,並向公眾許諾通過極限貿易戰實現中國讓步更大、對美更有利的貿易方式。而如果貿易戰一直打到2020年美國大選,美國方面顆粒無收,付出的全是代價,金融市場嚴重動蕩,那的確將是經濟史上最大的政治笑話。」
中美兩國元首在阿根廷就中美貿易問題進行會談。(美聯社)
相對於美國面臨的「政治風險」,胡錫進認為 中國是美國「極限施壓」政策壓不倒的一座山。中國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在困難面前保持團結的巨大體制優勢,我們完全有能力最大限度地消化、管控好對美出口減少帶來的損失。如果美國政府忘乎所以,拒絕實事求是地處理中美貿易糾紛,那我們就只能很遺憾地把上面所說的政治笑話送給美國現政府了。有能力做到這一點,中國人是很有把握的。我們不想和美國打貿易戰,希望早點達成協議。但是華盛頓不該逼我們打。非要搞到「誰怕誰啊」的那種境地,中國真不是華盛頓當前政策圈以為的那個中國。中國政府迄今沒有對美方說過狠話,但我們是唯一把與美國的貿易戰打到兩三千億美元水平的國家。如果美方想見識這個東方大國的耐力,那麼請便。
本月6日香港《南華早報》的報道文章引述「知曉內情的消息人士」的話說:中方談判團隊呈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協議提案中包含了更多承諾的建議,但談判團隊提出的這些建議被最高層否決了,習近平告訴談判團隊:「我會對所有可能的結果負責。」
所謂「所有可能結果」,當然是包括了好結果和壞結果 。外界其他媒體在轉述這則報道內容時又把「負責」兩字引申為「負全責」。
這句「我會對所有可能的結果負責」一句,很不像是一個獨裁統治者對下屬說話的口吻。試想,習近平在前年中共召開十九大和去年三月召開全國人大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在恢復中共政權的最高領導人事實上的終身制的前提下,成功令自己的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及總書記職務都是「全票當選」,從此之後他的任何一位下屬,包括李克強在內的全部政治局常委和劉鶴在內的全部政治局委員在他習近平面前都只有唯唯連聲的份兒,不可能對習近平的要求和指示發出半句質疑,所以也就不存在一個習近平是否要在部下面前承諾為可能出現的不好結局「負責」或者說「負全責」的語言環境。
而筆者聽說過的習近平不久前對中美「貿易僵局」的指示內容是「時間在我們這邊,只要我們保證做到臨陣不慌,談判拖得越長,和一盤散沙似的美國統治集團相比,我們的制度優勢就越明顯」。
這個所謂的「制度優勢」就是胡錫進的社評中詮釋出的「中國有黨的堅強領導,有在困難面前保持團結的巨大體制優勢」。
(文章只代表特約評論員個人的立場和觀點)
來源:RFA 版權歸RFA所有,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