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資深記者:為阻更大政治風波 中共可能會為六四平反

【希望之聲2020年6月5日】(希望之聲記者楚雲珒綜合報導)31年前,中共在天安門廣場用坦克和子彈向手無寸鐵、和平請願的學生們開槍、碾軋震驚世界。然而六四血案后,西方國家卻未能認清中共的邪惡本質,對其人權問題聽之任之,讓貿易與人權脫鉤。而中共隨著越來越強大,對人權的踐踏也愈加嚴重,至今仍對六四事件以「反革命暴亂」定調。不過1989年在天安門親眼見證六四事件的美國記者孟捷慕(James Mann)表示,中共可能終有一天會改變對「六四」的評判,但那很可能是為了阻遏更大的政治變革發生。
據美國之音報導,孟捷慕曾任美國洛杉磯時報前駐北京記者站站長,1989年中國發生學生運動時,才從北京回國2年的他,再次被派往北京協助報導。
孟捷慕表示,「六四事件」」不僅是中國的一個轉折點,也是美中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因為在六四開槍后,美國朝野沒想到中共政權後來居然得以穩固。
他說,天安門事件也導致美中之間聯合對抗蘇聯的這種「心照不宣的聯盟」發生根本的改變。事後,美國總統老布希(George H. W. Bush)政府在國會壓力下對中國採取了一些軍事制裁措施,但是出於對蘇聯的戰略考慮,他們一直避免對中國進行更多的制裁,甚至試圖與中國保持秘密的接觸。
但不管是支持與中國儘可能多保持聯繫的行政當局,還是反對這樣做的國會議員,當時都作出「中共統治持續不了多久」的錯誤判斷。
孟捷慕說,「事實上,當局對六四的鎮壓強化了他們的執政地位」、「它使他們(中共)看到,如果他們放鬆控制,結果會發生什麼。」
孟捷慕指出,在「六四事件」之後的25年裡,美國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使貿易與人權脫鉤,又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兩國貿易關係不斷加深。如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軍事上甚至成為美國的潛在對手,「美國的決策者是否對當初的做法有些後悔呢?」」
美國養大了中共
自1972年尼克鬆總統訪華后,美國在政治、軍事、經濟、金融、教育、科技等領域向中共輸送了多種形式的重要支持,包括政治背書、巨額資金、先進技術、交流合作等。事實表明,如果美國不支撐中共,不向其開放市場,中共根本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
1989年六四事件爆發后,中共的惡行令全世界震驚。希望連中抗蘇的美國朝野爭執激烈,一些美國議員基於人權問題,提出議案要求取消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或對其延長附加條件。可是隨後隸屬民主黨的柯林頓上台,延長1994年至1995年度對華最惠國待遇,並決定將最惠國待遇與人權問題脫鉤。2001年中共在美國的力挺之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加入WTO后,中國GDP翻了9倍,逐步發展為製造業和出口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1年12月27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命令,正式宣布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這項命令于次年1月1日生效。
1972年中美關係剛剛恢復時,雙邊貿易額只有1,288萬美元。2018年,據美國官方統計,雙方貿易總額為6,600億美元左右。這一年,美國向中國出口1,201億美元貨物,進口了5,396億美元貨物。目前,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
六四事件至今已經過去了31年,中共如今對人權的迫害不但沒有絲毫改善反而變本加厲,而西方國家往往為了利益而選擇忽視人權。2019年習近平給六四事件定義為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和反革命暴亂。
但孟捷慕認為,中共政府最終可能會為六四平反,這樣做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阻遏更大的政治變革發生。就有如1970年代,鄧小平稱毛澤東不是100%的正確。
孟捷慕雖不認為中國未來有可能重演如同「六四」般的大規模群眾運動,但他指出,隨著手機等通訊技術的發展,中共當局面臨一個更大的威脅,就是如何使得發生在某一個地方的事件不被迅速地傳播開來。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