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中國網路圈套》失控

2025年05月15日 18:29

轉自:新世紀,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歐陽風 Matters 20250513

那些認為中國正踏上民主轉型,以及科技能扮演民主推手角色的樂觀觀點,早已不復存在。通訊科技顯然已成為威權主義的一股助力,它是專制政府手上的棍棒,而非帶來開放的麥克風。

失控

二○一九年十月一日,雷根認為民主正在崛起的三十年後,坦克再度於天安門廣場上滾動前進,一萬五千名士兵闊步往前。這場典禮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彰顯並告訴世人,誰才是握權控管者。領導人穿著風格的服裝,站在開頂禮車上校閱飛彈、無人機與數百件其他的軍事裝備。他告訴揮舞國旗的群眾:「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我們偉大祖國的地位。」

裝配了人工智慧的中國監視器正在監視群眾,通路顯示當地顧客的一舉一動,而中國的電信業三巨頭聚焦於服務首要客戶——。它們的網路以超高畫質影片傳送這閱兵典禮,協調煙火秀的施放時機。中國的國營媒體透過衛星、有線電視及網際網路,以多種語言向全球各地播送這場閱兵典禮。中國的北斗衛星近乎完美地同步化,引導閱兵隊伍中的數百個軍事裝備。

那些認為中國正踏上民主轉型,以及科技能扮演民主推手角色的樂觀觀點,早已不復存在。通訊科技顯然已成為威權主義的一股助力,它是專制政府手上的棍棒,而非帶來開放的麥克風。當中國的數位絲路更進一步延伸時,看起來像是由高度中央集權所指揮的一群,它們以一致的步伐行進,如同閱兵隊伍中的士兵。當然,這是中國領導人想要世界看到的面貌。

這些面貌令人驚憂,但網路之戰才剛開打呢。通訊科技本身不是良善或邪惡的力量,它只是一項工具,但先前的誤判已經使華府對通訊科技的信念從樂觀轉向悲觀,甚至可能因為焦慮、憂懼而變得偏執。中國顯得無處不在、團結、總是掌控一切。當大家在遲來、恐慌的重新評估時,很多人忽視了中國的弱點和的長處。

其實,軍事化的慶祝活動掩飾了中國官員的恐懼。中國在國慶之前,對網際網路通路的管制嚴格到就連中央所屬的、中國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都抱怨:「我們國家並不脆弱,我建議我們應該開啟一扇通往外國網站的窄門。」但胡錫進後來刪除了這則評論。北京慶祝建國七十周年之際,香港到處都在示威抗議,中國官方指責這都是在背後煽動,附和資訊戰戰略家沈偉光多年前的論點。

弔詭的是,中國技術能力進步的同時,中國官員對於網路感染力的恐懼也有增無減。的門徒、中央員會秘書長陳一新提出警告:「互聯網日益成為各類風險的策源地、傳導器、放大器,一件小事情都可能形成輿論漩渦;一些謠言傳聞經煽動炒作,極易使『茶杯里的風暴』驟變為現實社會的『龍捲風』。」他稱此為「聯動效應」。

建國七十周年閱兵典禮的三周後,勇敢的公民新聞工作者德被拘捕。通訊技術已把貓捉老鼠遊戲的優勢,進一步推向他的敵人。李新德想方設法躲避駭客及審查者,他的網站域名一年改了六十次。李新德最近調查報導的是,涉及天津某個公安局的腐敗情事,報導一刊登就立即遭到刪除,在微信及其他網站上的無數轉載也被清除。二○二一年一月,李新德被判刑五年,但當權者可沒就此收手,李新德的兒子也遭株連,被判刑一年。

這些行動令人寒顫,但也暴露了中國數位威權主義的裂縫。中國政府的工具箱雖強大,卻也未能消除李新德報導的每一則案例,甚至其他部落格轉載了他的報導。中國政府的數位工具也沒有強大到,足以減輕中國當權者的害怕,他們再度訴諸舊式的羈押與恫嚇。最能說明問題的一點是,中國當局因為害怕而做出的反應,根本與它認知的威脅不成比例,「我不是要推翻政府,我不是要推翻的統治。」李新德解釋。中共公開宣稱要反貪腐,李新德的工作其實是在幫助他們推動這目標啊。

中共對於自己認知到的威脅做出了激烈、但雜亂的反應。它急於監控一切,已經超出自己對所見所聞做出理性判斷的能力。它急於部署監控設備,早已創造出紊亂不一的地方系統,而不是建立出統一的全國制度。這不僅浪費資源,也引發中國人民對個人資料安全性的疑慮。在這片混亂中,一個監控產業體系欣欣向榮,這些生產監控器材公司的技術雖更進步了,但往往承諾多過實踐,尤其是在外國市場上。

中國公司在海外營運時,面臨的協調、挑戰更多,因為來自中央的監督變少了,而且,外國政府也有自己的優先要務。中國政府把課題升高,但通常沒有提供詳細的前進指令。例如,習近平指示透過一帶一路,打造「智慧城市」——這是用建立數位基礎建設來促進城市地區的泛詞,但中國技術專家毛文傑(James Mulvenon)及他在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的同事指出,中國政府似乎並未向中國公司提供,如何在海外推動這些計畫的相關高層指引。

在海外實地就能看出這種欠缺協調與督導的情形。華為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馬巴德(Islamabad)推動一項旗艦計畫,但它安裝的中國制監視器有半數故障。中國公司幫助在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市郊,建立了一座花了數十億美元的高科技中心,但似乎沒有幾家公司熱切於進駐。一條由中國鋪設、從非洲喀麥隆共和國延伸到巴西、長達六千公里的海底電纜,迄今使用率極低;且對喀麥隆的發展前景沒帶來什麽助力,只增添了該國的負債。這些與其他紊亂無章、不相關聯的工程,非但沒有創造出網路效應,很可能最終成為耗費龐大、回報甚低的白象工程。

中共的偏執可能對中國全球網路野心構成最大挑戰。中國的堡壘式網際網路,意圖把中國與世界隔離開來,但這傷害到創新,且限制了中國與外國網路連結的能力。排名全球網路連結度最高的中樞城市中,沒有中國大陸城市,這些中樞城市全都有開放的網際網路資料交換中心,這是中共領導人仍然害怕的模式,他們面對的難題是:想要愈高度的國際連結,就得放棄一些掌控。

反觀美國對於和外國連結的開放性,為自己提供了巨大的商業與戰略優勢。全球的網際網路流量有四分之一流經美國,這其中包含目的地為中國的國際網際網路流量的六三%,美國情報部門官員稱此領先地位為「巨大的主場優勢」。全球最大的海底電纜網路,為美國的金融中心和科技公司提供動力,亞馬遜網路服務公司(AWS)、微軟及谷歌這三家公司,合計囊括過半的全球雲端服務市場。這些優勢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因為自網際網路發明以來,美國一直是在位的網路強權。

美國可以在未來市場上,採取利用其長處與優勢的進攻戰略。美國的私人企業部門正在開發中市場,推行可以顛覆中國優勢的技術,包括提供全球寬頻的低軌衛星。藉由領導夥伴與盟友的結盟,美國可以一方面發展與保護敏感技術,同時也向開發中世界提供更多,藉此建立關鍵多數,對抗中國的規模。當然,成功不是可以便宜行事或輕易贏得的,這將需要和歐盟及印度建立橋樑,基於共同利益及它們本身渴望,建立合作關係。

美國不僅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也遭受反應過度危險的威嚇。華府目前採取更防禦的姿態,對國內網路、網際網路交換中心和海底電纜採用更詳審的態度。在中國的持續擴張活動,以及中國公司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合作、間諜、網路攻擊等劣跡斑斑之下,美國政府想做出更多保護的姿態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美國也必須考慮每一個決策,可能如何影響自己在全球網路中的地位,這些後果未必如同乍看之下的那般簡單明了。想要取得正確、適當的平衡,首先得了解我們是如何走到目前這步田地的。

——網友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