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來看「大悉尼規劃」,真的能讓悉尼更加偉大嗎?

2018年04月26日 10:46

來源:財經見聞

前    言

悉尼,澳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自然與人文齊飛、美景與文化共存。悉尼繁榮昌盛在國際上一直讚譽有加。就是這樣一座誘人的城市,引起了世界上很多高凈值人群移民。近年來,悉尼的人口增長過快,交通擁堵,房價飆升,也引起了許多人的不滿。

為了應對這一問題,在2016年底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項目草案-《Greater Sydney》。該草案長達170頁,9個大章節,可以說是澳洲政府有史以來最長的一份官方報告了。

在這份草案文件中,政府將大悉尼分為三個主要城區,規劃的主要目的是在於更有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居民住房可負擔能力、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實現平衡發展,進一步改善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這三個城市分別是:Eastern Harbour City(東部海港城),(中部河流城)和Western Parkland City(西部綠地城)。

大悉尼委員會針對這個一分為三計劃給出的理由是:能夠更有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居民住房可負擔能力、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實現平衡發展,進一步改善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

此外委員會還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30分鐘生活圈」,所謂的「30分鐘生活圈」指的是加大當地的公共交通服務設施,讓更多居民可以更快速的往返于公司和住宅間。

閱讀導航

一、計劃發展初期現狀

二、宜居性不等於住房建設

三、基建計劃資金不足

四、可持續發展難實現

計劃發展初期現狀

據該計劃公布不過區區兩年不到的時間,但是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那麼從這一計劃公布到現在,政府到底做了哪些工作。

就目前來看大型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主要有兩樣:第一件應該是區的輕軌建設;第二件事情就是機場的建設計劃公布。


計劃都能夠如期實現嗎?

以當前正在建設的悉尼市輕軌線為例子。據《澳洲財經見聞》先前報道,備受爭議的悉尼輕軌項目的完工時間至少要比原計劃晚一年,新南威爾士州交通部長Andrew Constance已證實消息屬實。這條從中央商務區通到的輕軌原計劃於2019年竣工。但近日,承建財團ALTRAC通知新州政府,新的完工日期為2020年3月。

除了延期之外,新南威爾士州審計局還在近期關於該項目的報告中對於運營成本激增進行了簡單介紹。交通部發言人表示,輕軌的資本和運營成本比原計劃增加了近10億,此外報告中還指出,該項目的估計效益從商業策劃案中所預計的40億澳元降至30億澳元,下降了25%。

從目前來看,這個基建項目被稱作是「爛尾」工程也不為過,不僅僅給中央商務區的通勤人士帶來很大的麻煩,也造成了沿街商鋪重大的經濟損失。不禁讓人產生思考:這個工程是不是一開始就是錯誤的。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單單一個項目就全盤否定該長期計劃,但是該計劃中是否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方面呢?這個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澳洲財經見聞》在這裏,就為大家盤點一下該計劃的幾大不合理因素。

宜居性不等於住房建設

可宜居性的概念,聯繫著交通,房屋,社會經濟及政策等各方面:交通方面,不單隻講求交通網路的建設,亦著重交通的選擇性;房屋方面,不只講求可負擔的房屋,亦關乎房屋政策是否公平;社區方面,不單講求設施供應是否足夠,更重要的是對市民心理需要的支援。

而在2056計劃中,委員會主要將悉尼未來的宜居性建立在新增住房供應量上面,則顯得過於單一化。

當然住房的缺口當然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畢竟人來了,卻沒地方住,何談宜居?

「不過拋開人口因素不談,澳洲政府對土地開發、供地面積及開發規模等方面的限制,也是導致市場一直處於「供小於求」局面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簡而言之,目前住房供應的不足,很大程度上是受制於多方的因素,並不單單是因為規劃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部分反對價值徵收稅(value-capturing taxes)的開發商對大悉尼委員會的城市計劃草案感到憂慮。城市發展研究所UDIA的新州主管史蒂夫·曼恩Steve Mann擔心,政府可能會對房屋業徵收新的稅費以資助基礎設施建設,而這會導致住房成本增加。

在目前的區劃中,政府還要求開發商留出5-10%用作經濟適用房。這看似為低收入人群提供了福利,但是在實際上增加了新開發市場的住房成本。而在2008年,隨著稅收和費用的增加,悉尼的住房供給跌至13,000的紀錄低點。不僅沒能增加供應,開發商反而不願意新建房產了。

基建計劃資金不足

悉尼是澳大利亞連接全球經濟的門戶,也是世界二十大經濟城市之一,未來非常有希望成為前十名。為了保持競爭力,悉尼城區間需要良好的連接起來,在正確的地區創造就業就機會,發掘技術性人才。

「簡而言之,就是政府希望能夠通過新建兩個CBD,一來解決人口擁擠的問題;二來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發展生產力。雖然這一計劃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整體來看面臨著不小的資金短缺問題。」

悉尼大學和昆士蘭大學的副教授Glen Searle表示,他認為修建新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起步,因為鐵路的修建首先就要補貼。 「這項工作的進行需要大多數人的同意。悉尼政府還沒有公布將投入多少資金用來新建交通設施或是資金將從哪裡來。」

全球基礎設施中心(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 簡稱GIH)發表「全球基礎設施前景展望」,對全球50個國家未來的基礎設施發展需求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顯示到2040年,全球新建基礎設施投資需達到94萬億美元,才能滿足人口增長與城鎮化發展的需求。

相比其他發達國家,澳大利亞雖表現尚可,但是就目前的支出在2040年之前需求仍存在10%的資金缺口。

根據GIH的報告,澳大利亞需要增加以下投資方可滿足未來20年的發展需求即:鐵路建設650億美元,港口建設560億美元,電網建設210億美元,通訊建設100億美元。

除此之外,Glen Searle還表示要在西部的機場城市和中部的經濟走廊周圍實現人口和就業增長的目標實在太高了。而且,全球的趨勢是知識型的工作將變得更加集中,這不是通過增加兩個新城市就能改變的。

青年行動組織(Youth Action)、(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和一些知名專家共同發布的報告指出,西悉尼部分地區的失業率在16%至26%之間,是全澳失業率的2倍,已經處於危機水平。而且該地區的全日制教育率也與悉尼其它地區相差很多,有8677名年齡在15歲至24歲之間的年輕人需要接受全日制教育來解決問題。

可持續發展難實現

悉尼是一個多元化的大都市,有著美麗的自然景觀。在新出台的「計劃草案」中同樣提到,在建設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大悉尼可持續發展計劃同樣也適用於水資源的有效利用,能源以及廢物處理。該計劃的目標是降低成本、碳排放量以及環境的影響,力爭在2050年達成「零排放」的目標。

然而事實上,目前聯邦政府正面臨的電力供應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大矛盾。政府計劃延長火力發電廠的運作時間,並致力於滿足在203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26%至28%的目標,但同時也需要保證澳洲電力供應的可靠性。

首先,預計政府將制定政策,以確保幾家即將關閉的火力發電廠可以儘可能長地保持運作,使得基本電力供應獲得保障。這些燃煤發電廠包括原定於2022年關閉的新州利德爾(Liddell)燃煤發電廠、威爾士角(Vales Point)發電廠、維州雅洛恩(Yallourn) 發電廠和昆士蘭的格拉斯頓(Gladstone)發電廠。

雖然政府也將力求在2030年達到減排26%至28%的目標,但似乎政府指望著依靠技術的發展和可再生能源價格的下降來實現這一目標。就從這個方面來看,在不犧牲經濟利益和能源零售價格的前提下,要在2050年前實現大悉尼規劃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END

事實上除了悉尼之外,也有很多城市的規劃者和建設者在為解決這些城市問題而努力。面對交通擁堵,倫敦、新加坡和斯德哥爾摩向進入擁堵區的車輛徵收擁堵費;紐約提出「Housing New York」計劃,為城市中的中等收入者以及弱勢群體提供更多可負擔的住所;阿布扎比建造了零碳零廢物的全球首家環保城Masdar City,探索新型城市的未來。

改造現實中的城市格局容易,更具挑戰的是,如何改變人們內心已有的對城市的看法,在居民心中,「悉尼」意味著什麼?生活在城市意味著什麼?也許這些才是在改造實施之前更需要去解答的。

願悉尼的未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