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之光!盤點2020女王生日哪些華人獲頒澳大利亞勳章
來源:ABC News
澳大利亞總督宣布女王生日澳大利亞勳章獲得者名單,933名澳大利亞人榜上有名,多名華人也獲頒勳章。
今年有三人獲頒最高級別的澳大利亞同伴勳章(AC),他們分別為澳大利亞前總理托尼·阿博特(Tony Abbott)、悉尼大學校監貝琳達·哈奇森(Belinda Hutchinson)和澳大利亞商界女富豪、慈善家納奧米·米爾格魯姆(Naomi Milgrom)。
華人中也有若干人喜獲殊榮,包括新州商界領袖Ming Long 獲頒澳大利亞員佐勳章(AM)、維州萬年興華人高齡會會長岑治芳獲頒澳大利亞勛位勳章(OAM)、新州福建鄉情聯誼會會長林錦姍獲頒澳大利亞勛位勳章(OAM)。
Ming Long
Ming Long獲頒澳大利亞員佐勳章。
(ABC)
Ming Long,安保資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安保投資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因對金融與房地產領域及多樣性與包容性作出的重要貢獻獲頒澳大利亞員佐勳章(AM)。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Ming Long的父母為了子女的教育帶著全家人從馬來西亞移民到了澳大利亞,當時Ming Long 只有九歲。
「父母會對你說,你要好好受教育,你要在學校表現好,你要在大學表現好,你要努力工作,」Ming Long說。
Ming Long 透露,大學開放日一場令她害怕的布展讓她放棄了原本想選擇的醫學,轉而走上了金融之路。
「我之所以會進入金融領域,是因為我不想成為一名醫生。我的兄弟姐妹都是醫生。我是家裡的一個異類,從事了一個完全不同的行業。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在大學開放日去了醫學院,他們當時用那些人體捐獻布置會場,而且人們可以一窺捐獻者的大腦,我嚇壞了,趕緊離開並改變了選擇的專業。我比較喜歡的是經濟學,所以我走上了金融這條路。」
Ming Long還擔任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特許會計師協會非執行董事兼研究員、QBE保險公司(澳大利亞太平洋地區)非執行董事、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委員會非執行董事、澳大利亞多樣性理事會副主席等多項職務,並曾是悉尼大學財務與審計委員會成員。
「在職業上,我是那種領導團隊克服危機的人。除了那些困難還有人們對我抱有的不斷的偏見及對我的能力和目的的一些假設,我不斷地克服這些,不斷讓世界變得更好,」Ming Long說。
「人們會對我作出假設,因為我是女性;人們會對我作出假設,因為我的亞裔背景。尤其在當下疫情的環境下,人們對你是誰、你做什麼作出假設,這是貫穿我職業的一個因素。我估計這些偏見會一直陪伴我的一生,我必須學習一些技巧去克服它,不斷努力往前走,即便有這些障礙。」
2018年Ming Long被《澳大利亞金融評論》(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評為《 一百位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
對於今年在女王生日獲頒澳大利亞員佐勳章,Ming Long表示意外和震驚。
「我有點震驚。前幾年剛入籍,所以感到很謙卑,完全沒有想到,」她說。
Ming Long表示,她希望自己的獲獎可以激勵更多人。
「我希望這能夠提醒所有有色人種的女性,她們有能力做出卓越的事情,還有所有有色人種,他們都有能力做出卓越的事情。我不會把自己歸類于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我只是普通的人類一員。我不斷驅動自己實現目標,你不斷努力,會得到認可。但我不認為這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做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因為他們想讓世界變得更好,留下印記,推動我們的社會前進。」
林錦姍(Josephine Kamshan Lam)
林錦姍獲頒2020年澳大利亞勛位勳章。
(Supplied)
林錦姍,福建鄉情聯誼會會長,因對華人社區和教育作出的貢獻獲頒澳大利亞勛位勳章(OAM)。
林錦姍來自香港, 曾在日本學習了11年,1988年她在東京讀完大學,畢業后就移民到了澳洲。
「當時我在日本讀書的時候,我爸就說『香港有1997年的問題,很多人都移民了,我們也準備去澳洲』,所以我就來到了澳洲,」林錦姍說。
林錦姍說,因為家庭背景是從商的,所以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對做生意耳濡目染受到了熏陶,二十歲就有了自己的生意,在日本成立了出口貿易公司,來到悉尼后也成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
「當時從日本東京過來后,因為英文不是很好,所以在澳洲找不到很好的工作,而且我又喜歡自己創業,我就開始了自己的貿易公司,一做就做了30多年,」林錦姍說。
雖然剛來的時候不太習慣澳洲的安靜,但林錦姍表示,她很快就熱愛上了這個國家並且希望讓當地的澳洲公民也了解中華文化。
「我對自身的文化非常認同,非常自豪,但是我也喜歡西方的文化,喜歡和不同民族背景的人交流,」林錦姍說。「很多人對我們中國的文化和中國人的思維和價值觀不了解,我在經營生意的過程中,在適應澳洲市場之外,我也很希望把我們自己的文化加在經營生意的過程裏面。」
「澳洲是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社會,我覺得這個國家是很可貴的,我們能夠發揚我們自己文化優秀的一面,又可以接受西方文化,讓澳洲人有更好的國際思維,尤其是對中國和亞洲。我希望澳洲人了解我們中國的文化,了解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價值觀,包括經商、經濟發展、貿易、社會架構不同等等,我都很希望跟澳洲公民分享。」
祖籍福建的林錦姍在新州成立了福建鄉情聯誼會,除了開設中文學校,每年還組織華裔小學生到中國開展尋根之旅。與此同時,林錦姍認為澳洲青年人更需要了解中國,於是創建了一個澳中青年短期交流項目Australia China Bridge,每年組織一批澳洲青年前往中國。
過去七八年來,這一項目已組織了一千多名澳大利亞大學生赴中國交流,其中來自西悉尼大學的四百多名學生都由林錦姍資助成行。
「我覺得中國是澳洲青年發展他們未來的一個思維,要把他們的思維放到中國的經濟體系裡面去,讓他們有更好的發展,」林錦姍說。
林錦姍曾於2005年獲頒香港澳洲商會的少數族裔商業獎,2015年獲得新州政府頒發的社區服務獎以及2016年西悉尼大學頒發的社區獎。
對於在今年女王生日獲頒澳大利亞勛位勳章,林錦姍表示很開心。
「我非常感謝各方面的朋友對我的支持,我曾經做過的事情得到認同,這是我人生一個很榮幸的獎章。現在有這份政府和社會的榮譽勳章,是對我的鼓勵,得到鼓勵我們就要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林錦姍說。
「我想以後我要更加努力地往這一方面去推動我們社會的和諧交流和多元文化的發展。」
岑治芳獲頒2020年澳大利亞勛位勳章。
(Supplied)
岑治芳,萬年興華人高齡會會長,因對萬年興(Manningham)華人社區作出的貢獻獲頒澳大利亞勛位勳章(OAM)。
岑治芳移民澳洲前一直在一家擁有700多名船員的香港船務公司做人事工作,負責為公司招募船員,1996年在女兒的建議下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定居。
「因為女兒一早就在澳洲這邊定居了,她說這裏的天氣、醫療都蠻好,要求我提出退休,申請到澳洲來定居,」 岑治芳說。
剛到墨爾本的那段日子,岑治芳對於整天呆在家裡的生活方式感到很不習慣,後來在朋友的介紹下在報紙上找到了位於Burwood的華人社區服務中心,於是自告奮勇開始在社區服務中心做義工。
「(我當時)做司機,每個禮拜有兩天接會員到活動中心活動,他們活動完了吃完午飯了,我再送他們回家,」 岑治芳說。
1998年岑治芳開始在萬年興華人高齡會負責財務,2001年擔任副會長,2004年開始擔任會長,親眼目睹了華人老人社區的壯大和發展。
「以前會員600多位,現在1000多位;以前很多會員可以從其他郊區來參加,現在市政廳的規定會員必須屬於這個郊區才可以加入,」 岑治芳說。「以前活動和興趣班只有九項,現在發展到了四五十項,包括跳舞、書法、卡拉OK等等。」
「以前最多都是馬來西亞來的,現在中國大陸移民多了,上海、北京來的就多了,現在會員之間會說廣東話和普通話,」 岑治芳說。
在老人會裡擔任秘書三年多的何秀蓮(Selina Leung)談到岑治芳時認為,他是一個非常熱心腸的人,和每個人的關係都很好。
「會員經常找他聊天,問他建議,他總是傾聽每一個的話,和他們交談,讓他們心情愉快。這種熱心腸和友善,當你走進老人會你就會感到這種氛圍,因為領袖是這樣子的。」
「很多時候不同的人要不同的活動,他有能力解決這些不同,讓老人會充滿和睦,這是為什麼人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回來參加活動,」 何秀蓮說。
岑治芳說,十分高興拿到女王頒發的澳大利亞勳章,同時表示還有一點自豪與驕傲。
「因為我是中國人,在外國人的地方拿到獎,感覺很重要,」 岑治芳說。「我覺得自己在會裡做了20多年,所付出的勞累沒有白費,更重要的是我們所做的工作得到了社會的認同。」
「我今天拿到的獎章不是我個人的,也是屬於會的,因為沒有會員的支持,我在會裡發展活動不會那麼順利。我希望以後很多華人能夠拿到這個獎章,比例可以縮小一點,為社會服務,會華人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