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本該退休的父母為你再奮鬥20年!澳洲啃老年輕人增多,懶惰還是經濟詬病?

2020年10月12日 10:45

來源:財經見聞

前 言

新冠疫情陰霾籠罩之下,年輕人不成比例地遭遇衝擊,不少人不得不搬回家啃老。

數據顯示,爸媽銀行在這段時期為子女買單2680萬澳幣。

對於這種現象,不少人指責今天澳大利亞的年輕人太懶,自作自受。然而,研究分析這並非事實的全部真相。

與此同時,在最新公布的預算案中,年輕人被譽為最大贏家之一。

澳大利亞當地的年輕人又怎麼看呢?

1

子女負債,爸媽買單

疫情爆發后,澳大利亞年輕人首當其衝。以今年4月為例,20歲以下澳大利亞人的就業機會減少了近10%。許多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從退休金賬戶中取錢來支付生活費用。

但是,最新數據卻顯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父母為此買單。

就在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對三十年一遇的經濟衰退發出警告之時,研究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得不搬回家和父母同住,成為「被動啃老一代」。

消費者比較網站Mozo的研究發現,有成年子女的父母中,30%向子女提供某種形式的經濟援助。據其估計,自疫情爆發以來,父母為此總共花費了2680萬

最常見的支持方式是提供家常便飯和購買日用品。

研究發現,67%的父母從儲蓄中拿錢資助子女,37%的父母被迫削減開支,甚至有五分之一的父母因此處於財務風險之中。幾乎五分之四的父母(77%)預計不會得到償還。

Mozo董事Kirsty Lamont說道:「對於許多澳大利亞人來說,疫情是造成財務災難的主要原因。年輕一代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因為他們更有可能從事面向客戶或與服務相關的工作,或者剛剛開始他們的職業生涯。」

「父母介入,幫助陷入困境的成年子女成為當下一種很自然的趨勢。」

有意思的是,在生育有多個小孩的父母中,他們似乎對第一個孩子更為「偏愛」,

數據顯示,超過1/3育有多個子女的父母為第一個孩子提供的援助比其他孩子更多。

Mozo的研究發現,有41%的父母為他們的長子/女提供了更多的幫助,而有38%的父母承認對次子/女提供的支持更多。

只有21%的受訪父母表示,他們為第三個(或以後)出生的孩子提供了最多的支持。

代際差距擴大,重壓下的年輕人

相比前幾代人,現在年輕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更高。

但是,相比之前幾代人,相比自己父輩祖輩年輕時候,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更窮。

嬰兒潮一代指責稱,這是因為現代的年輕人不努力,自作自受。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在精算師協會發布的「代際差距報告」中,統計師米勒博士(Hugh Miller)基於多個經濟指標,對代際差距進行了分析。

經濟指標表明,年輕人不充分就業率的問題日益加劇,但是,針對這一人群的公共資金扶持力度則停滯不前。

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年間,積極尋找更多工作機會的年輕人比例從12%上升到20%。

然而,就25-34歲和45-54歲年齡段的人群而言,政府總支出的GDP佔比仍停留在約3.5%的位置。相反,在65歲至74歲的人群中,政府總支出的GDP佔比從3.7%上升至4.5%。

報告指出,各地政府用於65至74歲人群的支出大約為37,750澳元/人,而25至34歲人群的這一花費僅為16,250澳元/人。

同時,年齡介於25歲至34歲期間的人群中,住房自有率已從2001年的51%下降至2018年的37%。這也是導致兩代人財富鴻溝日益擴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米勒博士說:「儘管這一差距在其他幾代人之間也都存在,但是規模遠不及年輕人現在所看到的那樣。」

報告指出,相比年輕人,年長一代的住房自有率相對更高,同時市場留給後者儲蓄首付款的時間也更長。

毫無疑問,今天買房比以前更加困難。

原因很簡單,資產價格的漲幅明顯快于工資。同時,創紀錄的低利率推動了房價上漲,人們存夠首付的難度也明顯加大。

米勒博士說道:「普通年輕人面臨的挑戰是他們的前輩所沒有遇到的,例如工資增長停滯和不充分就業率持續上升,政府凈債務龐大以及赤字上行壓力。就後者而言,政府在養老金和醫療保健方面的支出增加是一大因素。」

更不用說氣候變化【相關閱讀: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了,最壞的影響將留給子孫後代。

對於「年輕人不努力,愛揮霍」的說法,這份報告也進行了駁斥。

正如澳大利亞人口統計學家伯納德·索爾特(Bernard Salt)所言,他說:「相比三十年前,現在年輕人用於非必需品的支出比例明顯減少,如飲酒、穿衣、個人護理等。相反,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占年輕一代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則持續上升。」

預期壽命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相比上個世紀20年代,今天出生的人預期壽命要長20歲。由此伴隨而來的是人口老齡化、年輕勞動力社會負擔加重等等問題,而很多政策自上個世紀以來就基本上沒有變過。

3

新預算案能否成為轉機?

10月6日,澳大利亞聯邦財長Josh Frydenberg公布了最新的。這版預算案堪稱澳大利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刺激性支出。

政府負債上限被調高至萬億,而預算赤字預計超過2500億。

在這份預算案中,年輕人被指是「贏家」之一。

為例,根據的預測,此舉有望為年輕人創造450,000個就業機會。

根據該計劃,對於僱用年齡介於16-29歲的新員工,企業可以獲得每周每人200澳元的補貼。對於僱用年齡介於30-35歲的新員工,企業可以獲得每人每周100澳元的補貼。

此外,政府還針對每年新增的10萬新學徒提供高達50%的工資補貼。

第二階段個稅提前減免和首次置業擔保計劃擴大都可為符合規定的年輕人提供幫助。

然而,預算案公布后,對於這些支持舉措,年輕人的看法並不統一。

網友蒂姆說道:「看到更多的錢用於精神健康和低收入住房,這真是令人鼓舞。再加上僱用年輕人的激勵措施,這看起來真是一筆不錯的預算。」

特里斯坦說道:「一個可以滿足當前需求的預算。很高興看到一個政府願意做出妥協並樂於做需要做的事情。作為一個面臨嚴峻就業市場的年輕人,政府關注為像我這樣的人創造就業機會,我很高興。」

居住在的凱特琳說道:「「對於JobSeeker年底到期后並無進一步信息,我感到失望。但是,計劃對我來說非常有用。我今年22歲,住在墨爾本,在第一次封鎖中失去了工作。那裡競爭如此激烈,我曾經覺得自己被人忽視了,因為我沒有那麼多經驗。」

相反,名叫詹姆斯的網友說道:「對於某些35歲以下的人,這筆預算被捧上了天。但是,實際上有多少35歲以下的人會從減稅中受益?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的收入在90-120,000澳元甚至更多?

「更多的年輕人都從事零售和餐飲招待工作,幾乎普遍不是全職並且薪水很低,無法支付我們的住房或高昂的大學費用。我每天都在掙扎,並計劃無限期地租房,而讓我們落後的最根本原因在於整個經濟結構。

「這種預算只是為了門面上好看。同時,氣候變化、不可避免的工作損失和債務等等這些問題背後的始作俑者是誰?不良的稅收制度、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經濟結構……這些都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