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的房子也會流拍?
來源:每日地產ozreal
上周六,我去看了一個獨立屋的拍賣。
街區位置和物業本身都不錯,房子還是近幾年很流行的一種工業風建築,造價並不便宜,可以算得上這個區的高端產品。
中介的拍賣指導價是380萬澳幣,拍前開放的幾周中介跟我說:如果出接近400萬左右的價格,他們會考慮接受。
言外之意,380萬的 guide price 還比較趨近真實的期待售價,並不是一個故意放低的 「 釣魚價 」。
就在幾周前,同區域同類型可以參考的另一棟獨立屋,指導價300萬,最後被瘋狂拍到了421萬。
同樣的區,如果兩棟物業相比較,這一棟的用料和建築質量本身比421萬澳幣那棟好了很多,所以我認為賣家中介380萬的指導價格是挺合理的。
結果呢,雖然現場擠滿了人群,卻流拍了。如下圖
這也是我沒有想到的。
房子現場是否會流拍,並不是衡量一棟物業好壞與否的標準。
在過去做賣家中介的十年,我也親自經手過不少在現場流拍之後,最終卻賣了一個非常好價格的物業。相信我的老客戶們都感受過那是怎樣的心路歷程。
為什麼一棟很好的物業,卻會流拍呢?我總結見過這些情況。
1●Auction Guide 拍賣指導價的策略出了問題
悉尼有很多的賣家中介,無論西人還是華人,基本上是無視 fair trading 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要求,放低很多指導價,就是所謂的 「釣魚價」。
這樣會吸引更多的買家,抱著期望值上拍場。有時現場熱烈的競爭氛圍,那種喪失了理性的衝動,等上鉤的魚兒們殺紅了眼,往往可以拍出一個溢價。
只有天天跟他們做生意,才可以觀察的出來,哪些中介是這樣的玩兒法。
所以有時,拍賣的指導價起的偏高,實際上中介說的是實話,買家看多了「釣魚價」的拍場,很多人會看懵,甚至誤認為這棟的實際要價遠遠高於起拍價。
那麼,有的買家就不願意去現場註冊了,於是流拍。
2●中介無法管理好業主對房子的期望值
如果在拍前,中介收到的口頭出價裏面,有一位買家的出價足夠的好,也達到了業主的期望值。
比如大家都出380萬澳幣,就一個買家出400萬澳幣。這種情況下,有經驗的賣家中介是一定會說服業主提前賣的,不要冒風險,丟掉任何一位好的買家。
然而,往往人性的貪婪,有的業主一開始就輕鬆拿到好的offer, 就會期待著後面還有更好的,或者想冒風險上拍場會不會有更高的溢價。
可是,拍場是會有意外情況發生的,比如400萬預算的買家去買了另外一棟。
就像周六我去看的這場拍賣,在之前我幫客戶買了別的區另外一棟,畢竟我們有多的選擇,所以我也只是去現場看個熱鬧。
少了一些能買得起的買家,於是流拍。
3●拍賣現場的不可控因素
拍賣前,中介給業主反饋的信息也不一定真實。比如買家只是口頭的隨意報價,盲目的要求合同等。
人性難免從眾,有時人們喜歡那種搶到了才覺得贏了的心理。就算現場好幾位買家的預算都是有的,看著別人不出,自己也按兵不動。
故意冷場,最好讓房子流拍,此時業主的心態也崩了,再去壓價說不定有空間可以談。
記得很多年前,我賣過Putney 一棟價值265萬澳幣的獨立屋,拍前好幾個口頭的出價都表明價格是沒有問題的。結果現場230萬流拍,遇到的就是這類情況。
所幸的是,一位特別有誠意的買家,幾個工作日後還是給我們報價了265萬買下。冷靜了幾天,買家也認為這是一個合理的價格,並且也符合自己家庭的自住需求。
這樣的例子在二手房的市場上不勝枚舉。
總結:這些年的悉尼,有多少樓花在開盤的時候,賣的很好,有多少見諸報端的 「日光碟」等。
可最後的結果呢?到今天跌哭了的大有人在。
根據人氣和多少的買家去搶來判斷一個物業的好壞,這個邏輯是不成立的。
有些拍場上出了高價的物業,可能對買家市場來說並不是好事,過幾年賣的時候你就知道了。
有些流拍的物業,或者在市場上呆了很久的物業,其實是非常好的位置。也終將被市場所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