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發! 澳洲三文魚、生蚝全爆雷! 這次連超市都慌了
這兩天,澳洲的海鮮市場鬧出大風波。
塔州三文魚和南澳生蚝相繼出現嚴重問題,即便是誘人的半價促銷,也難以讓消費者們放心購買。這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危機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塔州三文魚:從 「乾淨」 到 「危機四伏」
曾幾何時,塔州三文魚一直以 「世界上最乾淨的三文魚」 形象示人,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如今的塔州三文魚產業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上個月,塔州三文魚養殖業遭受重創,超過100萬條三文魚在養殖場內集體死亡,損失重量超過5500噸,這一數據相當於該州年度產量的8%。死魚的處理方式更是令人咋舌,竟有活魚被直接拋入裝滿死魚的密封桶中。
根據養殖場的說法,導致這場 「百年災難」 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一種名為 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的細菌爆發,這種細菌寄生於鮭科魚類,是導致三文魚敗血病的罪魁禍首。
另一方面,夏季海水溫度的異常升高,也成為了致命因素之一。不過,環保組織和行業觀察員對此並不買賬,他們紛紛質疑,如此大規模的魚類死亡,與養殖場高密度飼養及抗生素的過度使用脫不了干係。
在塔州的多個海灘,居民們的生活被嚴重影響。三文魚的屍體和散落的魚油讓海灘惡臭難擋,他們的抗議聲此起彼伏,指責這不僅是對自身環境的忽視,更是對生態系統的無情破壞。塔州環保局也表示,這是該州歷史上最嚴重的三文魚死亡事件。而在這場危機中,消費者對塔州三文魚的信任也出現了嚴重的裂痕。
即便超市為塔州三文魚推出半價促銷,消費者們依然顧慮重重。社交媒體上滿是質疑的聲音:「半價也不敢買,萬一是病死的呢?」 消費者對品牌形象的安全性及衛生問題的擔憂,可見一斑。
南澳生蚝:毒素蔓延,危機重重
南澳的生蚝產業同樣不容樂觀。近期,海水中一種由藻類引發的毒素正在迅速擴散,致使約克半島附近多家生蚝養殖場緊急關閉,上千萬隻生蚝被 「隔離」,打上了 「禁止銷售」 的紅牌。
據南澳初級產業和地區部(PIRSA)通報,在 Stansbury附近的Oyster Bay海域,官方檢測到了 「短毒素」(Brevetoxins),這是一種由卡倫藻(Karenia algae)釋放的強神經性毒素。
若誤食含毒生蚝、蛤蜊等貝類,可能引發 「神經性貝類中毒」(NSP),癥狀包括四肢麻木刺痛、劇烈嘔吐、頭暈乏力甚至心律紊亂、呼吸衰竭PIRSA警告,這類毒素極具隱蔽性和風險性,即使生蚝看起來新鮮、外觀無異,也可能已經含毒。目前受影響的6家生蚝養殖場已全部自願封鎖,停止出貨。
太平洋地產生蚝公司負責人Steve Bowley表示,他們可能將因此損失高達50萬澳元的庫存。「我們不能冒險,即便沒有買家投訴,我們也不願讓顧客承擔任何健康風險。」 他無奈地說道。
此外,今年澳洲海域的 「反常高溫」,也為有毒藻類的爆發提供了溫床。氣候專家指出,近期南澳近海持續遭遇海洋熱浪,溫暖而平靜的水體環境,使得毒素遲遲未被 「吹散」。南澳環境廳長 Susan Close 直言:「從氣候變化【相關閱讀:魔鬼在統治著我們的世界(24):環保主義(下)】到水質污染,海洋系統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消費者需謹慎,媽媽們更要注意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尤其是肩負著家庭飲食健康重任的媽媽們,在購買海鮮時一定要格外謹慎。
雖然目前市場上的三文魚和生蚝仍經過食品安全檢測,但此次塔州三文魚的污染危機和南澳生蚝的毒素事件,已經極大地損害了相關產品的品牌形象,消費者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在購買三文魚時,要選擇新鮮、肉質緊實的,注意觀察魚的外觀與氣味。
如果魚的眼睛凹陷、鱗片脫落、有異味,那麼很可能不新鮮。而生蚝,鑒於目前南澳部分海域生蚝被檢測出毒素,在購買時要仔細確認產地,盡量避開受影響區域的產品。
總之,在海鮮市場風波不斷的當下,消費者的謹慎是對自己和家人健康的最好保護。希望相關產業能夠儘快解決問題,恢復消費者的信心,讓大家能夠安心享受美味的海鮮。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澳洲紅領君,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