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後,怎麼讓家庭越過越好?

2025年07月07日 23:32

你有沒有發現,35歲以後,肩上的擔子越發重了。

生活的車輪滾滾向前,家庭這輛大車裝得滿滿當當——車頭載著年邁的父母,車尾坐著年幼的子女,中間還壓著車貸。

想要家庭這輛車穩穩噹噹地前行,光靠一股蠻勁是不行的,還需要點智慧。

中年以後,一個家庭想往上走,最重要的是懂得守護比擴張更重要。

記住這六點實實在在過日子的邏輯,生活不會差到哪裡去。

01

錢上別犯大錯

看過這樣一個新聞。

浙江一男子,炒股三年,不僅錢沒賺到,還將100萬本金虧得所剩無幾。

他上有年事已高的父母需要贍養,下有年幼的需要呵護。

在這個急需用錢的時間段,因為他炒股失利,讓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他還不敢告訴妻子,擔心妻子知道以後,要跟自己鬧離婚。

對中年而言,最可悲的莫過於多年積蓄,一朝散盡。

這些年,我見過太多中年人創業、投資失敗后——房子賣了,婚姻崩了,孩子學費交不起了。

中年人的每一分錢都帶著責任的分量,是全家的最後一道防線。

這個階段,不必像年輕人那樣衝鋒冒險,創業、投資、炒股都需謹慎。

錢上別犯大錯,守住錢袋子,就是守住家庭的幸福。

02

夫妻別內耗

人到中年,生活處處皆不易。

妻子每天頂著工作的壓力,還要沒日沒夜地照顧孩子,處理雞零狗碎的家庭瑣事。

丈夫為了生計,加班加點工作,處處看人臉色,回到家還得陪伴孩子,成為家庭的和事佬。

如果夫妻之間再充斥著無休止的猜忌、激烈的爭吵和滿腹的怨懟,無疑是在為原本就艱難的生活增加負擔。

最好的婚姻,是一致對外一起去搞定這個稀爛的世界,而不是在這個稀爛的世界里,相互較勁搞垮對方。

中年夫妻的狀態,應該像是兩棵並肩的樹。

根系各自深扎,枝葉偶爾相觸,在風雨來臨時,成為彼此不必言說的依靠。

夫妻之間,少一點內耗,多一點理解和支持,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03

教育別太用力

如今,大部分家庭雞娃都是同樣的套路——瘋狂砸錢。

學區房、輔導班、興趣班……父母寧可自己吃糠咽菜,往孩子身上花的錢一分都不能少。

有位教育學家說:教育就是拿錢打水漂,聽見響是幸運,聽不見才是常態。

事實也是如此,很多家庭對孩子過度投資,但教育回報未必與投入成正比。

的陳女士為了讓孩子上重點中學,變賣所有資產,2018年買下了學校附近一間陰暗潮濕的「地下室」。

四年後,媒體回訪時,只見她臉上寫滿了憂愁。

孩子成績始終提不上去,幾乎所有「雞娃」的方法都用了個遍,效果依然平平。

無奈之下,他們不得不考慮將孩子送到國外讀書。可以預見的是,巨大經濟的壓力再次壓到了她和丈夫身上。

我們應該認清一個現實:我們的孩子都是普通人,不是你努力雞娃孩子就能考上雙一流院校。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是無私的,但不能是無方向的。

放棄消費型思維養娃,才有可能避免掉入家庭教育的陷阱。

在養育子女上,多點平常心,少點功利心,多點順其自然,少點揠苗助長。

人到中年,要學著接受自己平庸,也要學著接納孩子的平凡。

04

身體別糟蹋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神經科主任鍾水生分享過一個患者的故事。

這個患者只有42歲,平時幾乎不,卻經常抽煙、喝酒。

「紅的、白的、啤的都喝。少的時候喝三五瓶易拉罐啤酒,朋友聚會時一個人就喝十幾瓶。」

他每周有4~5天都會喝酒,每天一包煙,經常熬夜到凌晨,睡眠時間僅有四五個小時。

有一天,他醒來發現肢體麻木、無力,還說不出話,到醫院被診斷為腦梗死。

家裡花了一大筆錢,搶救了回來,卻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連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

一場大病,擊穿家庭。

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大部分人都無法做到,還是習慣胡吃海塞,熬夜喝酒,不去鍛煉。

當你習慣了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早晚有一天疾病會找上門,讓你身體崩塌。

尤其是對一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來講,一旦病倒,往往意味著這個家也垮了。

人到中年,保住自己,就是保護了家庭。

所以,請好好活著,別再糟蹋自己的身體了。

05

別輕易離職

有HR在網上發文稱:「告訴她,篩選簡歷時,超過35歲的不用看。30歲以上最好也別看,除非自帶資源,帶流量,帶可估量的收益。」

你覺得這是歧視,但這就是現實,職場對中年人並不友善。

無論你經驗多麼豐富,在職場上年齡是硬傷,是誰也繞不過的一個坎。

我認識一個朋友,80后,嫌原單位事多錢少,一時衝動就辭職了。

辭職后,他投了幾百份簡歷,只得到幾個面試機會,並且都沒有通過面試。

很多都不明說,有人說他不合適,有人說再聯繫,之後便沒了下文。

其實真實的原因,就是嫌他年紀大。

收入斷了,可生活還得繼續。如今他一邊跑外賣,一邊想方設法繼續找工作。

父母的唉聲嘆氣,妻子沒說出口的埋怨,都令他如芒在背。

人到了一定年紀,或許是對現有的工作感到厭倦,也或許是想要追求更簡單純粹的生活,想離職的心蠢蠢欲動。

無論什麼原因,我建議大家在辭職前,一定要想清楚以下問題:失去穩定收入后,家庭經濟能維持多久?是否已經為職業轉型或者再就業做好了準備?

如果沒想清楚,我勸你還是三思而後行。

06

心態別崩

作家劉健分享說,小的時候,他有幾個要好的玩伴,大家成長背景都差不多。

但年齡到了35+,他恍然發現,人生已經有了非常大的差距。

有人在事業單位評上了副高,有人已位居職場高層,有人在時代紅利中賺得盆滿缽滿。

而那時的他,仍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每天睜開眼柴米油鹽的憂慮如潮水般湧來。

看著周遭同齡人都過得比自己好,他心頭不由泛起一陣酸澀,心態難免有點崩潰。

可轉念一想,他與妻子相識于大學,十余年風雨同舟始終恩愛如初,女兒也聰慧可人,想到這裏他立馬又釋懷了。

行至中年,人和人的差距逐漸拉大。

很多人看到別人功成名就,自己卻碌碌無為,於是拚命比較,結果心態崩了。

楊絳先生說過:生活各有難和好,無需比較,更別仰望他人幸福。

人到中年,心態要穩,既能容得下別人風光,也能克制住自己的嫉妒之心。

不要東張西望,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只有不拿別人當參照物,才能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

羅曼·羅蘭曾說:人到了成熟之年,應當擺脫輕浮,鍛鍊出穩定的理智。

家庭也是如此。

中年的家庭如同行舟,經不起驚濤駭浪,必須得步步為營,不疾不徐。

當你能夠穩得住、熬得久,就能將日子過得幸福。

*以上內容系網友AllaboutAUS自行轉載自洞見,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