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被樹枝刺傷無視傷口終要截肢,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

2025年07月08日 13:47

「人在江湖飄,誰能不挨刀」

拆個一次性筷子

木刺都能扎肉里

廚房處理下螃蟹

都能被鉗出血來

列印幾張文件

又不小心被紙張划傷

……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每每遇到這些不起眼的小傷口

總覺得「多大點事啊」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沒想到有時候真是大事!

也不是貼張創可貼就能解決的

即使是小傷口

也有造成嚴重後果的可能

63歲的李先生(化名)在走路時被地上的樹枝刺傷了右腳,但他當時並沒有重視。

幾天後,傷口出現紅腫,蔓延至整個小腿,伴有疼痛、發熱,但李先生仍未重視,僅自行買葯簡單處理了傷口,未到醫院就診。

十余天後,右腳大量流膿、組織壞死,並出現了全身休克癥狀,由旁人撥打120送至醫院就診。

經醫生檢查,並結合血檢、彩超結果,李先生被確診為重度蜂窩織炎,病情已非常嚴重,經強有力的抗感染治療及局部清創處理,感染仍難以控制,無奈只能進行右下肢截肢手術。李先生住院1個月後才順利康復出院。

一個小傷口為什麼會導致截肢

蜂窩織炎到底是什麼病?

它有哪些預警信號?

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

今天咱們就來嘮嘮這

「看著不起眼,實則能翻車」的

蜂窩織炎

蜂窩織炎是一種急性的皮膚及皮下組織炎症,是由於溶血性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皮下、筋膜下、肌間隔或深部蜂窩組織的瀰漫性化膿性感染。

圖片來源於網路

常見於小腿、面部、手臂等部位,中老年群體則是高危群體。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般患病後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膿並且擴散迅速。炎症較重的時候可以波及到肌肉組織,可能會引起廣泛組織壞死,甚至引發膿毒症,進而危及生命。

1. 皮膚屏障破損

微小傷口即可成為「入侵門戶」:蟲咬、擦刺傷、足癬抓痕、甚至包括未察覺的微小裂口。動物咬傷、深穿刺傷(>1.3厘米)或接觸污水的傷口風險更高。

2. 基礎疾病削弱免疫力

糖尿病、肝病(如肝硬化)、HIV感染等患者免疫防禦能力下降,細菌更易繁殖。如老年人皮脂腺功能減退,局部皮膚乾燥,容易導致皮膚屏障功能受損誘發此病。

3. 局部循環障礙

淋巴水腫(如乳腺癌術后)、下肢手術(如骨折手術后)、靜脈曲張導致體液淤積,成為細菌培養基。

4. 皮膚疾病史

濕疹、銀屑病等會破壞皮膚完整性,足癬是患下肢蜂窩織炎的高危因素之一。

5. 藥物及特殊狀態

長期用激素/免疫抑製劑、肥胖、酗酒均為明確危險因素。

蜂窩織炎進展迅猛

黃金識別窗口僅24~48小時

圖片來源於網路

局部癥狀

皮膚紅、腫、熱、痛 ;

邊界模糊的瀰漫性硬腫;

後期中央軟化波動(膿腫形成);

淋巴管炎(紅線征)

全身中毒癥狀

發熱、寒戰;

心率加快;

噁心嘔吐;

意識模糊(膿毒症預警)

傷口即刻處理「三原則」

沖:流水+肥皂清洗>3分鐘,深傷口用無菌生理鹽水沖洗;

護:薄塗莫匹羅星軟膏后覆蓋無菌敷料,每日更換;

察:24小時內出現紅腫、跳痛立即就醫。

高危人群特別防護

糖尿病患者:禁止赤腳行走,每日檢查足底;

足癬患者:務必根治真菌感染;

淋巴水腫者:穿戴壓力襪,有手術傷口盡量避免抓癢撓破皮膚,避免患肢抽血/輸液等。

日常要保持好家居環境衛生,避免滋生蚊蟲。

強化皮膚防禦

戶外穿長褲襪,噴塗避蚊胺(DEET)≥20%的驅蚊劑,接觸污水、土壤時穿戴膠靴手套,濕疹患者堅持潤膚,避免搔抓。

免疫系統支持

控制血糖/肝病等基礎病;肥胖者減重5%~10%可顯著降低風險;戒煙限酒。加強身體鍛煉,提高皮膚對外界的適應能力。

治療蜂窩織炎的首要目標是清除病原體,預防病情惡化,並減輕癥狀。

治療原則:首先治因、然後對症。

尋找誘因:如潰瘍、傷口、足癬、淋巴水腫等積極對因治療。輕度口服抗菌藥物,中/重度靜脈用抗菌藥物、化膿切開引流、優質護理。

發熱、頭疼對症治療:可選擇解熱鎮痛葯,如對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手術治療:當蜂窩織炎導致膿腫形成時,需要行膿腫切開引流術。

01知識鏈接——丹毒

在日常生活中,丹毒也是常見的細菌性皮膚及皮下組織感染,主要由鏈球菌(有時也涉及葡萄球菌)引起,臨床表現和蜂窩織炎有相似之處,但它們在感染的解剖層次、典型表現、好發部位和某些特點上存在區別。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丹毒和急性蜂窩織炎的治療方案類似,但丹毒一般無需手術治療。

炎炎夏日,蚊蟲活躍

人極易遭到叮咬感染多種疾病

嚴重的可致死亡

以下這份《實用防蟲手冊》

記得收藏哦~

醫生提醒:不只樹枝,幾乎所有造成皮膚破損的植物(尤其是帶刺、硬質、附著土壤的)都有潛在風險,關鍵在於「傷口處理不及時或不規範」。

若患上蜂窩織炎,每延遲1天治療,截肢風險大大增加!當皮膚出現>硬幣大小的不明紅腫塊,且出現疼痛、化膿、48小時擴展、伴發熱時,請立即到醫院急診篩查。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健康河南,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