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炒菜習慣很可能讓全家人吃進翻倍致癌物!很多家庭天天都在重複
剛出鍋的菜肴香氣撲鼻,但你可能不知道,灶台前這幾個習以為常的操作,正悄悄埋下健康隱患——致癌物生成量可能翻倍!今天就帶大家揭開廚房中的「隱形殺手」,看看你有沒有踩中這些雷區——
01等油冒煙了再炒菜
很多人炒菜的時候,喜歡等到油熱了、冒煙了再放菜,覺得這樣炒出來的菜味道好,但其實這樣的做法,會對人體產生很多危害。
會產生致癌物質。澱粉類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生丙烯酰胺,屬於2A類可致癌物。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生雜環胺類化合物,屬於強致癌物,可以在體內積累,逐漸降低免疫功能,有可能誘發身體各部位腫瘤;脂肪類食物遇到高溫,容易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會產生反式脂肪酸。不少人都知道反式脂肪酸對人體有害,但往往只盯著精加工食品,忽視了烹飪過程中也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在烹飪時,食用油加熱的溫度越高、時間越長,越容易產生反式脂肪酸。一般情況下,油冒煙時,油溫多在200℃以上,在這樣的高溫下,即使只是短時加熱,也可能會產生反式脂肪酸。
圖源:AI生成
02用「回鍋油」炒菜
炸過食物的油繼續反覆高溫烹調使用就屬於「回鍋油」了,經常吃這樣的油對身體的危害可不小。
油脂經過高溫處理以及反覆「回鍋」使用,很容易產生多種致癌物,比如丙烯酰胺、多環芳烴、雜環胺等。有一些數據提到,反覆使用7次的回鍋油中,丙二醛的含量可以增加到30倍以上。
丙二醛是油脂酸敗后的產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過量的丙二醛攝入,不僅會降低動物體能、損傷神經、破壞腸道細胞結構,還具有致突變和致癌的作用。
03炒菜時喜歡多放鹽
俗話說:好廚師一把鹽。有時候為了「下飯」,大家往往會在炒菜時多放點鹽。但是,這個習慣很傷身!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食鹽攝入量達9.3克/天。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薦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應不超過5克。
吃鹽多的危害就不用多說了,高血壓、腦卒中、胃癌、骨質疏鬆等多種疾病都與之相關。
04炒菜后不刷鍋接著炒
為了省時間,有些人炒完菜后把鍋用水簡單一衝就開始炒下一道菜了。然而,看似乾淨的鍋表面會附著油脂和食物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時,可能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而且不刷鍋接著炒菜,原本在鍋里殘餘的菜很容易燒焦,這也存在一定的致癌隱患。
圖源:微信公共圖片庫
05長期用一種油炒菜
吃油多樣化,建議單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亞麻籽油等和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亞麻籽油、花生油等替換食用。不同烹飪方法用油也該不同,如煎炸用棕櫚油、黃油等,炒菜用花生油、大豆油,涼拌、做湯用亞麻籽油、紫蘇籽油。煎炸、炒菜、涼拌的油,各準備一種就足夠了。
圖源:健康時報
06炒完菜立馬關油煙機
在菜炒好后,第一個動作是關火,緊接著就是關抽油煙機?其實,炒完菜立馬就關抽油煙機的做法是錯的!
爆炒之後廚房內的油煙是比較重,它並不會因為立馬關火就散去,這時還應該繼續讓抽油煙機再工作個三到五分鐘,幫助把廚房中的油煙濃度降低。
07廚房常年窗戶緊閉
有些老人習慣把廚房的窗戶一天到黑關起來,他們認為如果開了窗戶通了風,抽油煙機吸油煙的效果就不好了。但這個習慣也是錯的!
正確的做法是做飯炒菜時不僅要開抽油煙機,還要開窗通風,讓空氣產生對流。不但可以協助油煙排出,還能新鮮空氣有助於燃氣充分燃燒。
08水不瀝乾菜就下鍋
你是否習慣洗完菜后直接下鍋炒菜?若食材未經瀝干就入鍋,其中的大量水分與高溫食用油接觸時,會迅速吸收油脂熱量並汽化。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大量顆粒物,導致廚房內PM2.5濃度可能比油炸食物時還要高。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人民網科普,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