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一定會廢掉的3種中國人
來源:發現澳洲
2018年,澳洲人口正式突破2500萬,其中在澳洲生活的華人總人數也突破121萬大關。
到現在,雖然留學生和移民熱潮有所減弱,但是在澳洲生活的華人總人口一直呈現上漲趨勢。
對於華人在澳洲的生活,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一步一步走上人生巔峰,有人卻葬送掉了自己大好的發展前景,慢慢將自己的生活過「廢」掉。
在澳洲生活久了,見的多了,總結出來,有以下幾類人,並不適合在澳洲生活。
一、
前一段時間,在澳洲僅剩下為數不多的同學決定聚會,那時候,我見到了已經在同學群里銷聲匿跡很久的Jeff。
見到他第一面的時候,我們幾個老同學,都被他的樣貌徹底震驚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當初讀研的時候,他高、而且清瘦,戴個眼鏡斯斯文文的。
可如今站在大家面前的,是個四肢腫脹,肚子脹成了球,身材發福到病態的中年大叔,我們一見面就開玩笑說,他怎麼變成了周星馳電影里那個奔跑的胖子。
當晚,Jeff果然成了大家的焦點,然而,和他聊天後我才知道,這些年他經歷了什麼。
當時讀研的時候,Jeff的英語就是後腿,雅思分數剛剛夠錄取線,聽課也勉強。
不過這小子運氣好,畢業后他女朋友把他身份辦了過來,他也是我們同學里,最早獲得身份的人。
當時我們都覺得,Jeff起步高,一定會大有作為。
但事實卻是,畢業后,他在悉尼輾轉換了幾次工作,後來又跑到了墨爾本,卻因為英語的原因,始終無法適應Local公司的上班生活。
而他心氣又高,絕不去華人的公司打工,後來過了幾年,他乾脆直接辭職回家,領著政府的救濟,加上老婆的兼職的收入度日。
這一待,就是十幾年。 期間他很少走出家門,成天日夜顛倒、通宵打遊戲、為省錢無節制地吃各種垃圾食品,老婆家人各種勸他,也不聽。
後來他老婆無奈和他離婚,他依然無動於衷。
也許是因為長期缺少社交生活,我們跟他說話的時候,他的眼神總有些許獃滯,似乎要反應一段時間才能理解。
Jeff的經歷,讓我開始真正相信:低質量的長期的宅家生活,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心智、外貌,甚至是人生。
最近幾年,我見過很多的中國留學生,還有新移民,因為英語的原因,在澳洲不願意接觸外界的社會,
放了學下了班就回家裡待著,社交圈裡全是中國人。
人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中待著,這是人的本性。
但可怕的是,這種舒適區一旦建立,你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周圍的牆,戀上舒適的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詞,叫「花盆效應」,指的是人如果在舒適的「花盆」中待久了,就會不思進取、安於現狀。
當你對現狀心滿意足,日復一日地去做著同樣的事情,不再將時間花在提升自己上時,那麼你的成長見識,將永遠停留在原來的那塊區域里。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一個人老去的標誌,絕不是老成穩重、沉默寡言,而是不肯再嘗試,不肯再容許自己置身不熟悉的境地。
當你停止了學習、固步自封,將自己囚禁在得過且過的牢籠中,那麼你已經朝平庸邁進了一大步。
像Jeff這樣不再走出自己舒適區的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
很多留學生都喜歡在圖書館學習,似乎這樣效率更高,但真正在專心學習的又有多少呢?
我曾經在圖書館看到一個女生,她抱了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在我旁邊坐下,將書攤在桌上,文具擺放整齊。
我以為她要開始學習了,可沒想到的是,接下來她掏出了手機,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當我翻完了一章晦澀難懂的英文原著,她戴著耳機,在看抖音視頻里的宅男女神跳手指舞;
當我收拾好東西準備離開圖書館的時候,終於看到她不再刷短視頻了——她點開了王者榮耀的圖標……
學習?不存在的。像這位女留學生一樣的人,在澳洲還有很多。
他們微博段子張口就來,明星八卦關注得比誰都多,網紅的名字如數家珍,比沒出國的人知道的還多。
因為他們來到澳洲后,發現這裏遠遠沒有中國那種燈紅酒綠,娛樂項目少的可憐,所以,他們將目光放在了國內那些殺時間的APP上。
十幾秒可以刷完一個短視頻,二十分鐘可以打完一把遊戲,一小時可以看完一集綜藝。
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獲得短期的快感太容易了。
但事實是,沉溺於短期快感之中,不再做長期投入,是一個人開始廢掉的主要跡象。
玩遊戲、刷視頻、看綜藝,追求這些短期快感,是人類基因里的特質,因為它們都可以給人及時反饋的機制,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讓大腦分泌足夠的多巴胺,哪怕這種快感是虛擬的、易逝的。
相比之下,去學專業課,去鍛煉英語,去健身, 去找工作,去提升工作技能,這些無疑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才能看到回報,這對於大腦來說,反饋的周期太漫長了,所以不如刷刷小視頻、打打遊戲,及時行樂。
我這幾年見過太多的人,為了逃避思考不願動腦,而願意做任何事。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當一次又一次放縱自己沉溺於即時快感和虛擬的成就感中時,他們就離廢掉不遠了。
三、
下面再說說工作上的一件事。澳洲職場也是需要適應的,不論是在華人公司還是local公司。
之前曾經遇見過一個同事,人很好,但就是在工作上愛糾結,玻璃心,情緒化,經常抱怨。
我一聽,都是工作上細枝末節的小事,可她就是非常容易陷入負面情緒,出都出不來。
就這樣,她幹了半年後,辭職不幹了。走之前,我和她一起吃了頓飯, 席間問了她辭職的原因,她說她每天工作狀態很差,心情也很差,因為這家公司充滿了種族歧視。
我聽完心裏就明白了,其實,她只是把同事間的公事公辦,想得太複雜,淪為了情緒的奴隸,失去了基本的判斷力。
覺得別人處處在針對自己,原本是自己工作出現了問題,但她偏要往歧視的方面想。最後,不僅在這裏沒有提高工作水平,還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
這位女同事的經歷,也讓我想起羅伯·懷特的一句話:「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無論境況多麼糟糕,你都應該去努力支配你的環境,把自己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我們的時間和生活質量其實就是取決於自己的情緒。當你深陷情緒的深淵,讓理智隨時被情緒牽著走,那麼你離廢掉就不遠了。
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四、
在澳洲生活了這麼久,你是否也習慣了每天三點一線的生活,靠著短期的快感和虛擬的滿足感度日,常常被自己的負面情緒所左右?
如果是的話,那現在改變還不晚。我就引用最近剛讀過的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里的一句話來結尾吧,「勇氣是,儘管你感覺害怕,但仍能迎難而上;儘管你感覺痛苦,但仍能直接面對。」
向前一步,也許一切都會不同。希望你能擁有改變現狀的勇氣。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