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澳洲房子保質期,居然不如一盒牛奶?

2021年07月07日 19:48

來源:澳房投資見聞

地產行內有句「黑話」:世上最難解的題是房子壽命有多長?世上最沒有答案的問題是房子保質期出了問題找誰?

這個問題換作其他任何商品都一目了然,過期日必須印在某處。

房子建好會在某個角落蓋上烙印,寫明誰家製造,何日到期,保修期限否?

相信沒人見過。

即使澳洲地產從業人員,對於房屋保質期有啥具體條款,也會打個疑問。

記得多年前,公司與買房的客戶開座談會, 一位昆州的洋大媽感嘆說:保修還沒有 超市牛奶好使,本質都是商品, 房子保修卻是一堵難越的高牆。

在中國開發地產更會糾結, 無論設計階段還是施工圖階段, 都曾偷噎著問結構工程師,房子真的壽命幾何?

反正得到的回答,就像餘音繞梁,歸家佇立在陽台時,仍不免惶惶然。

即使閱房無數,面對房屋保質期,依舊膽戰心驚…

漏水

以前接到過來自小馮的救急電話,他是河南仔,彼時移民四年,但面對房子出現的狀態,即使抓耳撓腮,也無濟於事。

他住了三年的新房漏水,這是從開發商那兒買的土地兼房屋的Package ,當他發現天花板漏水,爬到樓頂去看,瓦片沒有破裂。

再到隔層仔細觀瞧,數根勾住瓦片的鐵條掉了,屋頂的瓦片無法鉤住,雨也就進來了。

小馮拍照后發郵件給開發商,一周后的回復說瓦壞了不在保修範圍內。

馮哥急了,再把瓦條掉了的照片發過去,解釋說是安裝時的質量問題。

開發商差點讓他背過氣,回復是三年了才發現漏雨,瓦條如何不是有人主動偷梁換柱?保修是沒有的,去找房屋保險吧。

剛來四年,語言不通,小馮全家應了「房漏偏逢雨連天」的話。

最後還是走了房屋保險這條路,快狠准,問題爽快地解決了。

與他的通話,可以感覺有多無奈,7年保修到底包括瓦和屋頂漏雨嗎?漏雨難道不是質量問題嗎?莫非只有房子徹底倒下才有得保修?

不要以為小開發商才會發生這些事,在也撞過大公司類似的事。

不過,業主Adam要幸運的多,一,開發商是Mirvac,二,新房別墅才入住幾個月。

那晚Adam家也是漏雨,致電開發商,他也來電向我求助。

第二天驅車到他家,六七個全副武裝的工人已經展開營救行動,揭開瓦片,進行全面修復。

但Adam絲毫開心不起,新房被全面揭底,滿屋都是污水與塵埃,於是打趣地與他分享悉尼馮哥的故事。

Adam擠了一絲笑容,說「你的意思,我還是幸運的?」

能住多少年

房子可能是世上最重要的商品了,但最重要卻為何是最沒有保障的一個呢?

其實澳洲的房屋算「幸運」了,物管基本到位,即使房子過去幾十年,依然保養不錯。

想起中國那些現在看起來還年輕的房子,幾十年後極有可能成為老大難問題。

產權意義上的70年,聽起來好像只要房主自己不搬走,住個100年也不成問題。

但現實情況往往並非如此,房子老去的速度遠比你想象中要快。

一般來說,中國普通房屋的設計使用年限是「50年」,但交房十年就走向老化的房子比比皆是,更不必提業主們的維護意識。

許多夫婦結婚住進一套新房,待孩子大學成年搬走,房子已是半隻腳踏入中老年,居住體驗急速下降。

90年代以前的房屋「年老色衰」更是飛快,一些外立面都採用黃泥沙粘連,一旦牆面裂開,泥沙就容易流失。

以前筒子樓走的是極簡主義風格,生產和建設的速度快、成本低,大多採用水泥與預製板結構。

現代單元套房雖然居住改善,但質量卻令人擔憂,一些地產和建築公司里,設計師和工人堪稱「業餘」人士,放下鋤頭就變成「職業建築工人」的農民比比皆是。

澳洲問題

澳洲為解決密集人口居住問題,建造公寓成為大勢所趨,但紛至沓來的公寓質量問題,引發擔憂。

悉尼Mascot一建築物的居民曾被要求撤離,消防組織的正式文件宣稱:該棟建築物地下室區域出現可識別的移動,大樓建築結構出現嚴重問題。

澳洲建築質量問題的新聞早已屢見不鮮,再如悉尼奧林匹克公園的Opal Tower牆體破裂,因擔心大樓倒塌,數百名居民撤離。

墨爾本亦出現過一場暴雨,大雨從天花板傾瀉而下,屋內的傢具全部遭殃。

普遍問題還包括建築外層覆蓋的易燃材料,火災風險非常高,大部分的維修費用落在業主身上,恐怕未來十年,也完全解決不了它。

面對房屋保質問題,澳洲媒體民眾也想知道:到底是誰的錯?開發商還是建築單位。

例如偷工減料,降低成本的醜聞,房屋使用的混凝土板材往往低於建築標準。

其實,許多澳洲開發商沒有完備的建築經驗,拿到土地,才發現開發樓盤的費用和成本很高,繼而只能尋找價格便宜的建築商合作。

建築商又因是「誘導」來的生意,於是採用廉價材質,形成惡性循環。

更深層次的原因, 澳洲商業利用資本市場的法律優勢,與業主訂立厚厚的法律合同,貌似保護業主,其實條條讓你啞口無言。

結語

中國移民大量購買公寓房很多只是出租,並不關心居住環境和房屋質量,這也一定程度催生尤其華人開發商建築商和開發商「不講究」建築質量的壞習。

悉尼、墨爾本、等地,大量高密度住宅湧現,經驗似乎還沒有到位的開發商硬著頭皮上,導致工程質量下降。

好萊塢電影中許多描述未來的場景,那就是棄樓。現代建築規範中,高層能挺過40年已經不錯啦,電梯使用壽命也就15年左右,下水管道老化最多20年吧。

一個棄樓就是千瘡百孔。

儘管澳洲建築法治貌似嚴格,建造標準NCC(National Construction Code)不斷完善,但標準只能保證最低底線。

或許很多專家有「秘方」,如買房前深層次了解開發商信息,如建築資質、有無黑歷史等。

即使如此,房屋漫長歲月,依然需要你自己擔起重負。

保質期(warranty)一般也就幾年,結構性缺陷(structural defects)的保質期6年左右,而非結構性缺陷(non structural defects),那些小的毛病,保質期也就2年。

最終,購買房屋保險成了澳洲人主要的保質措施,屋頂漏水,地板泡水,火災等遇到的這些糟心事,基本自己操心吧。

但,我也總是想起大媽關於牛奶的故事,只是我們不需要為了喝牛奶,而買了一份喝的保險。

我只會拎了過期或變質的牛奶,直接置於超市櫃檯,然後神氣十足地說:「我要退貨!」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房投資見聞,指點山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