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重壓下,澳洲銀行業大兼并時代已經到來

2022年07月27日 0:16

對於上周,四大銀行之一的澳新銀行(ANZ)宣布收購金融集團Suncorp銀行業務,市場眾說紛紜,看好看衰的皆有。

而博滿澳財首席執行官(CEO)高松諭則指出,澳新銀行在收購Suncorp的同時,放棄45億收購會計軟體公司MYOB,這個消息其實值得投資者注意。這背後,是近年來,澳大利亞銀行正在經歷巨大變遷的縮影。

曾幾何時,四大銀行幾乎「主宰」澳大利亞整個金融業,除了主要的銀行業務外,不斷拓展其他業務條線,觸角幾乎遍及金融業的方方面面。

然而,2017年底,皇家委員會對整個澳大利亞銀行業進行了徹底的調查,發現銀行存在大量違規行為。在2019年2月提交最終調查報告,並分別對四大行開出天價罰單。

在此之後,四大銀行可謂「夾著尾巴做人」,業務開展束手束腳,不斷將自己的各類非銀業務,尤其是財富管理和人壽保險兩大業務條線進行剝離。

四大銀行剝離財富管理業務:

  • 2017年10月,澳新銀行就與IOOF簽訂了一份銷售協議,以約9.50億的價格出售其財富管理部門OnePath Pensions;
  • 2019年3月, 西太銀行(Westpac)將旗下財富管理部門BT的部分財務諮詢業務賣給了Viridian Financial Group;
  • 2020年5月,(CBA)宣布以17億澳元的價格,將旗下財富管理部Colonial First State (CFS) 55%的股權出售給私募巨頭KKR;
  • 2020年8月,國民銀行(NAB)宣布將旗下財富管理業務MLC Limited以14.4億澳元的價格出售給IOOF。

四大銀行剝離保險業務:

  • 2019年6月,澳新銀行就將旗下的人壽保險公司——OnePath Life出售給Zurich;
  • 2020年12月,國民銀行以2.9億紐幣的價格出售了旗下的紐西蘭保險公司——BNZ life;
  • 2021年6月,聯邦銀行宣布將旗下保險公司——CommInsure General Insurance出售給Hollard Group;
  • 2021年8月,西太銀行宣布以6.6億美元的價格將旗下壽險業務出售給日本的第一生命保險公司。

除此以外,四大銀行也加緊了對核心業務——貸款的審核,這一調整讓澳大利亞的信用提供出現斷崖式下降。無論是個人的消費貸款、房貸,還是企業貸款,都出現顯著的調整。澳大利亞的房地產在2017年年底階段性觸頂,2018年出現了整體的疲軟,和銀行業的緊縮關聯密切。

在這個過程,四大行的股票也都出現了大幅下跌。其中最大銀行聯邦銀行(CBA)從87澳元一路下跌至70澳元左右,跌幅達到20%,一度把澳交所(ASX)市值第一的位置讓位於醫療巨頭CSL。

然而,新冠疫情卻為銀行帶來新的契機。由於為了應對疫情,各國央行都進行了量化寬鬆,「大放水」為銀行注入了更多流動性,使得銀行能夠積極向商業端和零售端進行放貸。以聯邦銀行(CBA)為例,2021財年,其貸款利息收入已經佔到了公司總收入的97%,遠高於過去10年的平均值(約90%)。

銀行重新回到聚光燈下,開始扮演經濟增長中的重要角色。聯邦銀行的股價也從疫情前期暴跌后的60澳元,不斷攀升到接近110澳元的價格。

高松諭指出,在主營業務全面恢復增長后,銀行業在資本市場也開始了「反擊」,積極動作整合資源,澳新銀行收購Suncorp、意圖收購MYOB就是一個縮影。

但和過往希望通過發展非銀業務,產生「協同效應」(事實上效果並不好)不同,現在四大行更為注重提高主營業務的效率,擁抱數字金融科技。

如聯邦銀行不僅大力發展銀行內部,更是參透全球大型「先買后付」龍頭企業Klarna;國民銀行則收購了本地數字銀行86 400,將之和自己旗下的Ubank進行數字化整合。

可是經過2021年資本市場的火熱,2022年全球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經濟周期。高松諭認為,銀行業正面臨三大危機,但也同時孕育了相對的一些發展機遇。

第一,加息帶來的信用增長速度放緩,房地產市場頹勢已顯,由於銀行的收益主要來自息差,未來營收會受到一定影響。

第二,由於加息和全球經濟大環境,澳大利亞的經濟活動也可能會有一定程度降溫,商業風險也會增加,從澳大利亞最大的建築商之一Probuild破產就可見一斑。銀行業的壞賬率很可能因此上升。

第三,也是更大的問題——加息之後,銀行業的增長點在哪裡?

可以看到,四大銀行實際已經在考慮這方面問題。他們最先得到的答案就是數字化。無理論聯邦銀行投資Klarna,還是國民銀行收購86 400,顯然就是想在數字化進程中搶得先機。澳新銀行希望收購MYOB,相信也是希望通過整合會計軟體,爭取到更多企業貸款的機會。

另外,銀行也在積極發展綠色金融(或稱為:綠色債券)。澳新銀行在收購Suncorp的申明中,就表示希望藉此能夠獲得在昆士蘭奧林匹克場館建設過程發行「綠債」。

而本次收購也預示著,澳大利亞銀行業未來可能發生更多兼并整合,大型金融機構很可能藉由目前市場估值明顯下挫的時機,收購一些中小型銀行。

高松諭認為,在銀行業變革的這一過程中,投資者可以關注一些投資方向:

  • 幫助銀行業解決問題的科技企業:不一定就是金融科技,也可能是提供大數據分析、銀行風控管理等類型的科技公司;
  • 綠色債券:市場已經開始湧現一些綠債相關的金融產品,發行量增長明顯。這些產品符合ESG需求,彌補了部分當前由化石能源向清潔能源轉型所需的資金缺口,並提供了有效的分散化投資機會;
  • 收購案帶來的利好:在經濟周期的調整中,大型銀行的收購標的可能也會在二級市場中形成一定的投資機會。

可以說,目前的澳大利亞銀行業仍處於技術重塑格局的早期階段。技術帶來的革新、消費者行為的轉變,以及監管機構對銀行的政策態度,都將促使銀行業競爭環境出現變化。長期而言,這既會給銀行業帶來壓力,但同時也因此產生更多投資機遇。

(歡迎訂閱澳財網頭條號,我們將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財經資訊)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片。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投資時請謹慎決策,風險自擔。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財網,Max說澳洲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