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猖狂!珀斯牙醫騙局持續發酵:掏空患者養老金

2025年05月12日 9:51

最近,Perth Dental Rooms牙科診所倒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引發了整個的關注。

診所老闆David Hurst在去年12月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身亡,留下至少132名患者治療中斷、預付款去向不明。

清算人調查發現,這位涉嫌共計挪用710萬,含有患者預付的約230萬澳元治療費,導致診所資不抵債。相關情況,我們也曾為大家整理報道過,點擊這裏可以了解詳情。

而如今,隨著事件持續發酵,更多內幕隨著受害患者現身說法而浮出水面。

1、失控的牙科治療

西澳媒體《星期日時報》(The Sunday Times)近期對David Hurst案件進行了深入調查,採訪了多名遭遇相似境遇的患者。

其中,38歲的Ashlee Fruet已經沒有任何退休金存款——她掏空了自己的賬戶,拿出$65,000澳元交給Hurst用於全口牙齒種植,但如今錢花光了,治療卻未完成。

Ashlee Fruet

47歲的Delphine Davis在2024年2月接受了植牙手術,但直到現在她嘴裏仍然只是臨時假牙,一年多來不得不反覆回診更換。

另一位單親母親Nikki Arthur同樣動用了自己的養老金積蓄來支付牙醫賬單。

她回憶說,診所當時要求她必須提前一次性付清全部治療費用,這讓她別無選擇,只能申請提前支取養老基金。

這些患者大多背負巨額債務卻未獲得預期的療效,有的人牙齒拔除了卻沒能等來新的義齒,有的人術后反覆感染、疼痛難忍。

令人擔憂的,還有患者Graeme Bamber的經歷。他說,當自己登錄myGov賬戶時大吃一驚:他發現有人以他的名義提交了一份高達$60,000澳元的治療計劃申請,而這遠超出他本人最初以為的金額。

據悉,不少患者都是在診所的誘導下將myGov賬戶交由Hurst一方代為操作申請,從而對具體申請金額和用途失去了掌控權。

2、曾有前科,行醫許可存疑

更令人震驚的是,David Hurst本人早有欺詐前科。

在英國行醫時期,這位出生於威爾士的牙醫便因向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虛報診療費用而被起訴。

他於2012年在英國卡迪夫刑事法庭承認了69項盜竊罪名,盜取金額共計?15,584英鎊(約合33,000澳元),最終被判緩刑。

按理說,擁有如此污點記錄的人本不應再輕易取得他國的行醫資格。然而Hurst輾轉來到后,依然順利取得了牙醫執照並開設診所行醫多年。

澳大利亞醫療監管機構AHPRA對Hurst的背景並非毫不知情。

據報道,監管部門曾對Hurst發出通知,責令他「參加並順利完成由AHPRA批准的進修教育項目,包括撰寫一份反思報告」,以糾正其執業中的問題。

但除此之外,並未對其行醫資格作進一步限制。

事實上,直到診所東窗事發前,Hurst一直持有效執照接診患者。這種監管上的寬鬆處理也引發了外界質疑:為何有英國欺詐前科的人仍被允許在領導一家牙科診所?AHPRA究竟在Hurst註冊執業審核時存在哪些漏洞,是否對其風險評估嚴重不足?

3、預支養老金,亂象的冰山一角

據報道,Hurst利誘患者動用養老基金支付牙科手術的行為,事實上並非個例,而是澳洲牙科行業存在的系統性亂象之一。

根據ATO的統計數據,2022-23財年全澳共有近22,000人次提取了共計超過5億澳元的退休金用於支付牙科治療,金額比五年前激增了近700%。

牙科已經成為養老金「同情性提前支取」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這一原本旨在幫助患者應對威脅生命或緩解劇痛的應急機制,如今卻被大量用於昂貴的牙科手術。

行業調查揭示,不少商業機構和牙醫診所正利用監管漏洞,過度宣傳並誘導患者提前動用養老儲蓄。

一項由澳大利亞消費者協會CHOICE進行的調查發現,市面上出現了一些專門「協助」患者申請提前支取養老金的中介公司,它們與部分牙科診所勾連合作,不惜教唆患者提供不實信息以繞過ATO嚴格的審批規定。

在這種利益驅動下,一些原本並非急需、甚至帶有美容性質的牙科項目也被包裝成「必要醫療」,從而令患者得以動用養老金支付高額費用。

有專家警告稱,成千上萬的澳洲人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透支了自己的養老儲蓄,為日後埋下財務隱患。

面對這一亂象,監管和行業層面開始有所動作。Dental Board of Australia(澳大利亞牙醫管理局)在2024年年底發布公告,對養老金同情性支取用於牙科的激增表示關切:據其通報,上財年批准用於牙科治療的養老金總額高達5.264億澳元,較此前一年激增68%。

該管理局提醒牙醫,必須嚴格遵守執業準則,在為患者開具醫療報告以申請養老金支取時做到誠實準確,不得誘導患者採取特定的財務安排(比如提前動用退休金)來支付治療費用。

AHPRA也證實,已經對至少一名涉嫌協助患者違規提取養老金的牙醫啟動正式調查程序。

然而,僅有事後懲戒還遠遠不夠,如果缺乏更嚴厲的預防性監管,像Hurst這樣鑽空子的「壞蘋果」恐怕仍會上演。

4、監管缺失與患者保障

看起來,David Hurst事件暴露出的,不僅是個別醫生的道德淪喪,更是監管體系和行業自律的集體失守。

首先,醫療監管機構AHPRA對於Hurst這樣有污點記錄的從業者審核不嚴、跟蹤不足,未能及時發現其在執業過程中的財務異常。

其次,ATO主管的養老金提前支取審批流程也存在漏洞——在Hurst一案中,患者巨額資金被提走卻無人及時介入核查,監管部門未能保護公眾的養老錢不被濫用。

最後,牙醫行業自身的監督機制形同虛設。同業者和行業協會並未及早察覺或制止此類不當行為。儘管澳大利亞牙科協會(ADA)領導人在媒體上聲稱「大多數牙醫在這一問題上都是負責任的,並未違反相關規定」,但血淋淋的事實證明,單靠行業自律難以杜絕害群之馬。

目前,澳洲社會各界開始呼籲堵上養老金提取亂象的漏洞,強化對牙科行業的外部監管。有人倡議應收緊「同情性支取」政策,避免一般性牙科治療動用退休金;也有聲音要求聯邦政府加大對公共牙科護理的投入,從源頭上減少患者因經濟困難被迫掏空養老儲蓄看牙的情況。

無論如何,像David Hurst這樣令人痛心的事件不應再次發生。監管機構和立法者亟需採取更積極的措施,確保患者的牙齒健康不再以犧牲養老保障為代價,讓醫療欺詐不再有可乘之機。

*以上內容系網友會火自行轉載自最西澳,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