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竟用AI當心理醫生!專家發出警告:有點危險
你會向AI聊天機器人傾訴心事嗎?會不會把最私密、最脆弱的一面告訴它?
對一些人來說,這或許聽起來像是科幻片里的橋段,但如今,它正在成為澳洲現實生活中的新趨勢。
越來越多澳洲人開始使用生成式AI聊天機器人來尋求情感支持與心理安慰——彷彿擁有了一位免費的「私人心理醫生」。
不過,專家對此意見不一:一方面,這類AI工具免費、便捷,隨時隨地都能提供「建議」;但另一方面,它也帶來了隱私泄露風險,甚至在危機干預等關鍵時刻可能無法勝任。
1、AI情感「治療師」怎麼運作?
人工智慧專家Ronnie Das表示,AI聊天機器人依靠統計模型預測人們的言語,並「模仿」他們的情緒反應,藉此進行互動。
「如果你五年前問我AI能不能做心理治療,我可能會笑出來……但現在,我們已經在談論人類情緒了,」Das說。
「AI完全能夠複製人類的情感表達。」
他指出,這項技術之所以發展如此迅速,是因為AI模型被訓練於人類幾十年來積累的大量知識,尤其是數字文獻中所記錄的一切。
如今,不少人在情緒低落或渴望反思的時候,轉而尋求AI陪伴。
在這種情況下,Das認為AI擅長「傾聽」、「回應」和提供一種「被理解」的錯覺。
「心理健康領域的用戶數量正在快速增長,」他說。「AI會逐漸學習你的行為習慣、了解你的個性,並建立起用戶畫像……基於這些,它可以非常聰明地『量身定製』回答。」
2、AI的局限在哪裡?
然而,Australian Psychological Society(澳大利亞心理學會)主席Sara Quinn警告,AI始終無法像人類一樣「感受、思考或關心」。
「無論演算法多智能、技術多創新,它都無法替代那種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神聖信任空間,」Quinn博士說。
她指出,目前通用型AI模型雖然能模仿人類的表達方式與思維邏輯,但說到底,它們只是「模仿」。
Quinn還強調,AI雖然能進行「模擬式對話」,但缺乏理解複雜社交線索的能力。
一旦用戶的應對機制出現偏差,或正處於需要專業醫療介入的臨界狀態,AI往往無法察覺,更無法提供真正的幫助。
她承認,隨著技術進步,AI將在治療流程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時也強調必須建立完善的隱私保護與倫理規範。
「我們應該積極擁抱這項技術,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清楚AI的定位,並確保它的使用符合倫理,」她說。
3、AI可以在哪些方面帶來幫助?
對於生活在偏遠地區、難以獲得專業心理服務的群體,Quinn博士認為AI是一項「極具價值的資源」,能在缺乏支持的情況下提供一定程度的替代方案。
UWA(西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負責人Amanda Davies也表示贊同。
她指出,偏遠地區居民很難找到心理治療師,而且往往面臨高昂費用和長時間等待。
「對有些人來說,心理治療已經變成一種奢侈品——儘管它本該是生活的必需品,」Davies說。
「人們不得不從家庭預算中剔除這類支出,而ChatGPT恰好填補了這個空缺——雖然這並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實。」
她補充說,AI聊天工具對於那些已經接受過心理治療、有一定表達能力與自我覺察的人來說效果更好,因為他們能更好地「駕馭」AI的生成能力。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專家普遍認為,未來更多人會在情緒調節與心理輔導方面藉助AI工具。
澳大利亞心理學會也表示,AI在治療實踐中的存在感日益增強,正在逐漸被「正常化」;但與此同時,圍繞隱私與保密性的擔憂依然強烈。
而像Ronnie Das這樣的AI專家則更樂觀——他指出,僅在過去半年內,生成式AI在心理健康領域的進展就「令人難以置信」,並預計這種趨勢將持續快速發展。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最西澳,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